袁素红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8)
关于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的研究,当前主要集中于电商背景下农村物流内外环境整体协调运行机制、农村互联网商品营销与物流之间的关系、农村电商物流存在的问题、农村电商物流体系的构建、农村电子商务物流模式和模型研究等。[1]关于农村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物流模式的类型及影响模式选择的因素等方面。各界学者对相关概念和问题进行了阐释和解读,并对相关问题和缺陷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
荆林波等(2013)认为,电子商务物流一般专指服务电商行业,以合同契约形式完成电子商务实体所达成的交易物流服务合同,适应于农村消费对象分散、承接生活消费资料为主、有足够耐心体验相关交易服务、正向逆向物流统一体等特点。[2]杨聚平(2014)等把电子商务物流的基本合同交易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配货,以客户为中心,根据订单诉求和相关货源分布状态,选择客户所满意的物流方式;链接仓库和货主;选择适合的提货方式、包装启运方式和相关单据。第二阶段是主干性网状运输,目的地不同的包裹由分拨中心转入主流的主干运输网络,由分到合,再由合到分,使货物转运到相关目的地分拨中心。第三阶段是配送,末端个网点派件员走完“最后一公里”,将货物安全有效地送到每一个目的地终端客户手里。[3]
皇甫军红(2012)对现有的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物资物流运输配送模式进行了详细论述,分别为自主经营的物流、第三方以合同契约形式承包、共同组合物流网络和第四方相关合作模式,并重视电商实体的体量和效能、减少物流预算费用、物流环节对企业影响、相关法律认知能力、企业物流管理效率以及对货主的服务能力等。[4]尚庆生(2014)提出当下我国代表性的电商物流经营组合方式有以下三种:企业自备自主经营的模式、三方或更多企业主体合同协作的模式、物流网状协作模式,并指出影响电商物流模式判断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电商企业的规模程度、企业物流管理效率和网络资源、电商企业物流统筹成本和费用、企业物流服务竞争力。[5]熊慧(2014)提出,企业管理中物流战略构想、总成本核算和企业整体规模和实力是影响相关电商企业判断抉择物流组合方式的三个核心要素,并尝试建构一个测评物流模式的要素分层分析体系,体系的一级要素层包含物流贡献度、装运送成本、存储成本、行政成本、企业经济运行能力和企业经营实力这六个方面。[6]杨小庆等(2015)也特别指出电商企业的物流经营运行方式主要有自备自主经营的模式、合同外包的模式、物流线路一体化和物流网状联盟模式,并对这四种模式进行了详细比较分析。[7]
谢水清(2006)认为涉农的物流是相对于城市的附加概念形式,对物流进行一种空间归纳;在一定区域范围,为广大农民或相关从业人员生产和生活提供物资加工、包装、配载、装运、卸载、存储等一系列生产经营过程的总称。[8]姜方桃(2009)根据商品实体的动态流动方向,把农村物流分为两个相反的物流走向,一个是农村流向城镇的物流,另一个是城镇流向农村的物流;前者主要指农副产品物流,后者主要指农村市场需求的农资和农村消费品的物流。[9]苏星燕等(2009)定义农村的物资流通是指为提供三农各项需求而产生的一系列物资动态流动过程。它包含存储保养、运输加工、装卸配送和信息控制等方面,农村物流可分三模块,即:农副产品物流、农业物资物流及居民消费品物流。[10]吴勇杰(2014)将农村物流定义为:涉及将农产品、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等相关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实体流动过程。[11]张喜才(2015)对农村物流作出综合性的定义,就是指服务于农村居民而进行装、搬、运、卸、存等相关生产生活所需物资动态运动的总称,并根据物资走向分出逆向和正向的新概念。[12]张琛(2015)也认为农村的物流是对应于城市空间的概念,指的是服务于三农各项建设和生活享受的物流活动的总称。[13]
关于农村当下物流业现状问题,汪瑜(2016)指出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对农村物流认识不到位;农业物流基础设施落后;有物流学识能力的人才比较匮乏;农村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低;农村生产经营分散;相关法制不健全。[14]朱鹏(2018)针对贵州地区,贫困地区人口分散等困境,认为村一级末端物流服务落后,使电商消费者缺乏优良的体验感,多方协作开拓市场成本高昂等。[15]连方舟等(2018)针对重庆市农村市场,认为现在农村物流存在物流规模不经济、配套实施体系不完善、物流各方实体资源整合力软弱、农村物流人才匮乏等问题。[16]
李亚杰(2015)提出几个比较现实的问题:物流相关运行体系各环节不协调;农村电商物流发展配套制度不健全、政府管理政策比较滞后、相关物流技术人才紧缺、物流服务水平较低等。[17]周程(2015)针对湖北省落后的农村物流体系进行研究,指出物流成本过高、相关企业主体功能弱、缺乏基本物流物质条件,限制了工农业商品流通,制约当前物流事业健康发展。[18]关于问题研究阐述较多,在此选择摘录了有代表性的说法。
梁晓音(2014)以构建适应个性化的物流运行体系为目标,突出针对现阶段农村物流业存在的渠道和信息的薄弱环节,基于科学的模型构建和分析,提出相应的具体实施策略。[19]叶琼伟(2010)基于新兴网络信息技术(ICT)服务于电子商务的新理念,分析了相关现代流通概念和特征,提出适应现代流通的农村商品的网络模型、目标管理和功能定位。[20]吴勇杰(2014)综合电子商务理论、商品流通学理论和物流管理理论等相关知识点,并以此作为工作方法,对相关运营管理特点进行分析和协调研究。[21]余鹏(2013)认为可以在农村商品和消费品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协调,并对双向的供应链体系进行优化提升。[22]蔡平(2017)认为需要构建适合本地区的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通过本地区各部门协调运作,加强横向联系,整合现存交通、商业、快递业等网络系统,做到平台合作共享,协调流畅等功能。[23]
苏星燕等(2009)针对农村市场特点,提出了“邮政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运营方式,认为物流的现有模式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购买农用生产资料和日用品的“批发商+个体经营者+农户”模式。二是农用品对外销售的 “大型加工企业+大小中介组织+农户”模式。三是农产品的自产自销模式。此类模式的常见表现为 “农户+农村消费市场+消费者”,“农户+当地附加值加工企业主+个体户+消费者”。[10]李建平等(2013)对产供销系统进行前后链接作了一番模式新整合,提出两类不同主体的创新模式,即以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主导的“用户合同订单+银行贷款+集体化”模式和以模范带头类型的企业为核心的“生产基地+网络等平台直销+后续加工物流”模式。[24]吴勇杰等(2013)对涉农电商物流相关要素进行剖析,指出由目标终端用户、供应商、物流企业、乡镇级物流中转站点等四个要素构成密切联系的物流模型。该模型是基于传统邮政网点的作用,利用城镇相关主干网,简化和合并配货送货时间和空间,提高物流效能;突出表现在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单向度物流过程,采用适合农村乡情的有效率的村落派送员形式。[25]
刘维(2013)根据当前农村地区电商物流发展的态势,有针对性地分析了物流的几个模式,指出了改进思路和方法,以适应农村电商扩张速度;以四个方面作为改进的内容,包括设立个体商户的亲民服务点,衔接班车客车搭配货物随车调运,加强与邮政传统联网合作模式,扩充综合性服务中心,从而构建适合我国农村的物流市场模型。[26]李彬彬(2015)探析了宁夏当地清真特色农产品电商物流的特征以及存在的弊端,对民族特色的农产品电商物流模式作出创新设想:即依赖于电商专业平台或团购联盟模式。[27]
文龙光(2011)指出目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存在成本高、时间长、软硬件配套体系不够完善等滞后现象,提出自己理解的以区域客运班车系统为依托的物流服务体系。[28]杨玲(2015)认为应基于在中国邮政和其他灵活机动的民营公司的配套服务,寻求一种适应落后边远地区的物流配送方案的合作协作机制。[29]史晓原(2015)主要针对自身的农村地区特点,分析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内在需求、运行潜力和有关问题,探讨其发展战略,把农资供应和日用消费品供应结合起来,把工业品和农产品相结合起来,把物流输入和输出结合起来,打造一种以“县-乡-村”三级配送网,消除末端的虚弱现象。[30]
从以上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目前关于农村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研究以规范研究居多,而实证研究较少。各类研究都不同程度地提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应注重的细节和配送模式,但对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更多的研究只停留在农产品进城这一领域或生活资料及生产资料下乡方面,而对农村市场村级这一配送终端的配送模式研究深度不到位,另外对农产品进城和城里生活日用品、农资产品下乡的双向物流如何衔接等方面缺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