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代友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 四川 遂宁 629000)
随着2013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召开,德国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表述了一个未来的高度智能化的"机机对话"的产业时代,即人工智能对话人工智能的新制造时代。这是继蒸汽机时代、电力电子时代、电信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俗称“工业4.0”,这次产业革命正好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以下简称“2025战略”)形成历史交汇。该战略的核心是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高等职业教育从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怎样适应这场产业革命呢?
不论工业4.0还是“2025战略”,它们的特征就是通过网络横向集成;端到端的数字集成生产流程;纵向与网络整合的制造系统。这样的生产与服务系统正反映了一个生产基本规律:“优势资源绑架论”。即“谁占有优势资源谁就占有市场”。比如:农耕时代土地是优势资源,绑架了祖辈们在土地上劳作,为土地拼命;机器工业时代,资金、技术、矿产资源是优势资源,绑架了资本主义生产,为第一桶金、为技术开发、为资源垄断而战斗不止;电力电子时代,资源与管理是优势资源,绑架了集团化大生产,通过管理、通信、效率等要素革命来实现价值;到了人工智能时代,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是优势资源,因此,用独特的创新思想和眼界占领网络制高点才是成功的关键。因为在互联网时代,技术、资金、人力、物力资源等已经没有秘密和优势可言,只能比眼界。高职教育虽然也看到了这层,确立和宣扬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的精神,对接了高等教育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但已经出现不适应的态势了,还应该关注互联网、端对端、人工智能以及人性本身的需求和特长、特色等,确立自己的优势资源和教育教学模式。目前的高职教育理论研究宏观上面向了产业革命,但是,理论在中观、微观方面还没有占领这个理论制高点,不知如何适应“2025战略”。在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的综合运用上都处于起步阶段。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对科学、核心技术、网络等产生了冲击,会带动一系列关键技术的交叉融合、群体跃进,这对技术人才培养的能力、要素、过程、平台和网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1]。比如,绝大多数传统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主要是心智训练。就算一些新型的大学开启了“洪堡式”大学传统,把科研引入大学,也只是纯理论的学术研究,旨在训练学生的心智,培养一种探索精神和掌握如何从事科研的方法[2]。后来的电子通讯时代产业发展,刺激了教育强调从通才教育向专才教育过渡,以适应产业专业化、精细化发展的需求。到了人工智能时代,出现了半开放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的局面,主因是信息革命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传统的专门化人才培养受到了自动化生产的挑战,使得传统的学科细分、知识支离破碎的专业教育受到了批判,开始注重专业与打好基础的平衡[3]。而到了“2025战略”时代,以智能型产业为主的研发、生产为核心,以信息技术、生化技术、新材料和能源技术为支撑,产生了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绿色化、网络化等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通识教育和终身教育成为大众共识。但是,目前的高职教育还没有很好地应对这种产业革命。主要体现在:
高职教育就是为将来职业做准备的。教育还是一次性、消费性的;以知识够用为度、提高生存、生活技能。它还属于学历性、阶段性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自动化大生产。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职业教育机构在多次大会上提到了以终身教育思想去审视职业教育。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还没有体现出可持续性。即便是德国现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也没有实现全民终身教育[4]。它的完善的职业进修条例、联邦政府给提供职业培训企业的高额补贴政策等,仅仅使德国基本具备了“使所有谋职的年青人都有可能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条件。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处在职前准备状态,升级通道狭窄(专升本仅5%左右;至于属于高等教育的职教本科、研究生教育等通道还未打开和形成);进修、培训、终身教育等都没有完整的机构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实施保障体系等来支撑。
以国家要求形式规定:每一个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都以为当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为宗旨,这也是考察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眼光紧盯的是专业目标、行业企业需求、培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但是,相对于当今网络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高职教育发展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没有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胡碧玉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给高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一文中指出了高职存在的“加大国际交流机遇、重新调整与改革的机遇”,并进一步提出了可以迎接的挑战: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院校设置、专业设置、体制机制创新不足、毕业生毕业质量评价机制、高职教育体系本身以及生源成分等诸多挑战[5]。所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不适宜了,战略眼光必须紧盯全球,紧盯创新。
长期以来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就主要根据行业、企业中的中小微企业的岗位需求来制定。培养的规格是知识+技能+素质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也被要求必须与行业企业的生产实际、岗位特点无缝对接。高职的就业率一般要高于本科院校的就业率,也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地方。但是,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到来,这种单一型人才培养模式就不适应了。因为现代产业,特别是“2025战略”的规划是要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从低成本竞争向高质量、高效益竞争的转变,从粗放型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主题就是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后的智能化、数字化大产业。高职教育都还需要从各方面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学校要从“收容所”变成“智能所”[6],从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入手来解决问题。过去那种完全靠应职岗位的需求来培养人的举措就不适宜了。
什么样的工业产业基础就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支撑。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今后的职业教育教学如何改革呢?这种教育应该以互联网为信息载体及传递管道,以智能终端和移动智能终端为交互界面,以满足学习者心智体验及促进其心智发展为目标,以他组织(权威组织)和自组织(学习社群)为组织形式的教育形态。分为四个阶段:窄互联网、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心智互联网等四个阶段,在心智互联网时代,学习将更为个性化、游戏化、思维可视化。高职人才培养与“2025战略”的高度契合就是要做好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施,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变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结构,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需要从个方面下功夫来保障人才培养的出发点。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院对专业人才培养活动的总体设计,是学院组织和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监控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依据。任何培养体系都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在“2025战略”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更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顶层设计,厘清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对人性的设定是判定心理学派别的标尺”[7]。同的人性假设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理论,如S-R联结论,是基于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影响下的科学主义取向,人被当作智能机器或动物,可以精确测量、分析,把心理现象就还原成最简单的机械构件或生理冲动,人的特性就成了机器或动物的特性。在他们眼中,教育就是重复和强化而已,就像斯金纳实验中的“狗”。而基于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关注到了人的独特价值、人文、历史、文化特征等,建立起场论、建构论等许多流派的心理学理论。教育就是借助个体经验建构新体系的过程。真正的心理学应该是关注人类心理的逻辑起点的,而心理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基于遗传基础的自我意识,目前,真正从心理的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唤醒教育并未出现。另外,刘代友在《高职教育分层分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新》[8]一文中的统计指出:在未毕业学生中,男性占92.66%,女性只占7.34%,这就是没有注意性别差异的教育与管理。实际上,男女在心理学智力测验统计中,是总体平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从这里开始,唤醒教育才是最大的教育,唤醒什么?自我意识、自我效能、自我需求才是教育的真正动力。
二是目标、原则、质量标准及内容体系要建立。国家、各地、各高职院校要探索建立起这样的标准体系:机构建设标准(高基表应该调整提升标准了)、专业作业标准、优质化标准、课程认证的机构和内容标准、职业证书标准等等。
三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要体现产业链、专业链和人才链的对接和高度融合[9]。牢固树立按产业需求、产业功能与特征、学生心智实际等来进行专业(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就要体现规格系列化、定制化、终身化,注重以学生精神意志为转移,以“超市化”活动单为载体,以特殊观、特长观、特色观为特征的个性课堂[10]。
四是树立全员育人体系的建立。除了课堂教学,还有活动体系、社会实践等构成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这样的契合点需要教育者和管理者有高度的责任感、正确的发展观、教育观、强大的网络平台支撑。
2、加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一是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德技并修。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注重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二是坚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的要求,结合行业企业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各专业应加强与企业单位合作,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坚持多方参与、促进产教融合,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摒弃“学科型”课程体系框架的束缚,围绕职业岗位和核心技能培养,加大课程的整合力度,优化课程内容,大力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课程。四是坚持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思路。基础理论教学以服务专业知识学习为目的,结合专业对基础课程知识的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50%;文管类及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5%。五是坚持科学规范,促进开放共享。方案制订流程规范,内容科学合理,适当兼顾前瞻性,文字表述严谨,体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学校教学基本文件的严肃性,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注重提炼打造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在国际交流合作中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共建共享。六是坚持分类、分层培养。根据不同类别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编制差异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分层、分类教育教学。在四川主要体现为兼顾中高职衔接、藏区“1+2”、藏区、彝区“9+3”、五年一贯制等层次学生的教育教学。
3、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规格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瞄准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某行业企业需要,具有全面综合的素质,掌握该行业企业等的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更广泛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种人才的规格包含知识结构(工具知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等);技能结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等);能力结构(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方法能力等);素质结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艺术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
4、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体系的完整性
整个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结构应该包括:学制及修业年限、课程设置及安排、教学活动安排、课程学时与学分计算、培养体系、考核及计分方式、教学进程表等部分。
有了确定的人才培养体系,其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产学研训用”相融合的教学过程观。这是对陶行知号召的在教学中坚持“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新诠释,使教与学在“生产、研究、训练、运用”等环节结合。这是技能掌握与提升的必由之路。它可以把教学中的好思路、好创意上升到科研、发明与创造上去,提升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高度去。当人的学习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对话时,就能使人的许多创意产生价值。科研、专利、生产等就有了高度融合的机会。再度使新的生产与教学、实训结合,用新的理论、工艺与产业行业的生产实际结合,实现“双创”目标。
由于高考改革的深入,高职学生构成成分越来越复杂,目前就四川而言,就有普高毕业考生、职高毕业考生、他们还可以通过单独招生考试进入高职院校;此外,高职还有五年一贯制学生;通过单招进入的藏区、彝区“9+3”学生;通过高考进入的藏区“1+2”学生等等。这些学生的毕业状况有很大差异,需要我们做好针对性教学、管理与服务。在教学上做到因材施教与因教施材的有机结合,使教育教学无死角,针对个体、个性特征施教,让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参与教学,才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马蕾迪等的研究也揭示了学习参与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其中,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影响最大,其次是家庭作业时间、学习兴趣等[11]。所以,分类分层教育很有必要,根据生源成分特征做好理论研究、搞好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与管理过程中要制造一定的学习压力与动力等都是有力途径。根据高职教学实际,做好管理与服务的研究,实施分班组教学、混合班内的分类指导、完善学分制管理等,都可实现分类分层人才培养。
此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2.0战略,实施大数据、信息化、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相结合的教学管理与评价,充分展示学生学有所长与学有所能,才是提升教育质量的精细化保障、效率保障。
“2025战略”时代的高职教育,其变革的核心应该是工业、产品、营销服务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把资源整合与人才需求、人才个性特征相匹配才是教改的方向。一是要确保教育对社会、对人的身心发展有可持续性。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二是要注重人的终身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66年就通过了终身教育法案,号召世界各国实施终身教育,“2025战略”背景下,更是需要终身教育作支撑。三是要迎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好职业教育的绿色发展。刘育锋[12]指出,我国现代教师普遍缺乏对绿色技能的认识能力、开发意识、实训实践意识和能力,所以建议要把绿色技能概念融入专业、引入课程;提升教师的绿色技能开发意识与能力;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际经验。绿色技能只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保证,更需要全面的绿色发展观,包括绿色理念、绿色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成效意识、绿色操作习惯等,目的是使全社会具有绿色意识、理念、行为。这也是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