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研究》介评

2018-04-04 05:58孟斌斌欧丽娜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叙事诗诗经诗歌

孟斌斌 欧丽娜

(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福建龙岩 364012)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李鸿雁教授的《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研究》是目前国内以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歌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中较为完备且独具特色的一部。该书从文学史论和学理两个层面对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进行了梳理总结,既有历时性的深入考察,又有共时性的系统观照。不仅梳理了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发展的历程,而且借鉴西方的叙事理论对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的整体发展做了共时性的研究,力图从叙事模式上总结各个不同时期叙事诗的共性特征,揭示中国古典叙事诗发展的内在理路,表现出深层的学理上的思考与总结。

一、学术亮点

对中国古典叙事诗进行研究,是《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研究》最值得肯定之处。诗歌有史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受重视的一部分,学者闻一多曾经指出:“对于我们所拥有的这大半部文学史而言,若是从本质上来看的话,仅仅是一部诗史而已。”“对于诗而言,它看起来并未出现在另一个国度当中,正如其曾经在这里所发挥出来的在社会方面所具有的惊人功能。在这里,一但产生,其便是宗教方面的信仰、政治方面的制度、教育方面所使用的方式、社交方面所具有的形态,其是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我们将对封建精神起着维持作用的称之为礼乐,将能够对礼乐所蕴含的深层意思体现出来的称之为诗,因此,对与诗来说的话,其对整个封建时代中的各种文化均起到了相当大的支撑作用。”当然,若是提到诗歌,人们必然会想到的是在《尚书·尧典》这一本古籍中所指出的:“诗,能够对人们的思想进行良好的表达;歌,能够将诗中蕴含思想进行扩张;音调要和吟唱时的音律相吻合,音律需要与五声相协调。”以及《毛诗大序》这一书籍中所指出的:“诗,是人表达志向的方式之一,在心中我们称之为志向,通过语言来进行相应的表达就变成了诗。对于那些触动心弦的情感而言,它们将会表达为语言,若是语言不能够对其进行较好的表达,那么就会通过歌咏的方式来进行相应的表达,如果歌咏不能够对其进行较好的表达,那么就会通过手舞足蹈的方式来进行相应的表达。”对于此种类型的“言志”理论来说的话,长期以来人们都很愿意去接受它,所以人们就以为对于诗歌而言,其仅仅是用来表达志向和抒发感情的,我国的那些古典诗歌就是单纯的用来抒发情感的诗句。诗可以表明志向、诗源于情感,就我国所拥有的整个诗歌史来看,其恒久不变的基调便是抒情诗这一诗歌类型,虽然就我国的诗歌类型来看比较偏向于抒情诗这一类型,不过这并不能够说明叙事诗在我国是不存在的,也不能够说明国人并不喜欢叙事诗这一类型。就我国来看,不仅抒情诗是相当丰富的,对于叙事诗来说的话,其数量以及质量也非常可观。著名学者闻一多指出,对于“诗”而言,其实质上应该是用来纪事的,对于以原始歌谣、《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这些书籍或时期中所出现的诗歌作为其代表的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来说的话,其是我国叙事诗的发源与高速发展阶段,就对这一阶段所做的相关研究而言,大多是与《诗经》、汉乐府等叙事诗有关的针对性研究,研究结果相当丰富。不过,就对这一阶段针对叙事诗所做的相关研究而言亦是一个相对来说较为浅薄的阶段,对于先秦汉魏六朝这一时期来说,直至今日仍然没有一部相对较为完整的、整体性较强的针对这一时期的叙事诗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之后而发表的著作。因此针对这一时期的叙事诗进行深入、完整的分析和研究是时代的要求。对叙事诗作出研究,对叙事诗作出理性的阐释,这是该书最值得肯定之处。

对汉民族的优秀叙事诗歌进行梳理,找到我们伟大民族异于其他民族之处,也是《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研究》的一大亮点。在中国古典叙事诗的研究中,学术界有一种似乎已成共识性的倾向,即套用西方叙事诗的模式和学术界定,认为中国古代的和“叙事诗不发达”。说到中国式“叙事诗”,人们自然会想到在我国已经整理出版的纳西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羌族、白族、瑶族、拉祜族、柯尔克孜族和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著作中保存下来的非常古老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等几十部长篇叙事史诗。这些长篇叙事史诗虽然其文本记录整理的年代并不特别古远,但和古希腊、古印度等的长篇叙事史诗的性质、模式有着太多的相似或相同之处,而其故事发生的时代或更加幽远神秘。所以,我们一直认为,汉族的先民也必然有过这样的口传长篇叙事的“史诗”,但是由于这一族群较早地进入了“知性”时代,也就是说,在文字产生之前的颛顼“绝地天通”的传说时代,原始氏族社会组织就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得到整合,各部族的长篇叙事“史诗”也被逐渐消解,到了文字广泛使用的商末周初时期,由于周王朝封建国家的建立,只有《生民》等讲述姬姓周族祖先故事的史诗以祭歌的方式才得以较多地保存,而像《诗经·豳风·七月》等篇幅较长的纯生活叙事诗也已经很少,占较大比重的是短篇叙事诗,从而就形成了汉族叙事诗的特有传统,而历史记事则由已经发达起来的《尧典》等记事文和《纪年》等国史所承担,叙事和叙事诗也由此分野。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叙事诗受到诗歌自有形式的限制,其记事功用自然走向了弱化,反之,情感表达则成为其基本功用。诗歌固有的叙事性在先秦当然不可能完全丧失,这在《诗经》《楚辞》中仍可清晰见到,并且后来的汉乐府、魏晋南北朝的《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唐代的《长恨歌》《琵琶行》等叙事诗,都表现出了中国式叙事诗“一诗一事”的基本特征。正因为如此,对于完整丰富的中国古典诗歌史而言,叙事诗仍是一个独特的文学样式,这也造就了中国叙事诗的独特存在形式,只是我们在较多地接受了西方范式和话语系统后,中国古典叙事诗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相对单薄的领域。

《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研究》在准确把握中国式叙事诗内涵的基础上,追溯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轨迹,对各个不同时期的叙事诗歌进行了仔细的分析,核心点放在诗歌的诞生缘由还有诗歌的根本状况,紧紧结合各个时代叙事诗演变的线索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通过对其历史背景的综合考察,比较准确地总结了各个时期叙事诗的基本特征和演进过程,具有明显的文学史论的特性。进行叙事诗的分析基础主要为:它的概念、它的来源以及它相应的根本特性。《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研究》根据金文、《周易》还有部分后面的著作,研究了它的来源,然后对其进行界定,再把它的根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描述,然后按照时代发展脉络剖析叙事诗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征。先秦叙事诗以《诗经》《楚辞》为标志,研究《诗经》以及叙事诗歌还有小篇短章的过程中,起步是全面分析《诗经》史诗,进而证实了史诗的存在性,紧接着对周代的史诗以及跟这之前的史诗存在关系完成了脉络梳理,归纳了史诗的叙事方式;然后又考察了《诗经》中的叙事短篇,总结《诗经》的叙事模式;当进行《楚辞》还有神话故事的分析过程中,追寻它的源头、它的意义还包括它对应无上价值。研究汉乐府还有民间类的很多诗歌,对汉代的叙事诗歌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在这里面还仔细分析了汉乐府诗体诞生以及发展、各类题材以及叙事方法,同时还按照《古诗十九首》为剧本仔细的分析了诗歌题材类别以及叙事方法。把魏晋时期包括南北朝里面的诗做了比较宏观的考察,特别是对这一时期两种重要的叙事诗类型——咏史诗和纪传类叙事诗进行了颇有意义的探究。

《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研究》充分依靠西方诞生的叙事理论体系仔细全面分析我们的经典古诗,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在我们古代诗坛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里面的文学内涵以及历史底蕴极其的博大精深。我们是诗的国度,在我国,诗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文体。最早的歌谣、《诗经》《楚辞》、乐府、魏晋南北朝、唐诗、宋词、元曲等等这里面都充分展示了我们历史的源远流长,我们的古代智慧博大精深。这些诗篇让人沉醉令人叫绝,是我们文坛里面的不朽华章,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但是,仅仅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叙事诗,难免有局促之嫌。该书借鉴西方叙事理论及其中国化演进过程,以叙事诗的模式研究,从叙事内容、叙事语言维度等方面剖析中国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的特点,这种学术探索模式将对未来的中国古典叙事诗研究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研究方法

《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研究》沿着历史的足迹,先秦、汉、魏等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古诗都有自己时代的不同特点,该书就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诗文的创作特点和历史的发展历程展开论述的。对诗文的研究方面,这本书着重研究的方面和唐前诗文研究著作中的研究重点比较一致,它通过对唐朝以前的历史进行细致的梳理,将诗文的研究附注在历史的发展的脉络中,不再是以前的同归诗文的研究来带动和影响政治,而是在历史的发展脉络中探究诗文创作的变化和发展。这样的研究相比较而言更加的科学,也更加有利于真实地还原时代背景下的诗文创作历程。

做学术研究就必须依靠不同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对不同学术理论的研究结果的比较,辩证统一,求同存异,这样就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所研究的学术内容。中国和西方的诗文创作从古至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西方的叙事诗往往注重的是细节的描写,他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中国的古诗在感情表达的时候会选择格外的含蓄婉转,并且中国古诗严格要求对仗工整,押韵合辙。这应该是中西方诗文创作的最显著的两个方面。朱光潜是我国的美学大师,也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他说过在对待中西方诗文创作的差异的时候要相互借鉴,彼此取长补短,两者都要保留自己独特的创作特点,更要在创作中发扬各自的创作特点。因此在进行中国古典叙事诗的研究的时候,我们既要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探讨叙事诗创作经历,也要借鉴和运用西方的经典的叙事诗的研究方法。

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是西方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喜欢研究文学和神学,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将文学和神学相结合,最终系统的阐明了自己的学术命题“解释学”。后来在“解释学”的基础上,多名研究学者通过不同的研究角度补充完善了这一学术和理论。

文学的意义不是与生俱来的,文学的创作根本目的是与读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也就是说,一个好文学作品的价值要在读者的阅读体验的过程中得到发掘,换句话说,当读者在阅读一篇文学作品的时候,他读到的不仅仅是作品的文字和情节,更加重要的是读者通过阅读建立了和作者之间的联系,和作者进行了灵魂的交流,心灵的碰撞,进而实现价值理念等方面的认同和共鸣。这个时候一个作品的意义才体现出来。文学创作是来源于生活本身,这一点毋庸置疑。解释学就是要读者参与到文学中,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是文学创作的一部分,正如我们每个人的阅读经历一样,会有疑惑的时候,会有明白的时候,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的是读者的解释时候,正是通过读者对文学的疑惑、解释、明白的过程才真正地构成了文学的创作及价值和意义。这本书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的解读唐朝之前中国叙事诗的创作,寻找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诗人创作的原因和思想。

展开历史的长卷,我们会很容易发现虽然世界上存在着数以万计的文明,但是几乎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的神话,包括神话故事、神话人物等。原型是早期的记忆,是当前文明生活的最简单的时候,是在历史条件限制下的人类的最早的生产生活。原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时代的痕迹,是历史的证明,是文明的重现。原型是人类精神的文物,是人类的“种族记忆”。中国古典诗的创作一样存在生活中或者更加久远的原型,比如《诗经·蒹葭》中的窈窕淑女的原型。运用神话原型方法研究唐前叙事诗有助于对中华民族历史进行深刻理解,找到民族精神之源。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得到了《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研究》注意与考量。奥地利著名的文论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本我”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的活动,它不会随着外界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在这种意识的刺激下的动作也就是人的本能反应,本能反应是本我的外在表现,它高于人的自我意识。他觉得女性都会存在恋父,男性都存在恋母的情况,并提出这样两种心理活动往往能够引起男女在精神方面的问题。他的这种理论在中国的文学研究方面也有应用的尝试,比如大家熟知的《孔雀东南飞》,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两个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也许是另有原因。这种对唐前叙事诗的剖析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研究》全书大到框架体系、小到章节结构,均紧紧围绕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进行。构建全书的是流畅的中国叙事诗史,作者不是从形而上的角度,而是以中国古典叙事诗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这种阐释理论时通过具体作品来使阅读者加深理解的做法,比之某些故作高深的庙堂之论,读起来似乎更容易接受,更有亲切之感。这样做,非但没有削弱理论的说服力,反而加强了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纵观全书,作者以委婉、流畅、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其所展示的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研究,在叙述的升华中使读者领悟并欣赏到中国古典诗歌叙事之美。由此可见出,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力求中国古典叙事诗走向民众,走向普及。应该说,作者的目的达到了。

猜你喜欢
叙事诗诗经诗歌
乐府诗中发展出早期叙事诗
诗歌不除外
诗经
现代诗经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现代诗经
口头文学与书面作品之间——现代长篇叙事诗《天子·格萨尔》
诗歌岛·八面来风
论象雄·曲旺扎巴的长篇叙事诗《罗摩衍那》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