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 “静”传统养生中的

2018-04-04 06:00王济宪
养生月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养生学延年益寿佛家

◎王济宪

儒、释、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尽管他们在理论上有相悖之处,但在养生方面都主张以静养生,倾向于以静养心,修身养生,以礼治心,提倡道德修养,“合天道,修大德”。

儒家之静

诸葛亮对静的认识更接近儒家的理解和阐述,他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他看来,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修养身心的。通过古今养生家的经验总结,俭以养德,养生也自在其中了。儒家认为,仁者少思寡欲常安静,故多寿考也。其实坚持这种看法和践行的不在少数。孟子言:“养心莫善于寡欲。”《管子·内业》中也说:“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

儒家偏重于心志、养性、养德的特点十分明显。儒家所说的道就是道德,“本立而道生”“仁者寿”等既是为人处世的方法,也是养生保健的基础。“仁者寿”,养生先养德是儒家养生的基本功。儒家的静是德,以德养心,通常我们说的养生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一是修身养性,陶冶性情,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是形体锻炼,以求强壮身体,疏通经络,活动气血,也就是人体的健康,以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的目的。

道家之静

道家养生突出静与不争。以道为本的养生并不奥秘,道就是道理,不论用什么养生的方法(术),不但学其术,还要弄明白它的道理。养生的方法多种多样,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相宜”“情志养生”等等,都要知道其中的道理,做到“因术以明道而至于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后人一说起道学,就会想起老子及其《道德经》和“无为而治”。所谓“无为而治”,是对当时治国理政说的。道家养生方面的静就是重视练心养性,以刘一明的“神室八法”解释道家的静更能通俗易懂。他说的“神室”指的是大脑,讲的是大脑的活动。他认为,大脑不老则智力不衰,生命之花就不会凋谢。“神室八法”旨在养性,着重精神世界的养生。归结为八个字:刚、柔、诚、信、和、静、虚、灵,其中的静是言不张扬,身不妄动。妄念除则正念生,延年益寿自在其中。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从养生学的角度来理解道家的理论最容易被误解的是“修仙成道,长生不老”,其实道家讲的静是心身、形神的双重提升,贵现世而轻来生,求生存而厌速朽。这种养生延命说其实就是教人如何做人。道家说的“无为而治”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王者垂衣拱手而达到天下太平”“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上善若水”,百姓如水归海,而达到无为而治。用在养生方面就是强调平静无争,但现实生活中“争”是绝对的,要完全做到“不争”是不可能的,不争是一种理想境界,为了养生长寿就得保持平静心态,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养生学的始祖,他的养生篇章除《养生主》外,还有《达生》。他主张“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晋代的葛洪也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其在《抱朴子》一书里也说:“潜心静养,淡泊平心,摒除杂念,神形合一。”他主张“内以养身,外以却恶”才能达到“子欲长生”的目标。这是现代人可参考的。

佛家之静

佛家提倡“以境治心,明心见性”,健身养生的经验总结归纳是两个字,那就是动和静。动就是人的形体要动,静是心、脑、精神境界要静。用哲学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形而上者静,形而下者动”。佛家认为,坐禅可以使经络疏通,气血畅通,阴阳平衡,卫固宗壮,真气充盈。通过坐禅也就达到“养身健体,防治疾病,益寿延年”的作用。所以坐禅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修身养性的过程,是健身强体的运动。静心的理论基础是中医所讲的“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静能养心,心静即能少病,静脑就是控七情,寡六欲,精神状态的疾病都是思维杂乱所致,所以强调“脑心静,思必纯”。

佛家养生在精神务静的同时,强调形体要动。佛家弟子非常重视武功,练武是一项基本功,把武术的目的定位于“健身延寿”,把艰苦条件融于练武之中,要求“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坚持不懈,作到“武不离身,身不离武”。但更重视平时的运动,如散步、走动,还有自己独创性的一套运动。

结 语

儒、释、道尽管在理论上有相悖之处,但是在养生方面却见识相同,虽然有各自的说法,却是异曲同工。如养生中的静,儒家讲静心修身,以德养生,提倡道德修养,“合天道,修大德”;道家以静修道性,无为寡欲,顺应自然,以达到无妄为的目的。这不但与儒家的“修身用世”不谋而合,与佛家的“以境治心”,强调无我也是极其相似的。佛家讲虚静,“以境治心”“明心见性”,这也与儒家的“修身用世”不谋而合,与道家的静能养心和静脑极其相似。

因此,古人也说“病来道士教调气,老去山僧劝坐禅”,养生延年益寿是共同的目标。传统养生文化里,这种现象早已存在,尤其是运用于养生,养生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是所有人的夙求,谁都不想违背的。传统养生学的静在养生里有共同的说法,因此,道家养生首先要胸怀宽广,处世旷达,与人为善,身心兼顾,形动神静,神形统一才是健康,才能长寿。特别要指出的是道家的静并不是不动,《道德经》里就说“动而愈出”,就是人体的运动才能带动精气神的阴阳平衡,这也是符合现代生理学的。

如果把传统养生文化里道家的“清静为天下正”,儒家的“修身用世”,以及佛家“以境治心”关于静的作用归纳起来,就与《黄帝内经》里的有关论述颇为相似,其中是这么说的:“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又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这也是本文概括性的结论。

笔者认为,现代养生如何理解和运用传统养生里的静,应该是在“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气质上下些功夫。人的气质与风度虽表于外,但却是内在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决定的。早在《论语》一书中就有了质与文的讨论,古人认为气质与风度是内在的,是质;行为表现是外部形象,是文。“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有了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提高文化素质道德修养,才能明理,心胸光亮豁达,才有浩然正气。正如古人所说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深沉则不浮,躁何生?

猜你喜欢
养生学延年益寿佛家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传统体育养生学发展的路径抉择
我们能否为太阳“延年益寿”?
每天走20分钟延年益寿
论深入研究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必要性
白色在中华文化信仰中的象征意义
论《太一生水》的“生命生成论图式”特征
简述梁漱溟的佛家思想
紧紧握手会延年益寿
曲黎敏:爱情和婚姻里的“养生学”
读《现代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