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淑婷 彭海芳 万田户 李树亮
(上饶师范学院 江西 上饶 334000)
1.1.1 徽墨文化
虹关村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制墨中心之一,所产之墨隶属徽墨“三大派”中的婺源派。虹关村制墨历经唐末初创之始,到宋代制墨行业的繁荣,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徽墨是由粗糙发展到精致,由单纯的文房用品、书写材料不断发展成为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珍品。
1.1.2 古樟文化
虹关村水口的虹关古樟,被誉为“江南第一古樟”,树高 26 m,胸径 3.4 m,冠幅达 0.2 hm2,历经千年,承载着绵长的历史记忆,耐人寻味,引人遐想。如同古樟旁古驿亭上楹联所书:“试问几何年曰宋曰唐古樟自晓,溯回多少事论荣论辱浙水长流”。
1.1.3 古建文化
虹关村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粉墙黛瓦,飞檐戕角,屋中开天井,下设明堂坑排水;门楼装饰非常讲究,石库门坊,水磨青砖门面,砖雕门楼,花瓦飞檐,气派大方;砖雕门楼有鲤鱼跳龙门、喜鹊衔梅、福禄寿禧、双凤朝阳等图案,雕刻得非常逼真[1]。这些遗留的建筑是明清时墨业名家赚钱后回乡买田置地的历史见证。
1.1.4 古道文化
虹关村被誉为“徽饶古道第一村”。一条由青石板铺设而成的徽饶古驿道贯穿全村,古代人们或肩挑或利用车马将茶、盐、墨从徽州运往饶州,虹关为重要站点。古道上有被古代马车碾压的或深或浅的凹槽,足见古代徽州与饶州商贸往来频繁。明清时期,也正是因为这条货物流通道,促进了虹关墨业的大发展。
1.1.5 消防文化
虹关村的詹氏祖先对村落建设是经过精心规划的,防火有大区、小分隔,有水系和灭火器具,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古村落[2]。虹关村内徽派古宅不管是屋前的流水小沟,还是屋内摆放的盛水大缸,除了审美情趣外,最重要的功能还是防火。
1.1.6 民俗文化
虹关村较好地保留了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像晒菜干、扎草鞋、做木工,到节庆舞龙灯、制墨要祭拜墨神。淳朴的村民、古朴的风俗,是人们返璞归真的旅游胜地。
1.2.1 水口景观
虹关有3处水口:龙门关水口、察关水口、竹堡水口。水口建设注重自然与建筑的完美融合,鸿溪水流清澈,拱桥弯弯,周边水草丰美,郁郁葱葱,与青石板为底的水口相得益彰。
1.2.2 虹关古樟
村口古樟树干粗壮、树冠硕大、枝繁叶茂。一年四季景不同,春则新芽勃发、夏则茂盛葱郁、秋则红叶飘飞、冬则安详宁静。虹关多雾,古樟在雾的掩映下恍若仙境。
1.2.3 油菜花海
油菜是虹关村的主要油料作物,每年3月油菜花竞相绽放。从远处看,黄色花海配上田埂上梨花的白,再加上徽派式民居墙的粉白、瓦的青黛,整体构成一幅乡村田园彩色山水画。
1.3.1 旅游区位
从局部看,虹关隶属“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婺源李坑、晓起、篁岭等景区在全国已具有相当知名度,势必会对虹关的旅游发展产生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从整体来看,虹关处于高品质旅游景区环形圈中,周边有三清山、景德镇、黄山等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利于吸引长三角地区的客源市场。
1.3.2 交通网络
连接虹关村的多条道路已经建成通车,通往虹关的车辆班次逐渐增多,抵达方式日益多样,具有较强的交通可进入性。
虹关村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宜人,作为徽墨发源地之一,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群,充分利用其所蕴藏的独特的徽墨文化IP,整合古樟文化、古建文化、古道文化、消防文化和民俗进行保护性的深度开发,利于打造基于虹关元素、契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供给模式的深度体验型旅游产品。
以“一个标志,五大爆点”为基本框架进行资源整合开发。“一个标志”指徽墨文化,旨在将徽墨文化打造成为虹关村的最强文化IP。“五大爆点”指以古建文化、古樟文化、古道文化、消防文化、民俗文化5种文化为辅翼,让游客感受到独具魅力的虹关文化元素,打造成别具一格的多元文化旅游胜地。
虹关村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在进行旅游开发时,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并在用活现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坚持“三高”开发理念——高文化、高品质、高定位,彰显“一个标志”,深化“五大爆点”。
2.3.1 古樟文化休闲区
本区位于虹关村的村口,“江南第一古樟”虹关古樟矗立在此溪畔,是游客往来的集散地,村里最大的休闲广场,更是村民纳凉畅谈地。宜打造游客集散、文化展示、观景品茗的虹关印象第一站。
(1)古樟文化广场:村口大樟树旁边的一片空地,可开发建设为该村古樟文化特色的文化广场,打造“虹关故事”系列。
(2)“方婆”茶楼:一楼为游客免费提供茶水,天气晴朗时可古樟下设供茶点,既传承“方婆遗风”的传统,又为旅途劳顿的游客接风洗尘,感受虹关人的淳朴、热情好客。二楼可以喝茶畅聊听评书,营造一种宽松融洽的畅聊氛围。
(3)鸿溪休闲长廊:休憩游客可以赏鸿溪两岸美景、听古风乐曲研墨写诗、亦可作为各高校大学生的写生廊道。
(4)古樟风情演艺:在千年古樟树下,开展书法、茶艺、制墨、民俗等方面的微演艺项目。
2.3.2 古建民宿休闲区
本区主要位于村东北部,是村民的主要聚居地,宜开发成供游客住宿、购物、娱乐、休闲的聚集地。
(1)徽派民宿:利用现有徽派式民居打造“一家一品”的特色民宿,入住徽派建筑民宿,提供当地特色美食,使游客与当地村民亲近相处,感受浓浓的异乡风情,体验虹关村特有的风土人情。
(2)婺墨巷子:将这里建设成村里集购物、娱乐于一体的小型集市,沿街开设超市、餐馆、服装店、小饰品店等满足人们日常所需的店铺,既给当地居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也为本地居民及来往游客提供方便。
2.3.3 墨商古宅保护区
本区位于虹关村的中西部,是墨业名家遗留的古宅院落,可打造成集书法绘画沙龙,徽墨、古道、风水文化、消防文化等文化研究及游客休闲为一体的文化研学体验区。
2.3.4 徽墨科普体验区
本区位于虹关村的中心地带,一些保存较好或得到修复的制墨工坊多集中于此,适宜开发以徽墨为主题的系列旅游产品。
2.3.5 徽饶古道健行区
本区位于虹关村的南部沿河一带,均由青石板条铺砌而成,是古代客商必经之道,可顺应全民健身的时代,打造徽饶古道健行区。
虹关村原生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必须在基于延续其历史文脉的框架内进行创新式开发。
(1)虹关村IP为徽墨文化,而游客大多只知村中徽饶古道,却不了解其徽墨文化。可借鉴婺源长溪村的旅游实践经验,利用网络和自媒体来宣传詹汪平先生在婺墨传承、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的贡献,提升其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深入虹关村了解婺墨。对现有徽派式古建筑群进行修复,根据古民居保护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开发集观赏与体验为一体的民宿区。
(2)围绕徽饶古道,通过举办古道马拉松、古道徒步等创意打造融体育健身、文化体验、风光揽胜为一体的活动、节庆赛事,吸引更多游客造访。
(3)充分利用虹关特有的田园风光和古建筑资源对美术创作者的吸引力,与各高校美院进行合作,建立写生基地。既实现村民创收,也可以获得更广泛的宣传。
坚持以保护为主的原则实施旅游开发,在空间布局上保持风水理论中的“天人合一”理念,达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融合。在人文开发保护上,尊重虹关原有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避免简单粗暴的把古朴村落就地城镇化。从自然空间布局与人文两方面发力,树立虹关村的文化自信,保护其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持其地道文化味儿。
村民是村落旅游开发的参与主体,就虹关村而言,村民自下而上推动村落旅游发展难度大。毕竟虹关村也面临许多传统古村落一样的“空心化”“空巢老人”“留守孩”等问题以及村内唯一婺墨传承人詹汪平既不具备基层干部的号召力与凝聚力,也不具备村里长者声望。所以需进一步发挥当地政府职能,利用政府主导的比较性优势,这对虹关村树立和推广其作为“明清徽墨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至关重要。同时,尚需完善村民广泛参与旅游开发的机制,处理好其中涉及的血缘关系、亲缘关系、探索房地分离、宅基地流转等政策性问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