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 磊 徐 芳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 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山西 太原 030032)
山西杂粮种植区主要集中在晋北、晋西北、吕梁山、太行山的冷凉丘陵山区,优势种类有谷子、荞麦、燕麦、红芸豆、绿豆、高粱、马铃薯等7种[1],其他适宜北方种植的品种也均有一定产量。谷子以多样的品种、良好的品质、稳定的产量、较高的商业化水平和影响力成为山西杂粮产业最重要的品种。
山西杂粮种植区域与贫困区重合度较高,受经济水平、商业环境、政府政策、资源投入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呈现种植面积与产量不稳定、农业技术落后导致质量不稳定、相关标准不统一、规模不能满足商业化需求、营销理念及方式落后等特点。山西杂粮行业普遍盈利能力差、财务生存能力低,不足以维持行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以2012年出台实施的《山西杂粮振兴计划》为标志,山西集中力量对杂粮行业全流程进行扶持提升:在新品种研发与推广、商品化种植基地建设、功能性食品开发、优秀品牌推广、电子商务深化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潜心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行业造血机能。
在山西省种质资源库保存的近两万份资源、约200个国家审定品种中,谷子有近70个品种,占1/3,是山西省最具优势、影响力最强的杂粮品种。山西省农科院研发的晋谷系列、白流沙、长生、红谷子等谷子品种综合指标优异、种植区域广泛,代表了山西省谷子资源开发与科研的最新成果,但是科研开发与产业化结合能力弱、专用品种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还很突出。
山西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杂粮的种植生产,主产区大多人口少、隔离工业污染、基本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目前山西省杂粮种植面积保持在约100万hm2,占全国杂粮种植面积的10%;总产量约150~200万t,占全国杂粮产量的8%~9%。
2017年山西谷子种植面积继续呈现稳中略增态势,种植面积224.9千hm2,比上年增长3.5%,其中谷子的面积与产量约占全国第二位。以“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为指导,山西努力推行杂粮种植标准化生产规程、采用“渗水地膜”等先进农业技术,通过建设商品化生产基地等方法逐步改变以往种植无计划、无规划、布局分散、优质产品产量不高、种植盲目性的问题[2]。
表1 山西谷子的种植数据
山西省杂粮产量约有95%以初级加工产品形式投入市场,技术落后、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是当前山西杂粮产业经济效益不佳的根本原因。受定价机制不合理、财务成本高涨、非正规产品冲击市场等因素影响,杂粮企业普遍存在开工率低、利润率低的现象。根据对大同、朔州等杂粮主产区调研信息显示,大多数杂粮企业的财务生存能力不足以维持健康发展,因而发展精细加工、提升附加值已成为山西杂粮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山西杂粮食品加工工艺和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研发出方便小米粥、婴幼儿米糊、小米锅巴、小米膨化食品等谷子系列食品。由于缺乏基础数据库支撑,对杂粮的活性成分、口感与消化性机理难以进行定量分析,限制了食品应用研究,难以制定品质评价体系标准。总体上看,目前山西杂粮(食品)的种类、质量不能适应休闲食品、儿童食品、保健食品等细分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可以参考主流品牌的发展方向。
杂粮含有多种改善人体生理机体的功能活性物质,如异黄酮、黄酮、黄酮醇皂角昔、类固醇、菇类化合物、生物碱、毒枝毒素、植物抗毒素与多酚类化合物等。研究活性物质的提取、鉴定、特性,开发保健功能、减少慢性疾病危害在医疗保健产业有巨大的前景,属于高投入、高附加值产业。
预计未来5~10年,杂粮市场有望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期,绿色健康饮食的品质生活理念得到新生代消费者的普遍认同,同时电子商务、大数据等革命性技术引发营销模式的创新变革,两者结合为山西杂粮行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
调研显示山西杂粮营销模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①准确定位细分市场、大数据筛选客户群体;②发展机制的创新,寻求企业与农户间利益、风险的相对平衡;③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应用一系列标准、技术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④创意设计的广泛运用,策划文案水平明显提升;⑤营销方式推陈出新,广泛运用社群、新媒体指导构建和管理销售渠道;⑥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普及“互联网+”个性化、特色化的定制业务;⑦以产品为载体进行文化、体验、概念的推广。
中国已进入质量兴农、品牌发展的新时代。201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的基础上,2017年农业品牌推进年认定62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当前山西积极争取申请认定杂粮特色优势区、建立5个全国性杂粮交易市场、打造地理标志杂粮品牌。2017年10月山西省召开山西小米产业联盟成立大会,省内龙头小米加工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总计20家,其中沁州黄小米集团是目前山西唯一农产品品牌企业。
山西构建和完善品牌发展机制的重点在于,发展拥有行业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努力形成合力外向发展,品牌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品牌监管与服务,抓好标准完善和协同管理,多种形式提升品牌营销能力。
杂粮产业具有农业企业投资大、回收期长、风险高的一般特点,需要更多地运用政策工具,营造良好环境。山西省努力改变落后的营商环境,可以归纳为从以下方面着手改善杂粮企业生存环境[3]:①加强金融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②运用政策工具,设立财政专项基金。③鼓励社会资本运作,开展多元化经营。④减轻政府行政干预,减化审批流程。⑤引导增强行业协会作用,强化信息建设。⑥加强行业监管与自律,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山西杂粮产业发展变革举措主要表现在:准确定位产业发展模式;运用新标准、新技术全面提升基础能力;加强政策、金融等服务能力建设;以新理念、新思维指导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
山西杂粮产业的变革与发展,反映了山西省各界对发展杂粮产业的迫切要求,表明了山西省政府振兴区域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决心。未来需要持续密切关注山西杂粮产业动态,进行长期深入研究与解读,为相关决策提供信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