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洋 ,陈嘉 ,王秀丽
1.延边大学护理学院,吉林延吉 133000;2.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吉林延吉 133000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提高以及对分娩认识观念的改变,剖宫产率逐年增高,然而其潜在的并发症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剖宫产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它是肺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1]。在医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后,诸多专家和学者女性在妊娠期胎盘会产生大量雌激素,在雌激素的刺激下,产妇身体中的凝血因子生成增多[2],提高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近年来,临床工作者通过大量的试验验证围产期护理干预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使产妇更快更好的恢复。该研究主要运用循证分析方法来研究我国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该研究通过计算机检索并结合文献追溯方法,采取中文及外文的主题词和自由词结合的方法,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17年12月。检索步骤为:(1)在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万方知识服务 平 台 、PubMed、CochraneLibrary、NursingConsult、EMbase、CINAHL 数据库中进行检索;(2)检索数据库中相关原始论文,并对其文题、摘要、关键词及主题词,加以进一步确定检索关键词,再进行一次检索;(3)由2名研究者独立阅读文献题目和摘要,如果初步符合纳入标准,则进一步查找并阅读全文。
1.2.1研究设计 所有研究的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半随机临床试验(CCT)。
1.2.2纳入标准 研究对象为剖宫产产妇年龄在20~38岁,进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干预组产妇采取围产期全程护理干预,对照组产妇按剖宫产护理方法进行常规护理。排除:有妊娠合并症如心脏病、糖尿病等,以及有精神病史、血液疾病的产妇。结局指标包括剖宫产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发生率。
1.2.3干预措施 对照组产妇在剖宫产后常规护理,去枕平卧位6 h,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切口感染及尿量等情况,常规补液、抗感染治疗。干预组实施围产期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孕期护理人员要对孕产妇经行宣教,讲解按时实施全面临床检查的重要性,并做好预防并发生的工作。术前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孕产妇的自身身体状态的基础上,为产妇进行科学合理的健康指导。术后经行补液护理,适当加强肢体活动度以及饮食护理。
质量评价由3名评价员根据JBI循证护理中心的文献评鉴标准进行评价,完全满足标准发生各种偏倚的可能最小为A级,部分满足上述质量标准发生偏倚的可能性为B级,完全不满足上述质量标准发生偏倚的可能性为高度为C级。2人独立评价后交叉核对文献,如果意见不一致通过讨论解决,必要时由第3名研究者进行评价[3]。
采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首先采用卡方检验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当各个研究间无异质性时(P>0.1,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如统计学分析存在异质性时(P<0.1,I2≥50%),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用I2衡量异质性大小程度[3]。
该研究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共查到相关文献初次检索得到相关文献2 195篇,经阅读题目和摘要排除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2 015篇,去除重复文献149篇,进一步检索全文后排除无法获得全文、结局指标不符的7篇文献后,最终纳入24篇,均为中文文献,累计研究对象8 338例,干预组4 259例,对照组4 079例。
质量评价根据JBI循证护理中心的文献评鉴标准(JBI,2005)由2名研究者对纳入文献独立进行质量评价并分级,结果纳入研究质量均在B级,结局指标的选择较集中,Meta分析时各研究间同质性较高基线可比。在研究中采取盲法进行实验的过程时,由于护理人员是护理干预实施者难以对其做到盲法,而在进行健康宣教对产妇和家属也做不到盲法,故只对研究人员盲法。
2.3.1围产期护理干预 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效果该次纳入文献中有25篇文献关注了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研究对象共8 338例。将这25篇研究进行效果合并,结果显示P=0.06且无法判断异质性来源。行敏感性分析探讨异质性来源,在剔除黄守凤等[4]的文献后将剩下的24篇文献进行效果合并(P=0.97,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进行Meta分析。分析原因可能与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案例过多,试验人群等有关。结果显示,干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0.18,95%CI(0.13,0.24),P<0.00001)。
2.3.2围产期护理干预 对预防剖宫产肺栓塞的影响效果该次纳入文献中有7篇文献关注了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肺栓塞的影响效果,研究对象共2 465 例,所纳入文献具有同质性(P>0.1,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肺栓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0.18,95%CI(0.06,0.58),P=0.004)。
该研究对24篇同质性来源文献进行系统的分析后,验证围产期护理干预确实降低了产妇剖宫产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其原因在于护理人员在产妇围产期各阶段均给予了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并且这些干预措施起到了令人满意的预防作用。产妇剖宫产后由于长期卧床或麻醉因素导致胃肠功能下降,容易引发便秘,有研究表明,宿便会使盆腔压力上升也会成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术后鼓励产妇积极活动,加强肠蠕动尽快排便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术后的肢体功能锻炼还能促进血液的循环回流,减少血液淤积,降低血栓发生的风险[5]。多个文献试验中提到在术后护理干预中防止静脉内膜的损伤也是重要预防措施之一,静脉内膜在损伤时会引起局部凝血从而形成血栓,因此护理人员要尤为注意静脉炎的发生。术后产妇抑郁等心理因素会引发产妇各机能的反映,因此在产妇围产期做好产妇的心理建设尤为重要[6]。
该研究对7篇同质性来源文献中整理分析的得出围产期护理干预降低了剖宫产肺栓塞的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产生的降低直接影响到肺栓塞栓子的形成,从而起到预防肺栓塞发生的护理干预作用。在围产期护理干预的过程中,预防了由于血流停滞、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膜受损而发生肺栓塞的可能性。
从整体来看纳入研究本身和系统评价还存在局限性,纳入的各文献研究干预时间不统一、干预人数差距大,因此很难严谨地清晰归类,研究存在一定的临床异质性。此外,大部分研究并未提及实验对象退出和失败情况,结局数据化呈现弱。该研究虽然检索了外文数据库,但由于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未纳入外文文献,可能导致该研究存在偏倚。
综上所述,围产期护理干预可以降低剖宫产下肢深静脉发生率及肺栓塞发生率,为护理学制定护理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大样本量的临床对照试验,为循证实践提供更多高质量的资料,做出更好地指导护理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