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蕴涵品质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2018-04-03 23:40黄晋太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生产力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

黄晋太

(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改革开放历经40年,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依据中国国情、中国道路,不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确立;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到不断变革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着眼局部突出重点,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和谐社会构建,到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到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再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断实践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蕴涵品质。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引领国家走向社会主义,毛泽东领导开展了“一化三改造”运动,彻底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随之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并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建成了比较独立和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国家工业化体系。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成就,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物质基础并提供了理论源泉和宝贵经验。

由于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学说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的产物,列宁实践社会主义,又是在俄国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而我国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推翻包括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以后,虽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但却没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应有之义,即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民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等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正是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心转移,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命题。

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搞建设,必须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所谓中国情况,就是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人口多、底子薄的现实。为此,邓小平提出,我们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1]252。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就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而且指引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决定了我国必须要用较长时间去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我们确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2]102。按照基本路线要求和初级阶段定位,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解决温饱问题、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国家发展水平,这构成了我们时代的最强音。党的十九大再次规划了宏伟目标,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2020年之后,我们要用15年的时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再用15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1]370-371这是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兴衰的昭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方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开端。4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生产力步入世界先进行列,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大为改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入人心,民生和社会保障更加完善,人与人、人与社会逐步和谐,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国防和外交开创新局面,国家安全更加巩固。这一切历史性成就的取得,奠定了推进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基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放眼未来,发愤图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中国会进入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二、社会主义本质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定位,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深刻认识中国国情,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73。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却知之甚少,甚至一度混淆了“纲”与“目”,致使经济建设走了弯路。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科学概括了生产力问题,而且概括了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生产的先决条件;而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变革生产关系,消除体制障碍,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治理等多方面改革,不仅彻底改变了当代中国命运,也决定了“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的实现。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通过引导这两对矛盾运动,推动社会主义社会更快发展。实行农业经营联产承包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和完善市场经济,推动和加快科技创新,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扩大对外开放,拓展投融资渠道,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各尽所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所有这一切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

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更离不开教育。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最主要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而科技发展,技术水平提高,一靠教育,二靠人才。邓小平深刻指出,在生产力发展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国家推出创新体系建设,并在若干重大技术领域加紧科研攻关,“863”“985”等关键技术研发,带动了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科技要发展,必须依靠教育,依赖人才。邓小平很早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35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加紧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开创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新局面,促进科技和生产力进步。

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一部分人先行致富,优先发展;也允许一些人创新前行,引领发展。但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平公正,要通过制度手段逐步消除两极分化,坚持以人为本,让全体人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必须正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它集中反映了不平衡的发展、不平衡的收入、不平衡的条件和不平衡的生活水平,这是我们当下和今后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同时,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也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特点,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边改革边发展,弘扬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建党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面向未来,着眼2050年,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一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任重而道远。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接力改革开放,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4]68改革是动力,也是手段;发展是关键,也是根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社会生产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平安、快乐、健康、幸福,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强国步伐,新时代召唤我们继往开来!

三、改革发展的自我制度完善

改革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驱使,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义。正确认识国情,科学把握本质,立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让人民安居乐业,使国家繁荣昌盛,国富民强,社会和谐,这是改革发展的根本所在。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一起抓,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书写改革开放中国的奇迹。

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改革开放中国的主旋律。我们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实行改革开放,但前提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核心,坚持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因为我们不忘根本,确保本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无往而不胜,社会主义中国才长治久安。

深刻认识国情,科学把握本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根本立足点,也是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抓住经济建设和解放发展生产力根本任务,我们有的放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构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忍辱负重为初衷,改革开放结硕果。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秉承创新求真、与时俱进科学精神,再铸辉煌。历经40年栉风沐雨的洗礼,我国经济和社会焕发出蓬勃生机,依宪治国和依法治国卓有成效,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卫生大发展、大繁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惊艳世界。

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一手硬、一手软”,到全面、协调、绿色、和谐、可持续,我们走过了一条艰辛的路,也由此成就了今天的伟业。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证,文化是旗帜,民生是核心,生态是接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没有民主政治,也不能不要法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高举社会主义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福泽全体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不能只顾眼前,还要接力未来,造福子孙,永续发展,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0年的集大成。反腐倡廉,正本清源,新时代新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科学统筹了全部发展,为新时代新目标注入了新的思想活力。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始终把握好“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原则;正确处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做到统筹兼顾与全面协调;正确处理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既要胆子大、还要步子稳,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加强科学理论武装和对实践的指导;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以人为本,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民主、法治、自由、守纪的关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内、国际、国防、外交关系,建设强大军队,维护总体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推动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求真务实的结果,是科学的理论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结晶,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走向新境界。

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3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我党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到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谱写了马克思主义光辉篇章。

坚信社会主义是中国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到初级阶段的定位,再到一百年不变,我们变换的是方法和手段,是所有制形式和机制,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尽管风吹浪打,任凭“西化”“分化”,“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4]30。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迄今的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都让我们为所选的中国道路自豪,为我们伟大的祖国骄傲。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党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又是党领导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继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等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形势、新的历史任务,直面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回应各种风险和挑战,习近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忘老祖宗,探索新途径,着力寻求破解难题、推进事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开创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标注了正确前进方向[2]189-19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奋发图强、务实求真和开拓创新的结果。

从我国社会主义诞生那天起,就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人民当家作主、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基层群众实现自治、“港人治港”“澳人治澳”“一国两制”,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人们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保障体系全民覆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动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人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就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领导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必将给世界的发展带来机遇、做出贡献。

五、 坚持党领导的特色本质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充分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让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使人民生活欣欣向荣。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迄今97年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紧紧团结和依靠广大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书写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奋勇向前最光辉的篇章。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与生俱有的,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人民当家作主和国体性质的抉择。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有了党的正确引领,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中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历史和现实无不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4]102。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根本所在。建党97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紧跟时代要求,引领时代潮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质的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引领古老的华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结晶。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本质所在。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改革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初步探索,到初级阶段定位和对本质的认识,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人实践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也带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富强民主、自由平等、幸福安康、和谐美丽。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曲折,当“西化”“分化”图谋不时侵扰,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险,中流砥柱,坚决捍卫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仅带给中国巨变,而且也把和谐美丽传递世界。

不忘初心,牢记宗旨,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使命所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中国共产党永葆本色,时刻践行着自己的庄严承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习近平提出,要坚决打好扶贫攻坚战,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如期全部进入小康社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通过改革发展,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构建公平公正、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4]215,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动力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风风雨雨,铸就了党坚持真理、敢于创新、昂扬向上、一心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特殊品质。严惩腐败绝不手软,纠正错误毫不留情,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人心所向就是党必为之,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胜利的制胜法宝,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打铁必须自身硬”,面对新时代新任务,中国共产党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5],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宣誓。

猜你喜欢
生产力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