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 刚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上海 200234)
情态副词“好像”和“似乎”是一组及其相近的同义词,前贤对二者的研究成果颇丰,本文主要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情态副词“好像”和“似乎”的主观性以及语义表达特点上做进一步研究。本文所使用的语料均来自CCL和BCC语料库,《杨澜访谈录》口语语料,《我爱我家》对话台词以及《文学评论》和《中国新闻周刊》等期刊杂志。
从传信范畴出发,“好像”在传信的过程中,可表达一种不确定的推断,主要表达的是一种不确定的传闻,“似乎”也同样表达一种不确定的传闻。乐耀曾说过传信的主观性表现在对不同传信语的选择上,根据不同的交际意图,交际场景,交际对象以及说话人对所言事情的参与程度表现对所言信息不同的主观性态度[1](P28)。其关注的焦点是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似乎”在传信过程中,主要表达一种不确定的推断,其关注的焦点是对事件的结果的主观性的评价。因此“好像”具有交互主观性,“似乎”具有主观性。
为了更好地论证“好像”具有交互主观性和“似乎”具有主观性,对话语体更加关注说话双方的互动,书面语体就相对较弱,假使“好像”具有交互主观性,“似乎”具有关注性,那么“好像”出现在对话语体中的频率要高于“似乎”,出现在书面语体中的频率低于“似乎”是这一结论的必要条件之一。
口语语料来自《杨澜访谈录》录音对话和《我爱我家》对话台词,统计结果为:“好像”和“似乎”在口语中的比值大概为 162:11。
陶红印指出,语体的分类不能停留在口语和书面语的二分上,但是可以沿着口语、书面语的对立展开,在书面语料中进行更进一层的语体分类,这样做更能彰显语体的详细分类对语法的深入研究所具有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2](P34)。为了更好地了解“好像”与“似乎”在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我们从书面语体中更小的三个方面来调查“好像”和“似乎”。
学术文章我们抽取了2015年到2016年期间《文学评论》中的30篇文章,新闻杂志选择2011年《中国新闻周刊》中的前20期,对其中的“好像”与“似乎”进行个数统计,统计结果为“好像”和“似乎”在书面语中的比值大概为54:332。
从统计结果不难发现,口语中我们更常使用副词“好像”,“似乎”在书面语体中使用居多。“好像”更多用于对话语体中带有更多的言者主观性;“似乎”更多用于叙述语体中,更倾向于客观冷静的叙述。
完权曾对汉语交互主观性表达的句法位置进行了探究,得出了(交互)主观性强弱的一个假说,和我们对“好像”与“似乎”的主观性的强弱相一致,即越是偏离常规占据更高句法位置的表达,交互主观性越强[3](P9)。“好像”不仅可以位于句首,还可以位于句末,而“似乎”却不太容易出现在句末。
为了调查二者偏离常规句法位置的表达,我们把情态副词“好像”和“似乎”出现在句尾的情况作为对象,从BCC语料库中查找,看二者出现的频率怎样,调查结果为,“好像”和“似乎”比值为 58:0。
我们从BCC语料库中,查找到“好像”位于句末的语料712条,含有情态副词用法的有效语料为58条,查找到“似乎”位于句末的语料为44条,但是,都是微博语料,而且几乎都是不成句的,都为无效语料,因此情态副词“似乎”不出现在句末,无法表达情态。
从语体的使用频率和偏离句法位置的频率的大小,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似乎具有主观性”,“好像”具有交互主观性,主观性程度更高。
(一)“好像”的交互主观性。乐耀曾说传信范畴具有交互性,在面对面的对话交流中,自然需要更多的关注听话者的需要[4](P13)。传信语“好像”偏爱在自然对话语体中出现,而对话语体更多的是关注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吴福祥曾对交互主观性的意义进行了阐述:“交互主观性指的是说话人用明确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话人自我的关注,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识意义上,即关注听话人对命题内容的态度[5](P22)。“好像”在句中提出相关信息,表达自己对此信息的主观认识,但是更希望听话者对命题内容给予回应。
情态副词“好像”在日常口语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表达一种不确定的传闻,其形式表现为经常出现在疑问句中,常常和“是吧”“是吗”等希望得到别人回复的成分共现,这体现了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之间的交流互动关系,例如:
(1)杨澜:后来您的这位……就是这位太太,朱梅女士去世的时候好像身边也没有人是吧,在医院里?
金庸:我不知道。
杨澜:您都不知道?
金庸:我不知道,我一直想接近她,想帮助她,她拒绝,她不愿意见我,我通过叫儿子去照顾她,她也不愿意见到,她情愿独立,她去世之后还有相当多的财产都分给了三个子女,就这样。
(2)杨澜:好像那几天都没有怎么吃东西是吗?
李云迪:比赛20多天几乎都没有吃好。因为有的时候正是吃饭时间你需要练习。
例(1)(2)中句末分别用“是吧”“是吗”提问,句中的“好像”表达一种主观的推测,这种推测是基于说话者对听话者相关信息的搜集,“是吧”“是吗”是说话者希望听话者对推测事件进行回答的显性表现,有利于双方交流的进行,体现了“好像”在说话者与听话者两者之间的交互主观性。
“好像”在表达一种不确定的传闻信息时,会和传闻类词语“听说”共现,大多数情况下,“听说”等词语是不出现的,但是句中仍然隐含着“我听说”,例如:
(3)听说好像他有点错,具体情况不太清楚。
(4)杨澜:(听说)好像光是焰火的团队就有几百人。
蔡国强:对,上千人。
杨澜:你过去做过这种大型的组织工作吗?
蔡国强:都没有到这个程度,但是这个组织工作完全不是我来做。
(5)黄秋生:那个是秘密。
杨澜:(我听说)你好像结婚第二天就没有跟太太住在一起了,就自己搬出去住了。
黄秋生:这样你都知道?我吵架了,第三天。
杨澜:吵架了?
黄秋生:每一天都在酒吧里面,婚后压抑症候群。
(6)杨澜:(我听说)好像管虎就说过,当初他请你演《上车,走吧》这部戏的时候,他说黄渤特会来事儿。
黄渤:这是本人习惯吧,包括管虎也好,宁浩也好,即使你剧本技术已经很好了,我也希望在这儿上面,因为我的表演我希望它能够再好一点儿。
当信息关涉听话者时,说话者会以一种不确定的口气来表达,因此会用或然性词语来表达对相关信息的推测,说明相关信息的获取来源于其他人。在上面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句中隐含着“我听说”或“听说”,例(4)“光是火焰的团队就有上百人”和例(5)“你结婚第二天就自己搬出去住了”都是我从他处听说来的,并非是自己亲身经历。所以说话者对有关对方的相关信息,说话者希望得到确认,希望听话者能够对自己听说来的信息给以回应。
话语中“交互主观性”的凸显,使得“好像”的情态义进一步虚化,话语衔接功能增强,“好像”具有了话语标记的用法,例如:
(7)好像,谁来到日月城的日月大门前,都会感受到这种与天地日月同在的人类对欢乐、友爱、成功的向往。(人民日报,1995年6月)
(8)其实我爸在他的兄弟里面啊,他是最矮的那一个,好像。但是他最矮也有一百七十公分。(转引朱建军等例12)
(二)“似乎”的主观性。“似乎”并不像“好像”一样具有交互主观性,一个原因可能是“似乎”并不经常出现交互性较强的口语语体中,从我们对《杨澜访谈录》和《我爱我家》口语语料的查找中就可以发现此种现象,因此“似乎”更像一个书面语。还有一个原因是“似乎”一般不可以表达一种或然性的传闻信息,形式表现就是通常情况下不能在“似乎”的前面加上“我听说”此类词组。尽管“似乎”不具有交互主观性,可仍然具有对某种情况的或然性的推测,表现出对某件事情的主观评价。
虽然有极少的几例是出现在口语语料中,但是也并不表现出交互主观性,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主观性,例如:
(9)周末,客厅,志国,和平,圆圆,朝阳直坐,双手悬在电话上方,口中似乎念着什么。
(10)谈到所谓的《黄金时代》呢,似乎我们有一种习惯和倾向,就是会去美化过去,总是觉得过去的某一个时间曾经是最美好的,其实每一个过去也是一个当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是否能够成为你的黄金时代,还是在于你自己的选择。
(11)杨澜:似乎我们看到您笔下的英雄从原来正统的那种英雄越来越走越叛逆,当然韦小宝是可能更反英雄的这样一个角色,这个是不是反映出您当时有一种悲观的情绪?
金庸:不是的,我越来越对人性可能了解多了,年纪大了对世界上的事情多了,年轻的时候崇拜英雄,但年纪慢慢大了之后,知道大英雄背后也有见不得人的一面。
以上例句“似乎”前面都不可以加“听说”等词,例(9)是《我爱我家》中唯一的一个例子,但是“似乎”出现在旁白的台词中,“似乎”是对志国、和平、圆圆口中念着什么的一种主观判断,并不涉及到听话者;例(10)是杨澜对本期访谈节目的一个总结,所以也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口语语料,句中的“似乎”表现出的也是一种主观性;例(11)中的“似乎”确定值很高,因为和感官动词“看到”连用,因此不需要对方对此作出回应,表现出一种较强的主观判断。
“似乎”更多的用在书面语体中,如新闻报刊,文学作品,学术文章等,在这些语体中更不能表达一种传闻信息。我们从对这些语体中的语料考察发现,情态“似乎”表达一种较强的主观判断,例如:
(12)他看到前方四五十米处似乎躺着一个人,便跑回车里,告诉班长。车上的班长蔡得宝通过对讲机告诉了几公里外的大队长施林云,并吩咐不要下车围观。
(13)卜庆君在会场里坐着,突然意识到这似乎可以用来开展中国导航系统的研究。他找到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沈荣骏,讲述了自己的想法。
(14)然而,对于婚恋网站涉及的法律问题,国内外似乎都没有专门的规章。
“好像”引导的句子的内容大多数是说话者根据听说传闻而得知的,即“好像”主要表达一种或然性的传闻,在交流过程中,更加关注对方对信息的态度,希望能够得到对方的确认,所以“好像”表达过程中具有交互主观性,而“似乎”主要表达一种或然性的推测,更多的是说话者依据一定的证据,对相关内容进行主观的自我判断,因此“似乎”表达过程中具有主观性。
现代汉语中“好像”和“似乎”都是表示对事件的结果或发展进行推断估测的一种情态副词,表达一种或然性。前面我们说过,“好像”和“似乎”都可以表达一种或然性推测,但是两者的推测方向却不尽相同,在具体的语境中“好像”一般是由果溯因,存在更多的可能性,而“似乎”一般是由因推果,句子前后往往会出现一定的事实作为证据。由于由果溯因比由因推果具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往往会导致“好像”与“似乎”主观确定值的差异,一般来说“似乎”的主观确定值高于“好像”。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将表达原因的句子设为A,表达结果的句子设为B。
我们根据主观确定值可以将主观确定度划分为弱、强两个等级,而语义真假明确的句子使用或然性的情态副词“好像”与“似乎”来表达,其语用功能是表达一种委婉含蓄效果。从主观确定值角度来看,二者比较之下,“好像”具有弱主观确定值,“似乎”具有强主观确定值。
(一)“好像”的主观确定值。一般情况下,传信语“好像”的传信度都相对较低,当关涉第一人称“我”的相关信息,信息度应该较高,但是为了委婉含蓄地表达,往往使用“好像”来削弱其确定值。
在含有“好像”表达推测的句子中,前后几乎不存在一定的事实依据,主要是根据相关事件在人的认知中存在的可能性的揣测,所以其表现出的主观确定值较弱,表达信息的可信度较低,例如:
(15)大多数并不了解他的学说,也不知道他的改革具体方案,只有极少数可以说是他的忠实同志。但是他的运动盛极一时,好像全国舆论是拥护他的。
(B∶他的运动盛极一时→ A:全国舆论拥护他 )
(16)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如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以及总督同城的巡抚,不治河的河督,不运粮的粮道,不管盐的盐道。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好像我们现在的经济部,想要推行经济建设。
(B∶添一个农工商总局→A:想要推行经济建设)
例(15)“他的运动盛极一时”是表达一种结果,“好像全国舆论是拥护他的”是前面结果的可能存在的一个原因,但并不一定是这个原因导致的一种结果,即“好像全国舆论是拥护他的”是“他的运动盛极一时”的必要条件,两者之间只是存在着由果溯因的逻辑关系,并不存在事实上的证据,因此句子的传信值相对较弱。同样例(16)也是如此,“想要推行经济建设”只是“添一个农工商总局”的一个可能原因。
在表达传信范畴时,干涉自己的信息,即信息来源是自己时,一般是用肯定的表达方式,因为自己对有关自己的信息的可信度最高,但是有时却用“好像”来表达一种不确定含义,降低信息的可信度,一个原因是说话者为了表达一种委婉含蓄。
以下两例都是《杨澜访谈录》中的语料,我们从句子中可以看出,相关信息都是关涉说话者自己,但是却都用传信值低的“好像”来表达。
(17)好像我在英国开过两次(演唱会),在英国皇家爱尔伯特音乐厅,还有伦敦O2音乐厅,(杨澜:就是两个非常最好的音乐厅),音乐厅去开过演唱会。(18)有一次是我在,我妈妈不是出去。好像我本来是下午在家练琴的,然后她出去了,然后我就偷偷在家看电视,然后回来时候被发现了。
我们觉得一个原因是可能事情发生的时间相对久远,自己也无法确定,因此会用“好像”来降低承担的风险,如例(18);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说话者表达一种谦虚的态度,如例(17),对于重大的事情,我们一般会记得很清楚。英国皇家爱尔伯特音乐厅,还有伦敦O2音乐厅的演唱是英国两个有名的音乐厅,对于说话者来说,在里面演唱的经历是终生难忘的,但是却用“好像”表达一种怀疑态度。
(二)“似乎”的主观确定值。有的时候“因为”在句子中可以出现,有时候虽然不曾出现,但是句子中却隐含着由因到果的关系。表达原因的句子一般是一个事实,所以传信语“似乎”在此事实上进行的推测,其主观传信度高,句子的主观确定值几乎接近于1,例如:
(19)另外,王的广义和最广义语法化似乎没有明朗的分界线,因为,他说最广义语法化包括"上述内容"即广义语法化的内容。
(A:最广义语法化包括广义语法化内容→ B:广义和最广义语法化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20)女孩子到了思春的年龄,免不了描眉涂唇、红装艳服,可这女孩似乎太痴迷,每天上下班都站在厂门口,眼睛怯怯地搜寻着来来去去的青年。
(A∶每天上下班站在厂门口搜寻来来往往的青年→ B:这女孩太痴迷)
(21)天天12点睡觉,每天晚自习,早自习,这似乎已经是家常便饭,在高中,这就是事实,教师通常让学生买非常多的教材和试卷,不低碳不说,还严重损伤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
(A∶天天12点睡觉,每天晚自习,早自习→ B∶已经家常便饭)
例(19)中“王的广义和最广义语法化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是由“他说最广义语法化包括广义语法化内容”这个原因推出的结果,再者原因句中包含直接传信语的言说类动词“说”,因此其传信度较高,传信值几乎达到了1;例(20)在“似乎”句后跟着“太痴迷”的具体表现,因此“似乎”句所传达的信息的可信度就大大提高;例(21)虽然句中未曾出现因为,但是隐含着由因到果的关系,因为存在天天12点睡觉,每天晚自习,早自习的事实,所以这已经家常便饭的命题的可信度就会较高。
真值度越高,说明言者对于自己的推测就越肯定,那么给听话人留下的反驳空间就越小[6](P45)。信息的可信度越高,反驳的空间就越小,句子的委婉性则越弱。从语言表达的功能来看,虽然“似乎”与“好像”都具有委婉性,但是“好像”具有较强的委婉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的传信值也同样是要高于“好像”。
(三)“好像”与“似乎”的传疑性。从传信相对的传疑角度来看,当对一个句子的怀疑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否定意义,具有传疑性的“好像”和“似乎”句的语义会出现否定义。
“似乎”句中常常和中动结构“看起来”“看来”等共现,句子的后接小句也常带转折性连词“但是”“可是”等等,过此种句子实际表达的是一种否定意义,例如:
(22)表面上看,这似乎是老家长的个人所有权转变成了新生的家长的个人所有权,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23)这种做法表面看来似乎强调了教育无所不在的强大作用,实际上是忽视了教育作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不可欠缺性,用“自然化”的方式消解了教育作为人类独特活动存在的价值。
例(22)(23)都表达一种否定意义,句子前后也出现了转折性连词“但”与转折义副词“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传信的角度来看,“表面上看”与“实际上”可以看成一种传信性质的词组,“表面上看”其传信值本就低,而“似乎”更加弱化了句子的传信值,传疑值增加,从而使其句子出现否定义;“实际上”和“似乎”对应两个命题,“实际上”的传信值明显比“似乎”强,因此,含有“似乎”的命题就会出现否定意义。
“好像”的弱主观确定性的句法表现是常常和“表面上看”“看起来”等连用,而且句子的前后也经常出现表示转折连词“但是”“但”等,句子表达一种否定意义。但是这种否定意义的“好像”很少出现在自然口语中,大多出现在书面语体中,因此将此时的“好像”换成“似乎”也未曾不可,例如:
(24)纵观中国官僚制度,由秦代以至于清之中叶,每经一个朝代,表面上看好像(似乎)是多一次重复,多一次“再生产”,但仔细观察起来,其内容是有变化的。
(25)在鸦片战争以前,广州与外人通商已经三百多年,好像(似乎)广州人应该比较的多知道外国的情形,比别处的中国人应该更能与外人相安无事,其实不然,五口通商以后,惟独广州人与外人感情最坏,冲突最多。
上面两个例句都是表达一种否定意义,例(24)“好像”和“表面上看”和其后的转折词“但”共现,使得句子确信度提高,从而才会产生“中国官僚制度每经一个朝代,都是多一次重复,多一次再生产”的否定义;同样,例(25)“好像”是依据“广州人与外国人通商三百年来”这一事实进行推测,但和后面的“其实不然”共现,使得句子“广州人应该比较多知道外国人情形,比别处的中国人更能与外人相安无事”表达了一种否定的含义。
情态副词“好像”与“似乎”都具有委婉含羞的用法,句子的语义也会出现否定现象,具有弱化明确观点的功能,但是两者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好像”是由果溯因的推断,存在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似乎”是由因推果的推断,句子前后往往存在一定的事实证据,因此“似乎”的确定值高于“好像”。
现代汉语中“好像”和“似乎”都是表示对事件的结果或发展进行推断估测的一种或然性情态副词,表达一种可能性。“好像”偏爱在口语中出现;“似乎”偏爱在书面语体中出现,这与“好像”和“似乎”在句中的自由度有一定的关系。
“好像”引导的句子的内容大多数是说话者根据听说传闻而得知的,即表达一种或然性的传闻,主观确定值较低,在交流过程中,更加关注对方对信息的态度,希望能够得到对方的确认,所以“好像”表达过程中具有交互主观性,已经具有了话语标记的用法。而“似乎”更多的是说话者依据一定的事实证据,即表达一种或然性的推断,对相关内容进行主观的自我判断,主观确定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