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创新视角下我国智能制造发展路径研究

2018-04-03 22:10:22颜廷峰孔月月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智能资源企业

颜廷峰 孔月月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安徽蚌埠 233030)

十九大报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特征的先进智能制造业的深度发展,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提出了到2035年,打造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闪亮名片,令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雄伟目标。经历了逾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智能制造为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契机。在新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背景下,各国已将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并提供多方支持。在互联、协作的时代,智能制造绝非“点线工程”,它不仅涉及生产阶段,还需要兼顾产业链上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因此,不断增强开放创新在提升我国智能制造水平的作用,以点带面,打造我国智能制造行业新型生态圈,引领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促进转化升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智能制造与开放创新的内涵及其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智能制造与开放创新的内涵。智能制造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成熟于21世纪。目前,关于智能制造(IM)包含的范畴,在业界尚未达成共识,不同学科的专家给出的解释往往大相径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智能制造的“制造”二字指的是广义的“manufacturing”,而不仅仅指生产(production)。与智能制造相关的概念有数字化制造、数字化工厂、智能工厂等等。智能制造最深刻的内涵还是要实现整个制造业价值链的智能化,即通过不断创新促使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包括的范畴有服务、生产、运营等领域,而服务领域又包含智能产品、智能服务,生产领域包括智能装备、智能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运营领域包括智能研发、智能管理、智能物流与供应链等。

开放创新是指企业统筹兼顾内部和外部资源进行创新,不仅在产品的经营上创新,而且积极寻找外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由此可见,开放创新要求各种创新要素协同、动态整合,其核心在于企业不关心创新来源何处,只关心如何实现企业的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开放创新的基本原则是需要企业内部、外部所有人通力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资源禀赋和企业外部的资源要素。开放创新的基本特征是创新环境的开放性、创新主体的开放新、创新资源的开放性和创新开发的开放性。

(二)中国智能制造与开放创新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1.中国智能制造与开放创新发展现状分析。从一个广义的概念上来说,智能制造包含以下5个方面:产品智能化、生产方式智能化、服务智能化、管理智能化和装备智能化。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促使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例如,德国的“工业4.0”战略、美国的“制造创新国家网络”计划、韩国的“融合技术”战略等,由此可知,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导,也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智能制造对外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产业园合作。早在1994年,我国便与新加坡开始合作建立苏州工业园,之后,各省、市级纷纷建立了中外合作产业园。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作产业园的数量不断增加、影响不断扩大、分布日益广泛。园区由最初的单一化发展阶段,逐步走向“产城融合”阶段,再发展到多功能综合化阶段,国家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中外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在国家的重大政策和战略指导下,不断探索深化开放创新的有效模式。例如,2014年,在沈阳共建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从2015年开始,国际产业合作园不断涌现,其中有中德(嘉兴)产业合作园、中韩(衢州)产业合作园、中荷(嘉善)产业合作园等。新时期,中外合作产业园区为中国智能制造的开放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平台,同时也提高了中国智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第二方面是智能制造教育合作。如天津中德合作应用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培训基地,是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德方的萨尔州应用技术大学、不来梅港应用技术大学、路德维希港应用技术大学共同合作建设的项目。该项目旨在借鉴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开展国家化人才培养方案,为智能制造产业提供专业人才。双方在该项目的合作中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促进更多的分校建设。中德合作应用技术大学与德方的三个高校合作领域各具特色,在与萨尔州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上,建设重点是教学设计和培训体系;在与不来梅港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上,双方的建设重点是培养达标的专业技术人才,符合条件的中国学生可以就读不来梅港应用技术大学对应专业;在与路德维希港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上,交流合作的重点对象是专业带头人的互访研修。2016年,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在多个智能制造领域建立起完善的高端制造人才培养的综合解决方案,推动了智能制造从概念向实际工作转化进程。

第三方面是企业合作。例如,宝钢与西门子联合探索钢铁行业工业4.0项目,该项目的合作重点是装备自动化、工业大数据分析处理、工业信息化等领域,双方在数字化工厂、智能制造运营管理、工业网络信息安全架构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共同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和业务模式的创新合作。类似的还有中德合作基于云平台的工厂智能化改造项目、博世济二智能生产排程系统项目、中德合作高端液压件智能工厂等。

2.中国智能制造与开放创新发展问题分析。(1)智能制造开放创新意识有待加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开放创新步子不够大、速度不够快,长期以来注重内陆优势资源,依靠传统封闭式创新思维模式,缺乏寻找并利用外部各种创新资源意识。同时,大部分智能制造企业抱有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2)智能制造开放创新网络不完善。开放式创新是一种互动、整合、协调的动态创新过程,显然具有特定的网络特性。开放式创新网络的完善需要企业具有开放的胸怀,充分利用各种创新资源以达到优化配置效益。目前,开放式创新网络的构建导致公司内外的界限模糊,市场制度和企业制度缺乏协调性,从而共享和创新的网络体系有待完善。(3)智能制造开放创新集群效应不明显。集群化发展时提升智能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在开放式创新集群中,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和政府等主要参与者的目的不同,导致智能制造技术等产权分配的冲突,这成为阻碍我国智能制造开放创新的因素之一。此外,开放创新集群缺乏服务性中介结构来保证双方交流渠道的畅通,也是导致我国智能制造开放创新集群效应不明显重要原因。

二、中国智能制造与开放创新的实现路径分析

路径一:参与全球技术创新联盟,构建多维新型国际创新合作体系。在国际技术创新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单纯的自主创新和封闭式创新已经无法形成全面技术优势。中国智能制造只有通过充分利用技术创新联盟资源,针对中国智能制造的难点和重点,突出个性化创新对象,形成本土优势。全球技术创新联盟能够在开放、创新、共赢的三大发展理念下,从以下三个平台开拓中国制造开放创新新高地:第一,技术创新平台。全球智能制造技术资源可以通过该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联合攻关关键技术,促进中国智能制造进入全球先进行列。第二,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可以保证全球智能制造专业人才拥有畅通的交流学习渠道,为智能技术创新联盟注入创新活力。第三,产业孵化平台。该平台可以实现全球技术创新联盟新成果的应用推广。这一路径将可以打造全球一流资源共享共赢生态圈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联盟,同时也是中国智能制造开放创新发展的有效范式。

路径二:推动产业创新资源集聚,引领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创新资源的集聚需要多层级的产业创新主体积极参与,智能制造产业属于高端技术密集的产业,产品的研发能力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动力。显然,要想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关键在于企业如何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创新资源。为了促进中国具有强大的智能制造创新资源聚集力,应该重点打造“创新之都”“创客之岛”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针对中国智能制造企业创新“点高面低”、科研资源分散管理、国际开放创新合作不平衡等问题,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开放创新中心是大势所趋。通过有选择地与外部创新要素的有效联接以弥补内部资源的不足,可以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创新资源的集聚,提高中国在国际智能制造领域的声音,提升在全球智能制造创新网络关键点的地位。

路径三:构筑开放创新多方支撑,打造发展智能制造新引擎。构筑多元化的开放创新支撑体系主要从“支点”“落脚点”“支撑点”三“点”入手,“支点”即以同济大学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徐工集团“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中心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优势为基础,重点打造有效智能制造先进模式,突破目前智能制造开放创新中研发方向和产业化脱节,形成引领支撑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动力支点;在构筑“落脚点”方面,促使“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高效对接布局发挥好对智能制造工厂的引导作用,促使其积极融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在构筑“支撑点”方面,促使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多方利益主体形成开放式创新系统,共同发挥作用,以促进智能制造开放创新要素的集聚。

路径四:收购具有创新精神团队,促进智能制造产业优化升级。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不断创历史新高,在全球化融合势不可挡的国际背景下,并购不失为一种获得外部创新资源的重要途径。例如,徐州海伦哲专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在智能制造大战略引导下,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诚亿自动化和新宇智能,进入面板模组设备和锂电设备领域,不断完善智能制造产业链格局。巨星科技,2010年收购美国工具品牌GoldBlatt;2016年又并购了美国PONY和JORGENSEN品牌;2017年收购美国新泽西州的百年工具企业Arrow Fasterner LLC公司100%股权,获得了海外企业的优势资源,为布局智能制造和促进产业升级提供重要保障。

三、对策建议

(一)设立智能制造开放创新发展基金。智能制造开放发展基金的创立可以促进国际智能制造技术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实现对国际创新资源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目的是引入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孵化模式,将国际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和智能制造产业能力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推动国内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改开放创新发展基金由政府、社会、投融资平台等多方资源整合,形成开放创新合作联动机制。此外,该专项基金的设立,既可以引进国外创新、创投有效结合机制,又链接了全球智能制造高端创新和商业资源。

(二)构建智能制造开放创新能力均衡体系。开放创新要求智能制造企业具备均衡能力体系,即学习、扩散、吸收能力的均衡发展。开放创新环境下需要参与人员学习创新资源,在互动沟通中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改变思维方式。扩散能力主要是通过群体内成员在水平方向的交互来提高的,路径依赖性显著,在开放创新模式下,扩散能力的高低在于各主体之间的协调程度。提升创新资源的吸收能力,可以提高专业化水平、夯实智能制造企业创新资源基础,实现开放创新资源的多元化拓展,从而降低异质性创新资源融合成本。只有实现智能制造开放创新能力系统的均衡,才能发挥三者的协同效应,更好地服务我国智能制造开放创新可持续发展。

(三)搭建智能制造开放创新平台。目前,虽然对开放式创新平台尚无统一定义,但其建设却得到了广泛开展。如美的、海尔等开放式平台的建设旨在推动开放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充分发挥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新引擎作用。开放创新平台的构建可以使我国从多方触及众多创新资源,形成全球创新资源网络,实现智能制造创新资源在平台上的零距离交互,具有参与主体多元、融入全球网络、分布式协作等特点。由此可知,平台可以促使创新来源和创新转化过程中的资源匹配,即可以帮助智能制造企业匹配到创新过程中所缺乏的资源,实现各关联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同时,也可以为全球智能制造企业提供技术、信息需求,打造全球智能制造开放创新生态圈。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历程,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带来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同时也为后发国家提供了“弯道超车”的重要机遇。我们应抓住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引领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猜你喜欢
智能资源企业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06
资源回收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4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