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建(四川旅游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成为了我国第一个美育工作的指导文件。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从近年来这两个重要文件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美育工作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本文立足美育视角,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融合的相关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她是中国几千年农业经济背景下的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同时,相对于不同的历史时代具有影响的双重性,既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影响。而“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辩证取舍、去伪存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如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宗法制度、人文精神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强调“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高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重任。基于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美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从教育角度来看,我国古代就有“文以载道”的说法,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思想性。如果说知识技能是文化的表象,思想道德则是文化的内涵。高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以传播知识为标,以立德树人为本。首先,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教学环节,可以通过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方式来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其次,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除了教学还有其它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如主题展览、歌舞晚会、社团文艺活动等,这不仅拓展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特别对大学生立德树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指出:“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2]但是,美育既不同于智育又不同于德育,美育具有其独特性。审美对象往往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特征。美育主要靠美的形象感染人,其强烈感染力是其他类型的教育不具备的。美育可以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心理反应,并通过知、情、意的心理机构形成对真、善、美的深刻认识和领会。因此,美育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学者指出:“美育的独特性在于,它是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以不断的提升人的精神境界。”[3]由此可见,通过美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性和实效性。
高校美育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鉴赏力,通过审美教育和审美活动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现和升华,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融合应坚持以下原则。
美育首先是建立在审美主体的审美实践基础之上,通过审美实践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实现个体的审美心理的建构,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达到完满的人性和自由的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的结合,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然而,大学作为审美主体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美育应遵循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主要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比如涉及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有需要进行专门的理论讲授,而涉及技术性、操作性的内容则需要实践体验,必须通过演示或示范进行传授;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或评价模式。如因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教,因学生不同性格采用不同的诱导方式等,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特殊情况进行自由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课程、调整内容、优化考核评价体系等等。
古罗马哲学家、诗人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的主张,他认为:“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必须能按照作者的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4]在贺拉斯看来,文艺的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应该是有机统一的,而美育恰恰具有寓教于乐的形式和目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的结合,大学生通过审美活动不仅可以满足感官上的“赏心悦目”和“怡情悦性”,而且还可以从审美快乐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达到灵魂的净化、道德的升华。
相对于一般的教育方式来说,美育的基本特征就是诉诸感性,以情动人、以美化人,即审美对象以丰富的感性形象,通过刺激审美主体的感官而引起情感的变化或心灵震撼,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学者指出:“审美快乐多来自视听等高级感官的感受,而且还要从这种感受一直贯穿到心理结构的各个不同层次,这种贯通性会使整个意识活跃起来,多种心理因素发生自由的相互作用,产生出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5]。因此,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的结合,注重美感教育,即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鉴赏能力,那么应强调采用喜闻乐见的审美活动形式,广泛地吸引学生参与。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美育资源的价值,并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坚持改革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一定能够直接融入到美育当中去,涉及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组织保障、评价机制等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传承效果,传统文化资源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进行转化与应用,渗透在学校全部教育和生活过程之中。
加强创新,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学校与社会互动互联促进资源转化,充分挖掘其美育功能,提高美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例如从传播的角度看,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符号信息,必须通过相关的媒介进行传播。在新媒体时代,计算机、网络以及各种媒体终端都是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网络在线课程MOOC,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终端进行学习,不受学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高校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学校美育教学方式,加强美育网络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应用,使传统文化资源信息以数字化或其它新形式进行采集、传播,扩大美育教育资源覆盖面或利用率。
20世纪70年代,Nicodemus提出了BRDF的精确概念,并用来描述物体的各向异性[7-8]。定义BRDF为目标在某一方向(θr,φr)的反射亮度dLλ与入射方向(θi,φi)的照度dEλ的比值,其参数如图1所示。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因校制宜,鼓励特色发展,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局面。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要围绕美育目标优化教学资源。学校结合自身优势开发利用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作为美育资源,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通过加强非遗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活动、主题活动展演、美育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拓展教育空间,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人文底蕴。同时,为了突出学校美育教育特色,应树立精品意识,统筹学校美育发展。学校出台相关措施对美育教学与科研进行管理和督导,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经费投入,打造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美育精品课程,开发与课程配套的高校美育课程优质资源,如特色教材和数字教育资源等。
总之,高校加强美育综合改革,协同创新,结合“互联网+”发展新形势,通过制度建设、平台建设、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优化教学资源,推动传统文化与学校美育的融合并形成学校美育特色。
高校应提高认识,加强教学管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美育的融合,并通过加强美育综合改革形成学校美育特色。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美育的融合主要有以下模式: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融合主要途径是教学环节,以课程设置的方式普及传统文化,通过教学管理和制度保障实施。专业艺术院校或综合院校艺术类专业都是以专业艺术人才培养目标,这里不再赘述。这里主要是讨论普通高校非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美育。
普通高校美育课程主要有两种方式,公共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一般包括人文素养课程、艺术鉴赏课程、生活实践课程等几大类,其中以艺术鉴赏类课程为主,如书法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和影视鉴赏等。也有的院校因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开设了艺术鉴赏类专业选修课程,其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与公共选修基本一样,因学生的专业基础原因,教学目标具有相对专业性的区别。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艺术鉴赏类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对艺术品的赏析了解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了解艺术家及其创作背景、掌握艺术审美规律、理解艺术价值等,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体验美的能力,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也指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事实上高校努力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很有必要,一方面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文化,另一方面也是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举措,比如特别需要高校开设地方戏曲鉴赏之类相关课程,可以通过教学改革以“校地合作”的方式开发教学资源。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融合主要途径是教学环节,除了专门的课程设置的方式之外,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或者实践教学也可以涉及美育,将传统文化以知识传授或思想启发等形式渗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环节。
蔡元培先生指出的:“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例如数学,仿佛是枯燥不过的了;但是美育上的比例、节奏,全是数的关系,截金术是最显的例。数学的游戏,可以引起滑稽美感。几何的形式,是图案美术所应用的。物理化学似乎机械了;但是声学与音乐,光学与色彩,密切的很。雄强的美,全是力的表示。”[6]事实上,美育是促进德育、智育和体育实施的重要手段,在教育中处于“中介性”[7]地位,优秀传统文化渗入所有课程也是最普遍的形式。例如作为教学案例,无论是公共基础课程还是专业理论课程都涉及把传统文化如名人轶事、典故、诗歌、艺术作品或理论思想等以文本、图像或影像等各种媒介呈现在教学案例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赏析、阐释或演绎,给学生带来重要的感官刺激、情感体验和心理启迪作用。“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知白守黑”“材美工巧”等传统文化的思想常常渗入在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在各种调研实践、技能实训等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和认识到传统文化中很多关于为人处事的态度,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可以领悟到中国古人伟大的思想和智慧。
校园主题文化活动展演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的结合特别体现就是校园文化艺术节。例如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活动原则中明确提出:“展演活动要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学生艺术社团、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和中华民族传统节庆相结合。”校园文化是一种隐形的资源,校园主题文化活动展演营造了美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体验美和欣赏美。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都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校园文化艺术节通过歌舞晚会的传统艺术表演,如戏曲、民歌、民乐、中国古典舞、民族舞、以及传统曲艺等形式传承传统文化,或者通过校园的传统艺术主题展览如书法、篆刻、中国画、民间工艺美术品等主题展览传承传统文化。同时,校园的各种传统艺术社团如书法协会、民族舞协会、国画协会、戏曲协会等都以群众组织的形式主动学习和传承传统艺术。多样化的校园艺术活动不仅是改进高校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融合的重要形式。高校应充分利用本校和地域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校园环境营造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并且,学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以各种公益活动形式“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化的潮流中去,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在新的环境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8]。
创新是社会与人类前进的根本动力,创新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艺术鉴赏活动,而是专业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应用的素质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事实上,美育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业具有重要作用。维克多·罗恩菲尔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指出:“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使用于何处”。[9]在这里,他将创造力的培养作为艺术教育的目标。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素质方面具有同一性,而传统文化则通过各种“创意”被应用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当中。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传统文化往往通过各种创意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结合,而这种创意本身又具有广义的美育性质,最典型的莫过于各种文创性创新创业项目。文创项目都是以传统文化为灵魂、以审美为基础、以创意为手段,形成各种“文化+”的模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今,高校在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不仅加强对学生的美育,而且自觉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当中。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已经成为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课题。
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当今教育的趋势,高校美育教育在思想上和实施上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改变了以往比较单纯的专业培养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再次对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改革要求和希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使之与高校美育融合,那么美育必须实现观念转变与策略选择。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美育的融合,有利于形成学校美育与校园文化特色,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视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造就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