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家岐(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 南充 637001)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1]在任何一个国家,青年都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肩抗重担的一代,更是怀揣希望的一代。他们传承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建设国家的未来。习近平说:“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2]所以青年群体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高校则是大量青年的聚集地,新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正成为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肯定了我党在过去几年完成的许多历史性成就,其中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是对我党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肯定。在过去的几年里,党加强了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已经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报告强调,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对精神世界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对生活充满了新的期待。这就促使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发挥更好的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看出,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的变迁之中,人民群众始终担任自变量的角色,而作为因变量的社会主要矛盾随自变量的需求已经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到:“社会物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如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与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民群众的思想随之发生改变的同时,人民群众对生活又有了新要求、新想法和新期待。而在人民群众之中,新要求、新想法、新期待最多的是青年群体,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人,对生活充满无限憧憬,他们思维活跃、热血澎湃,他们紧跟时代的步伐,有着各自的理想和追求。
1.互联网日常化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网络逐渐成为人们不可分离的生活必需品。微信、微博、QQ等各种及时通讯移动端的出现与广泛运用,为人们交互信息提供了高效、迅速、隐匿、互动、兼容、便利的公共平台,而且这个平台效应的影响正越来越大,“互联网+”的概念和应用也正在不可阻挡地进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当下高校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接触到互联网,无时无刻的利用互联网吸收来自全世界的各种信息。和以前相比,他们接受的信息数量成倍增长,信息的内容更是海量,信息量的急速增加难免会导致信息质量的下降,许多信息没有得到过滤就在网上迅速传播开来,一些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直接冲击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不利影响和干扰。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冲击了传统的灌输式、引导式和制度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要你怎么样”,这是一种偏向于外因的强制性模式;而在互联网平台上,他们可以“我想怎么样”,这就激发了高校大学生的一种内因欲望,让他们感觉非常的自由、独立和畅所欲言。这种在互联网中的无拘无束感,容易导致高校大学生思想上的转变,让大学生产生抵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情绪,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留学趋势增长化
新时代下,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社会就业形势也随经济发展日益激烈,使相当一部分高校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产生了忧虑。随着他们对自身学业要求的不断提高,加上国内留学中介、教育机构的大力宣传和西方国家文化对自己的美好渲染,使他们选择了出国留学的道路。近年来“留学热”只增不减,仍然处于持续走高的态势。而这些选择出国的学生往往会提前很长一段时间进行一系列系统的培训以达到出国的要求,其中包括学习国外的语言、生活习惯、礼仪礼节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对国外的思想文化进行内化,与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生活习惯等相互交融、相互碰撞,使国外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对他们以及他们周围的人产生影响,也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主要由“90”和“00”后组成,他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往往会带着很多特性,如独生性、自我性、依赖性、优越性、心理脆弱性等。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诸多连锁反应,新时代下独生子女高校大学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1.同辈群体情感紧密性
当前高校绝大部分学生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和父母长辈之间又存在一定的代沟,在学校和老师又有一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所以他们会更多的选择和自己同龄的社会朋友、同学交流。他们无话不谈、无话不说,在学校朝夕相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变得越来越浓厚,让他们和父母长辈以及老师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疏远。长时间过后,群体间谈论的话题或者想法,往往能够直接影响和改变他们的想法和观念,让他们的思想慢慢发生改变。而他们谈论的部分话题或者想法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符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一定冲突,教育需要及时把握和有针对性。
2.理想信念模糊性
进入新时代,从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宏观现状来看,总体上是积极向上、乐观坚定的,内心里是爱党和国家的,行动上是支持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信念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拥护的、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满怀信心的。新时代下的高校大学生更具有个性、理想和创意,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更渴望成功,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和时代的弄潮儿。但是,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全球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深入,“金钱至上”“个人英雄主义”等西方国家的文化观念在不断的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渗透,一些新的理想信念问题逐渐呈现出来。如政治信仰的迷茫、理想信念的不确定、价值取向的扭曲、诚信意识的忽略、社会责任意识的淡薄、艰苦奋斗精神的淡化等。这一系列新的理想信念问题反映出了现阶段一部分高校大学生在思想上的动摇和行为上的偏离。所以新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传家宝”,也是我国在思想工作领域重要的方式方法。新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让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符合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相对接,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基础。
新时代下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移动端的日常化,使全球步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和思潮通过互联网媒体进行着广泛深入的传递和交互,人类进入了空前的信息活跃和交互时代。目前,互联网主要还是高校大学生娱乐消遣的工具,并没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发挥很大的正面作用。为了更好的利用互联网资源,我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可以增设有关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或是手机客户端(APP),高校也应该组织学生定期实名制登录学习和开展线下交流。网站和客户端里除了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资源,还应该有近期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与相关政策、会议和讲话等内容,还可以提供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音频、视频等资料。另外,网站和客户端还应该附带讨论区域,方便学生们讨论交流,使学生们可以参与其中,更好的发挥内化作用,使“让我学”变为“我想学”。除此以外,国家还应该完善加强互联网监管机制,全方位过滤负面信息,关停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站,查处网站相关负责人,在一些用户量大的网站或者客户端中全面实施实名制度,并24小时全方位监管,让互联网净化和透明起来。这样一来,就能够增强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高校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外部环境。
随着留学热潮的只增不减,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选择出国深造,当他们为了出国而不得不接受西方教育的同时,西方教育所带来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正在与我国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人才跨国流动的背后,不仅反应出国家与国家之间日益密切的往来和交流,更反应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些挑战。我国高校大学生出国留学的原因纷繁杂乱,如接受国外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向往国外的美好生活方式、躲避国内就业压力以及自身家庭等诸多因素。其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对国内高校教育资源质量的怀疑、国内继续深造的竞争压力和毕业以后国内的就业压力三点。许多学生从客观上进行比较之后他们认为国外的高校在软件和硬件方面都优于国内高校而毅然选择出国;而有些学生则面临国内高校每年竞争巨大的升学考试觉得自己不能脱颖而出,再有些学生在国内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不能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也选择了出国深造。所以,笔者认为我国教育事业在解决基础教育问题的同时,也应该把目光投向高校的教育质量上来,投入资金升级高校硬件,增涨待遇提升高校师资力量,让高校教育质量逐步增长,让国内高校尽可能多的挤入世界高校行列,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造更优质的学习环境,以免他们选择出国而造成人才流失。另外,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同时可以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增加招生人数,尽可能把学生留在国内培养,避免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而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干扰,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新时代下,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才战略等政策有条不紊的进行,对我国就业压力的缓解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间接的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辈群体环境是指由家庭背景、年龄、爱好、特点等方面比较接近而形成的关系比较密切的群体[3],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对同辈群体环境塑造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在新时代下同辈群体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同辈群体间相处的时间大幅度提高,在学校里,他们每天一起上课、吃饭和娱乐;在寒假、暑假和国家规定的节假日里,他们也选择和自己的朋友、同学一起度过,这样就大大增加了他们在一起的相处时间。随着相处时间的不断增加,感情不断亲密,同辈群体之间已经逐渐从单一的学习生活发展到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思想层面相互感染和影响的程度,所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辈群体环境的地位应该得到重视和提升。笔者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尽可能的以“朋友”身份融入受教育者的同辈群体当中,增加和他们相处的时间,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到适当的突破口,以此为基础开展教育工作。在校外,教育者应当经常与受教育者父母保持一定的沟通,在尊重他人隐私的原则上,从受教育者家庭中提取重要信息,方便后期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我们党长期保持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新时代下,各高校应该更加重视并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设思想政治理想信念教育相关课程,引进优秀且附有经验思想政治教育者,构建和完善校内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教育工作当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走出教室,去参观、去参与,把思想政治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实践、情景模拟结合起来,在活动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让高校大学生在活动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注意的是,理想信念教育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人的思想由外化到内化、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最终达到思想质变的一个长期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注意理想信念的长期性,应不断反复的进行引导和教育,应在教育活动结束之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观察受教育者实际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规范并做好记录,为下一步的思想政治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参考,高校还可以把学生的理想信念实际状况纳入评优选先的条件之中,形成一套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理想信念教育机制。
任何事物及其过程和阶段,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统一体。不同内容的教育活动之间,固然有着一些相同的要素和规律,但其教育过程、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必然存在着特殊性。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者更要善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规律,分析研究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状况和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科学高效地开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