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鹏寰
写人物,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也不简单。跟采访对象一问一答,记者提问,对方回答,然后有闻必录,这简单;但跟采访对象聊出花来,让对话变得有趣、可读,这就不简单。
作为在文娱领域战斗了十年的老记者,我采访的人物不下百位,有影视歌大腕,也有文艺界新秀。从最初的懵懂、青涩,到如今的越来越明了、成熟,要感谢遇到过、接触过、采访过的娱乐明星们。在这过程中,与众多文艺明星直接对话交流,有不少故事乃至波折,当然也让我在人物采访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做功课是每个记者在采访前都需要做的事情,而采访人物,更是必需的,我们需要了解这个人物的背景,包括年龄、学历、经历等等,文艺界人士则需要了解他何时入行,入行前后的经历,采访影视歌大咖或者资深老戏骨,这些都不难了解,他们的背景资料在网上已经非常详实。
对于经常接受采访、在圈子里浸淫多年的人来说,任何采访基本都能应付自如,而且很有可能他接受这个采访,跟他接受上一个采访说的话没什么区别。那么怎样让他说得不一样,就要看我们怎么准备提纲。
做采访提纲一定要全面,他的前世今生、方方面面都要问到,但是提问的时候,就需要一定的技巧,这在后面会提到。
除了常规提问,比如最近在忙什么,这个新作品感觉怎么样之外,明星们不会介意你问一两个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他们才会觉得这个记者有想法,也更愿意与你深聊。
什么才是有挑战性的问题?第一是从记者角度看来明星不好回答或者要三思而后才能回答的问题,诸如对于负面评价的回应,对于作品不被看好的回应,对于本人或者作品备受争议的所感所想,对于走红、过气、吃老本等事情的看法等等。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明星都乐意回应这样的问题,但问不问在你,答不答在他,而且即使没有语言的回应,他的态度也是一种回应。一般来说只要在这个圈子混迹多年,又有专业的经纪团队在背后,对于这类问题都能圆满应对。比如香港艺人王杰对于过气的问题就能自如、自然回应:这是事实,我为此还写过一首歌自嘲,所以我不介意外界这样说我,但我依然会努力写歌、唱歌。
第二则是从明星角度看来,你提的问题正是他一直所做、所想,但没机会让别人知道的。比如我在采访李宇春的时候,提到了她近年的演唱会都有极强的艺术性和实验性,问她是不是受到国外演出的启发或者涉猎了其他艺术门类。她听完之后脱口而出“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因为她这些年非常关注时尚,常常去国外看不同的演出、展览,关注时尚创作背后的故事,但这些事很多人并不知道,或者不太理解为什么一个歌手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关注时尚。也因此她十分愿意聊这个问题,也是因为这个问题打开了采访的局面,更打开了李宇春的心扉。很多人都知道李宇春面对媒体话不多,但是这一次她说了很多,采访过程相当顺利,多半得益于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当然也是前期做功课的结果。
刚刚提到提问的技巧,其实这个技巧,并不是什么复杂的技术问题,更确切地说,可以说是小窍门:更多地像拉家常,简单聊天。
之前有人说过,在采访开始前,可以跟受访者拉拉家常,先问几个无关紧要的问题,让气氛变得融洽,有利于采访顺利进行。这个的确是有必要的,但是我要说的是,除了开场白要像拉家常,整个采访也应该尽可能地像拉家常一样,而不是机械式地一问一答,所谓要学会追问,就是要让采访变得像聊天一样,不能问完一个算一个。
我曾经两次采访演员凯丽,深有感触。凯丽在上世纪90年代主演了热播剧《渴望》,凭借刘慧芳这一角色变得家喻户晓,一红就是20年,这几年演了不少泼辣丈母娘,也深受观众喜爱。
作为老艺术家,凯丽的确已经不需要频繁受访、上报以增加曝光量,而且她曾经有过被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断章取义的不愉快经历,所以现在已经很少接受采访。而2011年因为电视剧《裸婚时代》凯丽接受过我的专访,她对我以及我们的报纸印象都还不错,加上我和她经纪人多年的交情,所以在2014年再度接受了我的独家专访。
采访进行得很愉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个简单的开场白。因为我妈很喜欢凯丽,有一次聊起来问我凯丽和刘晓庆谁漂亮,我妈觉得凯丽更漂亮。我把那一次的闲聊说给凯丽听,一下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让采访变得更像是聊天。
从这个简单的拉家常开始,很自然就过渡到了刘慧芳和喜爱她的观众,凯丽表现得很感性,甚至还为此落泪,我也受到她的感染,陪着她一起回忆、感动,如此我们的聊天完全敞开心扉,聊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心情和故事。
文章见报后,我收到凯丽本人发来的短信,说看了我们的报道,觉得写得很好,感谢我们。从这以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也会拉家常。后来她告诉我,在采访中,我的一个眼神触动了她,让她觉得我是一个可以做朋友的人。我也忘了那是怎样的一个眼神,但这足以说明,在采访中,真正融入受访者的感情,确实挺重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5月,我们再度约见,这次的见面更像是老朋友叙旧,由头就是她演的《人民的名义》热播,但她依旧无需为此做宣传,她跟我说,约见不是为了宣传、为了接受采访,而是许久未见,有些想念。后来各自都忙,直到电视剧快播完了,我们才如约相见,聊近况、聊生活、聊育儿,最后才是聊新作,中间还碰到几位《人民的名义》剧迷跑来求合影,可见她在剧中塑造的人物再次走进人民的心里。聊了将近两个小时,若不是她还有活动,可能还会继续聊下去。当天迅速写了一篇人物采访,因为剧快播完了,还是要注重一下时效性,第二天整版独家人物专访。后来凯丽说,我们只是叙旧,没想到这么快就出了报道。
当然,受访者的性格,对方是不是能说,是不是会说,也决定对话能否有趣、生动,怎样能让对话变得有趣、可读,也是我们应该探讨的。
文艺圈里其实有很多不爱说,不会说,或者平时还不错,一面对媒体就张不开嘴的人物,怎么引导他们聊出有意思、有价值的物料?首先还是需要做足功课,要对这个人相当了解。
其次提问需要封闭式的问题,不能简单问“为什么”“怎么样”“你怎么看”“你觉得呢”,这些问题可以针对那些能说、会说的去提。比如采访六小龄童就比较轻松,不用追着去问,基本都是他在说,你问到的、没问到的,他基本都能说到,一个问题恨不得说半小时。但如果发现跑题,还是需要及时引导拉回到主题。
对于不爱说、惜字如金的人,一定要问得具体、详细。比如我之前采访过蒙古族歌手腾格尔,他性格直爽,有一说一,但有些问题就会一句话带过,比如问他这几年很少举办演唱会的原因,他会直接说这几年办大型演唱会大多会赔钱,所以没必要冒这个险。那我就接着问:是不是也与年龄有关?他也很坦诚地回答:“的确是这样,年纪这么大了,懒得折腾了,而办大型演唱会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我又是比较懒的一个人,就怕麻烦。”这样一来,除了回答了我们的问题,也将他坦诚、直爽的性格特征展示在读者面前。
当然受访者在接受采访时的表现,怎么回答问题,也与他当下的心情、彼时的状态有关,还有一些极具个性的人物比如歌手王菲,除了惜字如金,甚至还会呛回记者,这种时候就只能随机应变。
总之说了这么多,还是希望我们的每一次人物采访都能顺利进行,圆满完成,既能呈现出一篇有营养、有见地的人物报道,也能在与不同人物的对话中学到一些东西,得到一些启示。
(作者系法制晚报文娱版资深记者)
平台媒体的崛起助推了“后真相时代”,而抗击假新闻,从平台入手则是必要之举。定位那些数量虽然不多,但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变化并生产错误信息的消息源,既是对实时检测算法的挑战,也是对更有针对性的技术干预的演练。由于假新闻的流通具有明显的集中特性,使得平台对于假新闻的识别和干预具有天然的优势。而确定平台的责任,发挥其技术优势,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打击假新闻至关重要。
——方师师,《青年记者》2017年6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