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怀凤 顾仁
“拉家常”是人与人交流的通常做法,不足为奇。但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会拉家常,就有了特殊的意义,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响。近日,人民网推出习近平总书记“拉家常”系列报道,就让人们受到了生动教育并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习近平有着长期的优良的“拉家常”作风。他“拉家常”的对象,有农民,也有工人;有干部,也有群众;有军人,也有中科院的院士……正是由于“拉家常”,他不仅亲近了群众,也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民情。然而,现在有许多地方领导干部不会“拉家常”。人们发现,他们只会蹲机关,赶会场,听汇报,看材料。如果下基层,也只是走马观花,从不将脚步迈进田头,更不会进入普通百姓家。即使慰问贫困户,也只是递个大红包,寒暄几句,屁股也不碰板凳,让记者拍几个镜头后就走人。如此的作风,怎么能够听到民声,了解民情,取得民心?那种“衣暖而忘百姓之寒,食美而忘百姓之饥”的脱离群众的工作作风,又怎么能够做到执政为民?
我们的党,来之于民,服务于民,谋利于民。没有老百姓的群众基础,党的执政就举步维艰。党的治国理政,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在这个问题上,古人早已总结出经验。《墨子·尚同下》中说:“上之为政,得下情则治,不得下情则乱。”所以,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可见,与人民群众“拉家常”,关系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关系到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我们只有弘扬“拉家常”的作风,做到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听民声,访民情,问民意,集民智,才能增加领导才干,为民谋利,为党增辉,才是新时代有作为的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