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贞”字本义考

2018-04-03 13:05李春华
关键词:四德易传周易

李春华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周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本为卜筮之书,其最初来自古人的占筮记录,占卜的目的是让天来决定吉凶,帮助决策,并按照天的指示行事,因而创作之初即为朝廷专利,成书后就参与了国家大事的决策。

遍览全书,“贞”字随处可见。笔者整理了《周易》古经中含有“贞”字的卦爻辞,并进行了相应分类:(不)可(疾)贞(6见)、(利、元)永贞(7见)、(小、不)利(得)……(之)贞(38见)、(小、安、居)贞(吉)(36见)、贞凶(11见)、贞吝(4见)、贞厉(7见)、贞疾(1见)。经统计,“贞”字共119见,涉及卦爻辞117条,以下3条比较特殊:卦辞出现两个“贞”字:分别为《坤》卦卦辞和《屯》卦九五爻辞,《恒》卦六五爻辞虽然只有一个贞字,却出现吉凶两种判断,因而分类时是将其作为两条处理的,但统计时按照一条计算。“贞”字出现频率之高,足见其重要,如何理解对于具体卦爻辞的解释差别很大。

“贞”字历来主要有两种解读:

一、“正、固、定”义

《乾》卦是《周易》的首卦,“贞”字在卦辞“元亨利贞”(帛书本也写作“元亨利贞”[1](P3013),没有不同)中又是第一次出现。对“元亨利贞”的理解,决定着“贞”字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一)四德说

《乾卦·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彖传》释“贞”为“正”。《师卦·彖传》明确指出:“贞,正也”。

《乾卦·文言传》:“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文言传》释“贞”为“贞固”,将“元亨利贞”四字做并列关系。此论一出,后代学者继承者甚多,后来学者直接将“正固”合用,影响深远。

唐代孔颖达则融合了《乾卦·文言传》《子夏易传》(笔者注:《四库全书》本所收《子夏易传》不见此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说《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书。其伪中生伪,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书。……然则今本又出伪托,不但非子夏书,亦并非张弧书矣。流传既久,姑存以备一家云尔。”这一观点为大多数学者认可。但有学者“认为今本《子夏易传》即宋代流传的唐张弧伪本”。[2]但是孔颖达等引用此书,说明其流传已久。)中的观点,认为“元亨利贞”是“乾之四德”:

“元、亨、利、贞”者,是乾之四德也。《子夏传》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此卦自然令物有此四种使得其所,故谓之四德:言圣人亦当法此卦而行善道,以长万物,物得生存而为“元”也。又当以嘉美之事,会合万物,令使开通而为“亨”也。又当以义协和万物,使物各得其理而为“利”也。又当以贞固干事,使物各得其正而为“贞”也。[3](P1)

唐代李鼎祚亦认为:“是以君子法《乾》而行四德,故曰‘元亨利贞’矣”。[4](P1)唐代史征在此基础上认为“元亨利贞”是天之四德、人之四德,并与五行有关,“元亨利贞”的内容进一步丰富:

若元亨利贞,此四者亦是天之四德也。天以四时之气春生、秋杀、冬寒、夏暑,有此四时之义,故名为天也。……若以人事,则元为仁,亨为礼,利为义,贞为信,不言智者,谓此四事因智而用,故《乾凿度》云:水土二行,兼智兼信。[5](P21)

宋代以后的学者继承成了天之四季、人之四德的观点,如宋代胡瑗认为:“故四者在《易》则为元、亨、利、贞,在天则为春、夏、秋、冬,在五常则为仁、义、礼、智。圣人备于乾之下,以极天地之道,而尽人事之理也。”[6](P174)宋代耿南仲认为:“元亨利贞在天为春夏秋冬之时,在人为仁义礼智之性。”[7](P579)

“四德”说有传承,“贞”字的理解更是如此,略举数例:

宋代学者如程颐认为:“元专为善大,利主于正固,亨贞之体,各称其事。”[8](P1)朱震认为:“贞者,正也。”[9](P6)杨简认为:“推穷其本始,故曰元;又言其亨通,故曰亨;又言其安利,故曰利;又言其正非邪,故曰贞,总言变化而无穷故曰易。”[10](P7)

清代学者如惠栋认为:“贞,正也。”[11](P3)李光地认为:“贞,正而固也。”[12](P2)以上都解释为“正”或“正固”,没有不同。胡煦认为:“贞,成也、定也、正也,即一元既亨、赋畀已定、各正其性而各成其体也。”《洛诰》曰:“我二人共贞”,便是成定之义。”[13](P474)胡煦的解释多了“成、定”的意思,但整体意思基本一致。

(二)占辞说

对“元亨利贞”四德说的理解,从宋代开始有了怀疑。欧阳修首开疑古思潮之先河:“然则四德非《乾》之德,《文言》不为孔子之言矣。”[14](P1122)他认为四德不是“《乾》之德”,《文言传》亦不是孔子所作,但是并没有对“贞”字做出解释。朱熹和欧阳修一样,也否认了四德之说,他提出了“占辞说”,认为“元亨,利贞”是用来判断一卦之吉凶:

“元亨,利贞”,文王所系之辞,以断一卦之吉凶。所谓彖辞者也。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贞,正而固也。文王以为乾道大通而至正,故于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变者,言其占当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然后可以保其终也。此圣人所以作《易》教人卜筮,而可以开物成务之精意。[15](P30-31)

朱熹将《周易》性质判断为占卜之书,将“元亨利贞”理解为“断一卦之吉凶”,体现了朱熹独到的眼光。他虽然否定了“四德”说,但是对于“贞”字的理解没有变化,还是“正而固也”。朱熹的观点影响深远,明代来知德、清代陈梦雷等众多学者完全同意其观点。

当代一些学者也认同这种观点,如:黄寿祺、张善文先生认为:“《周易》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直感的观察,认为‘天’体现着元始、亨通、和谐有利、贞正坚固这四种特性。”[16](P1)傅佩荣先生认为:“‘元亨利贞’是本卦的卦辞,附在卦名之后,是对本卦所作的基本判断。‘元’,原也,万物由此创始;‘亨’,通也,万物有其共同来源,并且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彼此之间通顺畅达;‘利’,宜也,万物变迁运行,对一切都有利而和谐;‘贞’,正也,由此所展现的万物,可以坚持自身的途径,进而恒久不息。”[17](P1-2)廖名春先生认为:“卦辞‘乾,元,亨;利贞’,是说刚健,做到善,就能亨通;利于贞定而不争。”[18](P63)

二、“贞问”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贞”字被理解为“正、固”等为诸多学者接受,但是近代以来,人们有了不同的认识。尚秉和认为:

《彖传》《象传》,皆释贞为正。而大贞、小贞、不可贞、贞吝、贞凶、不利君子贞,义皆不通。而《彖》《象传》遇此皆不释,似委为不知而阙疑者。[19](P2)

尚秉和敏锐地发现了“贞”字被理解为“正、固”于义不通,他举了一些例子,如“大贞、小贞、不可贞、贞吝、贞凶、不利君子贞”等都解释不通,他引用《周礼》郑司农(郑众)注等认为“贞吝、贞凶、不利君子贞”是“卜问”之义。尚秉和虽然认为“贞”可训“卜问”之意,但是“元亨利贞”的“贞”还是要训为“定”,不能训为“卜问”,否则四德之义不全:“然若乾之利贞,亦释作卜问,则乾德不全矣,似不尽协也。”[19](P3)而其他的“贞”字“皆宜诂作卜问”[19](P3),原因是“五经字同而义异者多矣,不独此也。”[19](P3)尚秉和给出的理由着实有些牵强,然而他对“贞”字训为“卜问”的解释较前人有着巨大的进步,但是他不如与其同时代王陶庐的认识更彻底:“全易贞字皆释作卜问。”[19](P3)

随着殷墟甲骨文研究的进展,有学者认为《周易》和殷墟卜辞一样,都是卜筮的产物,如李镜池先生认为:“卜辞、《周易》的‘贞’都训作贞卜、贞问。这里的‘元亨’、‘利贞’表示是两个吉占。”[20](P1)高亨先生认为:“元,大也。亨,即享字,祭也。利,即利益之利。贞,占问。卦辞言:筮遇此卦,可举行大享之祭,乃有利之占问。”[21](P39)此外,张立文(《帛书周易注释》)、周振甫(《周易译注》)、鲁洪生(《细读周易》)等先生都持此论点。当然,还有学者从“贞”字的古文字形、命辞语气、语法结构、世界观和方法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考察,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上文我们勾勒了“贞”字的研究概况,两种观点各有支持者,谁也无法说服谁。笔者亦赞同“卜问”之说,下面从内证、外证两方面来阐述。

(一)内证

第一,《周易》本为占卜之书的观点没有异议,其实在《周易》古经中我们就可以找到《周易》为占卜之书的例证。

例1,《革》卦: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未占有孚”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内证,可以证明《周易》原本是一部占卜之书,同时亦可证明“占”“贞”同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认为:“贞,卜问也。”[22](P131)“占,视兆问也。”[22](P132)“卜,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从(纵)横也。”[22](P131)“贞”,用贝卜天,而“贝”表示用来拜请占卜的钱财礼品。“占”字是主祭者在祭祀后察看神迹兆象,告问天意,也即“贞”出结果后用“嘴”来解说。“卜”字是用硬器在甲骨上打出洞来,经过火的煅烧看兆纹走势,以此预测未来。由此可见,“贞、卜、占”三字本义皆为占卜问天,预测吉凶,只是分别代表“问天”的不同阶段、不同目标而已。因此,“未占有孚”,即“未贞有孚”。

例2,《益》卦:

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有孚,就是要有诚信,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惠心,就是施惠于民的爱心。

问谁?问天,向天发问是吉是凶。《系辞上传》:“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九五以阳刚中正之德,居尊位,且下应六二,如怀有诚信惠施于百姓,不用占问就知可获大吉;天下人将诚心回报所受恩德。对君王来说能做到这两条,不用问天,占问的结果肯定吉祥。此爻辞亦可证明《周易》的占卜性质。

第二,《周易》中“大贞、小贞、不可贞、贞吝、贞凶、不利君子贞”多见,我们仅以“可贞”“不可贞”为例:

《损卦》: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坤卦·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无妄卦·九四》:可贞,无咎。《节卦》:节,亨;苦节,不可贞。

《蛊卦·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如果把“贞”理解为“正”“正固”,“可贞”就是“可以道德正固”,还勉强解释得通,那么“不可贞”呢?就要理解为“不可以道德正固”,这明显解释不通。如,《蛊卦·九二》爻意:“匡正母亲留下的弊乱,不可以道德正固。”无法解释得通。《周易》为占卜之书,占卜的人最关心什么?就是占卜的结果的好坏。“不可贞”,就是贞卜结果为不可以这么做,给人明确的指示。如此理解,则爻意为:“匡正母亲留下的弊乱,贞卜的结果为不能够这样做。”爻意通畅。由此可见,“不可贞”是证明“贞”不是“正”“正固”的有利证据。

第三,《易传》对《周易》古经的解释有“贞问”之意。

《易传》大都将“贞”解释为“正”。这从道理上讲可以成立,古经有古经的理解,《易传》有《易传》的理解。但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就有些问题,因为它没有遵循古经的本义。《象传》有时候也发现把“贞”解“正”难以自圆其说,也解释为“问”。

例1,《恒》卦:

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

《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

爻意为:“深求恒久,占卜凶险,没有什么好处。”孔颖达认为:“浚,深也。最处卦底,故曰‘深’也。深恒者,以深为恒是也。”[3](P144)“贞凶”,告知我们“浚恒”是错误做法。初六阴爻不当位,刚起步,还处于提升学习的阶段,此时深求恒久,占卜凶险,没有什么好处。《象传》把“浚恒,贞凶”解说为“‘浚恒’之‘凶’”,其实是认为“贞凶”不是“道德正固防凶”,而是贞卜的结果、问天的结果“凶”。所以《象传》说“浚恒”导致凶险的原因是“始求深也”。

例2,《中孚》卦:

上九:翰音登于天,贞凶。

《象》曰:“翰音登于天”,何可长也?

爻意为:“鸡鸣的声音传到天上,占问的结果为凶。”《象传》解释为:“‘鸡鸣的声音传到天上’,怎么可能长久?”“何可长也”等于承认“翰音登于天”是错误的做法,导致结果“凶”,因此“贞凶”就是贞问的结果凶,可证“贞”不是“道德正固”的意思。

例3,《随》卦:

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象》曰:“随有获”,其义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爻意为:“随从错误的做法,暂时有所得,贞卜的结果有凶险。坚守诚信,光明正大,有什么咎害呢?”“随有获,贞凶”,《象传》认为是“其义凶也”。由此可知,“贞凶”不是说道德正固可以防凶,而是说错误的做法会导致结果凶险。“贞凶”就是贞卜的结果凶险,而不是“道德正固以防凶”。认为“随有获”,是导致未来结果凶险的错误做法,错误的做法可能暂时获利,但结果是凶险的。

例4,《益》卦:

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象》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爻意为:“有诚信施惠天下,不用占问就知可获大吉;人们将以诚信感惠我的恩德。”爻辞是“勿问元吉”,不用问天,结果肯定大吉。《象传》把经文“勿问”理解为“勿问之矣”,应该也是此意。

此类证据还有,不再一一列举了。以上几例最能说明问题,足以证明《易传》作者在解释《周易》古经时有时已经注意到《周易》古经原本占卜的性质。

(二)外证

第一,先秦时期关于《周易》占卜性质的认识。

《左传》《国语》引用《易》例22次,其中占筮16次,引用6次,明确标明出自《周易》的有12次,[23]可见当时人们对《周易》占卜性质的认识,例子从略。

《论语·子路》中记载了孔子不占的观点:“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引郑玄注:“《易》所以占吉凶,无恒之人,《易》所不占。”[24](P544)刘宝楠认为:“无恒之人,有凶则吉,故云‘或承之羞,贞吝。’吝者,羞也。惟无恒,虽贞而终吝,故《易》亦不占之也。”[24](P545)孔子这句语录虽然是说明恒心的重要,认为没有恒心的人,都用不着去占卦了,但是也说明了《周易》的占卜性质。汉代郑玄亦认为《周易》是占卜之书。刘宝楠认为“贞”是“贞问”之义。

《荀子·大略》中提出:“善为易者不占”。[25](P507)

孔子、荀子都说善为易不占,反而恰恰说明《周易》的性质原来是占卜用的。

第二,其他典籍对“贞”字的认识。

《周礼·春官宗伯》:“季冬,陈玉以贞来岁之媺恶。”郑玄注曰:

问事之正曰贞。问岁之美恶,谓问于龟,《大卜职》大贞之属。陈玉,陈礼神之玉。凡卜筮实问于鬼神,龟筮能出其卦兆之占耳。……郑司农云:“贞,问也。《易》曰:‘《师》,贞丈人吉。’问于丈人。”[26](P531)

《周礼·春官宗伯》:“凡国大贞,卜立君,卜大封,则眂高作龟。”郑玄注曰:

郑司农云:“贞,问也。国有大疑,问于蓍龟。作龟,谓凿龟令可爇也。”玄谓贞之为问,问于正者,必先正之,乃从问焉。《易》曰:“师贞,丈人吉。”作龟,谓以火灼之,以作其兆也。”[26](P641)

以上两例,郑玄都引用郑司农的观点,认为“贞,问也。”并直接引用《周易》中的《师》卦爻辞来作为例证,体现了当时学者的认识。

《国语·吴语》:“曩君之言,周室既卑,诸侯失礼于天子,请贞于阳卜,收文、武之诸侯。”徐元诰《国语集解》引清代陈瑑《国语翼解》中的观点:“贞,卜问也,从卜,贝以为贽,故曰‘贞于阳卜’。”[27](P552)其实,陈瑑《国语翼解》中的观点正是源于《说文解字》。

以上,我们从内证、外证两个方面做了分析,并侧重从《周易》文本来进行分析。我们在解读《周易》古经时一定要尊重其本义,不能“以意逆志”,尤其不能把解读者的理解作为古经的本义。《易传》解读有的符合古经本义,有的已经产生了距离,《易传》把“贞”字理解为“正”义正是理解产生距离的表现之一。我们认为,“贞”字释为“贞问”是符合《周易》古经本义的。

[1] 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M].易学集成[Z].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2] 陈伟文.今本传〈子夏易〉即唐张弧伪本考论[J].周易研究,2010(2).

[3][唐]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4.

[5] 徐芹庭.周易口诀义疏证[M].北京:中国书店,2009.

[6][宋]胡瑗.周易口义[M].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7][宋]耿南仲.周易新讲义[M].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8][宋]程颐.周易程氏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6.

[9][宋]朱震.汉上易传[M].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0][宋]杨简.杨氏易传[M].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1][清]惠栋.周易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清]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13][清]胡煦.周易函书约注[M].周易函书[Z].北京:中华书局,2008.

[14][宋]欧阳修.易童子问[M].欧阳修全集[Z].北京:中华书局,2001.

[15][宋]朱熹.周易本义[M].朱子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6]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7]傅佩荣.解读易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18]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9]尚秉和.周易尚氏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0]李镜池.周易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1]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2][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3]许蔚.〈左传〉〈国语〉易例于〈周易〉之文本意义[J].周易研究,2006(1).

[24][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5][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6][唐]贾公彦.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7]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猜你喜欢
四德易传周易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周易文化之十 学习《易传》知识,诠释谦卦和豫卦——可知“全吉全利”之卦的奥妙和如何寓治于乐
四德
漫画
甜甜的“蝴蝶茧”
四德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周易》与《孙子兵法》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
《易传》与中国传统美感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