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仲年与鲁迅作品的法译

2018-04-03 12:27梁海军
法国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肥皂法语鲁迅

梁海军

一、译介历程

徐仲年(1904-1981),字颂年,无锡东亭镇人。1921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6年就读于里昂中法大学文学院,求学期间的法语名为Hsu Sung-Nien。1930年在法国里昂中法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李太白:他的时代、生活和作品》(Li Thai-po,son temps,sa vie et son oeuvre),1935年在里昂出版。徐仲年在里昂中法大学求学期间,积极向法语世界读者展示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和中国新文学的成就,为中国文学的外译传播付出了勤劳的汗水。徐仲年在中法大学的刊物《法中年鉴》(Annales franco-chinoises)上翻译介绍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家作品,如《唐诗十二首》(Douze poèmes de la dynastie des T’ang),《中国诗歌 50 首》(Cinquante poèmes chinois),《关于李太白》(A propos de Li T’ai-po),等等。1930年徐仲年归国后,先后在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任职,课余翻译出版了十四部法国文学作品,有《茶花女》、《三剑客》、《拉封丹纳寓言诗》、《黛丝》、《笑面人》等。徐仲年为中法文学和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徐仲年是最早向欧洲乃至世界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的学者之一。徐仲年中法文语言、文学功底深厚,1931年被《新法兰西评论》挑中为“中国文学”专栏的主持人。该杂志的第一期“中国文学”专栏刊载了徐仲年评介的鲁迅小说集《呐喊》。《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其中的各篇经典小说如《狂人日记》、《阿 Q正传》、《孔乙己》、《故乡》等都具有强烈的社会时代特色,宛如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旗,是徐仲年第一次用法语翻译介绍给法语读者。让法语读者可以多层面、多角度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为欧洲其它国家的鲁迅翻译与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徐仲年是用法语详细介绍鲁迅的第一人

众所周知,敬隐渔是将鲁迅作品《阿Q正传》翻译介绍到法国的第一人,1926年《阿Q正传》在法国《欧罗巴》杂志上发表,揭开了鲁迅作品在法国传播的序幕。1929年敬隐渔翻译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在巴黎里埃德尔书局出版,其中收录了鲁迅的《阿Q正传》、《孔乙己》和《故乡》等。敬隐渔翻译的鲁迅作品与原作比较是有一些删改的,而且对作者鲁迅的介绍只有寥寥几笔。1934年,法文版《上海日报》的星期天特刊开辟了“今日中国之文学”专栏,由徐仲年负责审稿,专为译介、传播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提供平台,希冀中国新文学为世界所知,得到世界的认可,第一期上刊载了徐仲年翻译的《肥皂》。

作为我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徐仲年的翻译有一显著特点,就是在译文前作《序》向读者介绍原著作者及原著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徐仲年追求精确、客观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肥皂》译文前,徐仲年写了很长的篇幅介绍鲁迅的生平及《肥皂》一文在国内的反应,这是学界第一次用法语将鲁迅的生平详细介绍给法语读者。在《序》中徐仲年按时间线索介绍了鲁迅的家族巨变、求学经历、幻灯片事件、弃医从文等生平经历,称得上是用法语详实介绍鲁迅的第一人。在《序》中徐仲年还为外国读者分析了鲁迅作品的地域特点,认为外国读者要读懂鲁迅的作品,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地貌,黄河地区的文学作品粗犷,长江地区的文学作品细腻。《肥皂》间接讽刺了封建卫道士虚伪、丑陋的嘴脸,法语读者若没有中国古典文化基础,可能不太明白道学家的学说流派,因此徐仲年为法语读者介绍了中国孔教的基础是“三纲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伦理原则,并指出其中的“夫为妻纲”是指妻子要忠诚于丈夫,而丈夫可以不必忠诚于妻子,这正是封建陋习的虚伪之处。主人公四铭正是孔教的化身,也是鲁迅批判的对象。在《序》中,徐仲年还为读者指出一个极富有中国特点的内容,即“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是无爱也不幸福的,妻子对丈夫的反抗就是大逆不道,因此《肥皂》一文发表后,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还有旧式思想的读者同情四铭,批评四铭太太竟胆敢和丈夫对抗,①Lou Sin. Le savon. Traduit par Sung-nien Hsu.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d’aujourd’hui du Journal de Shanghai, 1934-1-21(7).由此可见中国封建愚昧思想的毒瘤多么顽固。徐仲年对《肥皂》这部小说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鲁迅作品中最典型和最好的作品之一。事实上《肥皂》自发表以来深受国内读者的喜爱,当时出版界出现的一种势头是,出版现代中国小说集时,在所有的短篇选集中都能找到鲁迅的小说,其中必然包括《肥皂》。②Lou Sin. Le savon. Traduit par Sung-nien Hsu.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d’aujourd’hui du Journal de Shanghai, 1934-1-21(7).《肥皂》译文前的《序》有助于法语读者充分了解作者鲁迅,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底蕴。

三、徐仲年翻译《肥皂》的原因

《新法兰西评论》的“中国文学”栏目、《上海日报》的“今日中国之文学”专栏都是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学的窗口,徐仲年在每一期上都不遗余力地推荐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鲁迅的小说成为《上海日报》“星期天特刊”重点推荐的作品,不仅仅是鉴于鲁迅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的地位、鲁迅的作品深受青年学生的欢迎以及欧洲读者对鲁迅已有所耳闻等客观情况,其实还与徐仲年的学识和品性不无关系。1933年由巴黎德拉葛拉芙书局出版了徐仲年的《中国诗文选》法译本,在《序言》中徐仲年写道:“十年的留法经历使我明白了自由的真正价值”③Hsu Sung-Nien.Anthologie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des origines à nos jours. Paris: Librairie Delagrave,1933, p.6.。此处的“自由”一词体现了徐仲年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学术态度和价值观念。十年的法国求学生涯铸就了徐仲年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科研品质,用徐仲年自己的话说就是对“生”、“真”、“美”、“纯”的追求④春苔:《徐仲年先生》,载《艺风》,1933年第1期,52页。,学问要做到“权威”,“不轻信人言,不轻逐世尚。”⑤徐仲年:《海外十年》。上海:正中书局,1947,30页。

在众多的鲁迅小说作品中,徐仲年为什么首先挑选了鲁迅的《肥皂》精心翻译,刊发在《上海日报》“今日中国之文学”栏目的第一期上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是《肥皂》的创作手法细腻和前卫。《肥皂》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鲁迅在创造“四铭”这个矛盾体时,借鉴了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早期精神分析的潜意识理论,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四铭这位衣冠楚楚的封建卫道士形象及其潜意识里充满了虚伪和邪恶思想的心理特征,借此讽刺了封建社会所谓的正人君子其精神世界的腐朽与没落。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在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是较为流行的,甚至21世纪的今天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概念仍旧为世人瞩目,2010年法国的《世界报》(Le Monde)还出了专栏纪念弗洛伊德,对其学说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引领了一场“心理的革命”(La révolution de l’intime)、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杰作”(une vie, une œvre),由此可见西方学界对弗洛伊德的肯定与认可。19世纪末弗洛伊德师从法国著名的沙考教授,从对人躯体的病理学研究转向对人心理的病理学研究,鲁迅的弃医从文在认识上与其非常相似。幻灯片事件后,鲁迅清醒地意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①鲁迅:《自序·呐喊》。载《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39页。

其二是《肥皂》的主人公四铭的形象触动了徐仲年的内心世界,引起了徐仲年的感慨与共鸣。1924年3月27、28日刊载于《晨报副刊》的《肥皂》刻画了一个满嘴“程朱学理”却内心阴暗淫贱的封建道学家的四铭形象。十年的留法生涯在徐仲年的人生中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极大影响了徐仲年的心智的成形。其中出现了一位重要级人物古恒(Maurice Courant),是继吴稚晖之后的里昂中法大学实际执行校长,也是徐仲年的博士生导师。徐仲年在1936年出版的《海外十年》中回忆了与古恒的关系,师徒之间的矛盾由此浮出水面,其中最大的冲突是二人学术思想的开放性差异。古恒认为自己是一个学术思想严谨、对学生负责的老师,他要求学生“精心观察”,“尊重客观事实”,用辨证原则去评判东方文明的优劣。而徐仲年在《海外十年》却如此描述古恒的学术态度:“在大学中写论文最不自由,因为那位学校方面指给你的指导教授处处要来‘指导’你,这块思想太新了,要改,那块言论太激烈了,要删:弄得你头昏眼花……”②徐仲年:《海外十年》。上海:正中书局,1947,26页。在徐仲年看来,古恒的苦口婆心不是“指导”,而更近乎刁难,因此,徐仲年的博士论文也故意被古恒扣押近六个月的时间,现实中的古恒和《肥皂》中的四铭似乎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道貌岸然,表里不一。徐仲年认为古恒刻意制造矛盾,刁难中法大学的中国籍师生,就像四铭因孝女买肥皂而受到莫名西文奚落而迁怒于儿子学程一样,因吴稚晖是徐仲年的外公,自然古恒将与吴之间的矛盾转嫁到徐仲年身上,徐仲年认为自己无辜成了权力之争的牺牲者。

《肥皂》的创作手法独具匠心,象征意蕴深厚,整个剧情就像场没有硝烟的“新旧之争”,虽然以四铭为代表的“国粹派”暂时还占有统治地位,称西文为“鬼子话”,认为是新文化使得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视女子上学、剪发为扰乱社会秩序之祸端,戏谑“解放”、“自由”、“实学”为“胡闹”。但新旧之间的抗争已现苗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小说开头四铭大声呼叫儿子学程却久未应答,就体现了新一代对“父母呼,应勿缓”的道德伦理的反抗。四铭太太在餐桌上对四铭的无理取闹行为不再沉默和忍让,奚落四铭“寻了那孝女来了。好在你已经给她买好了一块肥皂在这里,只要再去买一块……”③鲁迅:《肥皂·彷徨》。载《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2页。,就是对封建社会“夫为妻纲”的行为准则的抗争。《肥皂》既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也有西方的象征主义手法、人物心理叙事特征,因此徐仲年将其首推给西方读者。

结语

虽然法国是欧洲汉学研究的中心,早在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了汉语教授席位,汉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囊括了古典文学、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方面,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巴黎还没有一家出版社或是期刊杂志刊发过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因此,鲁迅成为第一个进入法国读者视野的中国现代作家,离不开敬隐渔、徐仲年等留法学生的大力推荐。敬隐渔率先将《阿 Q正传》译成法文并发表在《欧罗巴》杂志上,徐仲年最先将《呐喊》译介到法国,而且是用法文详细介绍鲁迅的第一人。19世纪自“中国学在西方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①王家平:《鲁迅域外百年传播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页。以来,法国汉学研究趋向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经籍的语言文字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鲁迅因其思想和作品的独特性率先在法国传播开来,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化价值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所认同和重视,法国汉学界逐渐“对中国采取了一种新的态度”②[法]戴密微:《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述》,胡书经译。载《汉学研究》第一集,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39页。,这种新的态度表现在研究内容的重大转向:从古籍研究转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从语言考究转向作品文本内容的审美及作家思想特点的研究,更多关注投向中国现代社会问题的思索,并充分认识到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世界文学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徐仲年等留法学生对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译介、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猜你喜欢
肥皂法语鲁迅
生物不喜欢肥皂
肥皂的来历
鲁迅,好可爱一爹
自杀呈现中的自杀预防——法语动画电影《自杀专卖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做肥皂真好玩
鲁迅《自嘲》句
小型法语口语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研究
论法语的体系统
肥皂吊牌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