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君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国务院于2015年11月5日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该方案作为“十三五”规划时期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指出了具体的建设任务和改革任务,明确了组织实施过程。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三部门联合下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制定了“双一流”建设的具体实施办法,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六项内容作为遴选“双一流”建设院校的基本条件。
2017年6月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高校特色发展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渝府法[2017]17号),就加快重庆市高校特色发展、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立足重庆实际情况,确立三期建设目标;拟定五大建设任务以深化内涵建设;制定四大改革任务以扫清发展障碍;突出重点建设项目以夯实建设成效;明确五大保障措施以强化可操作性。
纵观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各项政策,全国各地的本科院校都在轰轰烈烈地推进“双一流”建设。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似乎与“双一流”建设无关。面对高等教育的“双一流”建设,高职教育何去何从?高职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办学层次低,师资队伍、科研水平、学生起点等诸多方面同本科院校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双一流”建设仅仅是少数名牌大学及重点大学等普通高等院校的专利。因为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专业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也有自身的特色,具备“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而且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虽然目前国家并未统一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制定一套“一流高职院校和一流高职学科”的“双一流”建设,但湖南、陕西等省份已经把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纳入了“双一流”建设。高职教育毕竟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职业教育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双一流”建设的实施方案和细则,围绕职业建设目标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以当前“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为契机,深化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走出一条适合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
高职院校的外延发展,主要体现在学校的“硬实力”方面的增强与扩容。如财政投资额的增长,校园占地面积的扩大,教学楼、宿舍楼、办公行政楼的扩建,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的增加,教学环境与条件的改善,等等。这些“硬实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办学水平的增强,是外延发展的表现。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在外延发展规模上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了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7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半数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已达到先进水平,尤其是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80%院校的硬件设施已经接近或达到国外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信息化建设方面,80%以上的高职院校达到国家标准,有1000所以上的高职院校参与了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师资方面,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比例大幅度上涨,2012年到2016年,高级职称教师由89139人上涨至118452人,取得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由4253增加至7294人,在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的98名教学名师中,高职院校占15名。但师资队伍仍然是影响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相当多院校教师缺编严重,师生比超标。
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主要体现在学校“软实力”深化与加强上。如:提升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打造品牌和特色,强化社会服务,搞好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等方面。从2017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在深化内涵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发展方面,学生基本素养持续攀升,自信心增强,立德树人素养培养的成效显现,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有些省份就业率中位数超过95%,毕业生平均月收入3599元,连续5年稳定增长,就业满意度提高,各项指标稳中有升;社会服务贡献方面,报告发布了服务贡献50强榜单,入榜院校重视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协调发展,注重服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携手共进“一带一路”战略,同时,高职院校为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三农等行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国家合作方面,报告发布国际影响力50强院校,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在开展国际化办学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东南沿海等地区的高职院校国际影响水平处于前列。但留学生教育培训存在政策支持不足、资源支持少等缺陷。
纵观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肯定和认可。但不可否认,高职教育的模式优势与存在感趋弱的现象并存,面对国家专门针对本科院校实施的“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等项目,许多高职院校缺乏发展的自信心,缺乏准确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缺乏办学特色和品牌,缺乏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标准的约束力,缺乏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配套的职业资格框架,缺乏实训条件和“双师型”教师,等等,内涵建设依然是高职院校的薄弱环节。从哲学的角度看,外延发展属于“外因”,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内涵建设属于“内因”,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据。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应坚持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相结合的高职教育发展规律。正确处理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之间的关系,就要坚持提升质量和规模扩大相结合,特色创新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内涵升华与外延扩张相结合,积极借鉴当前高校“双一流”建设经验,积极争取有效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的新专项财政支持。
高等职业教育应凸显其职业性,应提供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重庆财经职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作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学院创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江津专区财贸干部学校,2007年升格转制为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并更名为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开始举办高职教育。近年来,学院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推进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
1.校园扩建
学院成立了校园扩建临时指挥部,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新征地535亩进行校园扩建,总占地面积达到710余亩。校园扩建工程于2014年10月份正式开工,目前建筑面积约26000平方米的新教学综合楼和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新食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行政办公楼、实训楼等项目正在建造,校园绿化景观、运动场等项目已基本完工。
2.加大教学、实训设备投入
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院进一步加大了对教学、实训设备的投入力度。2015年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的价值达2256万元,校园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持续跟进,纸质图书量增加到59.95万册,数字资源量增加到2120GB。
3.师资力量进一步提升
学院现有教职工415人,其中14人获得教授职称,70人获得副教授职称,4人取得博士学位,175人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2人获得重庆市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1人获得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人获得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3人获重庆市首批社科专家库成员,1人入选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现代学徒制专家库入库专家,2人担任硕士生导师。
4.学生规模稳步增长
2014至2015学年学院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为7181人,其中高中起点人数为6445人,占比89.75%;中职起点人数为736人,占比10.25%。截止2017年上半年,学院在校生规模已达到7800余人。
1.学生职业技能大赛
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促进技能竞赛常态化、普及化,学院将每年5月份确立为技能竞赛月。各系部根据学科分别开展技能竞赛活动,要求每名同学都必须参加至少一项技能竞赛项目。有些系部尝试师生同台手工技能PK,通过学院层面的技能竞赛活动,为参与市赛和国赛选拔优秀的种子选手。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提升学生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学院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学院领导的重视下,指导教师辛勤的培育和参赛学生的刻苦努力下,学院在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5年,全院共有18个项目获奖,其中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2016年,全学年职业技能竞赛共获奖55项,创下了历史辉煌。 2017年上半年,共有16个项目获奖,其中,全国二等奖4项、全国三等奖2项,技能竞赛再现佳绩。通过开展各级技能竞赛,学生职业技能得到强化,综合素养得到提升,促进了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也为学院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课堂教学质量
为了深入地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国家教育部、重庆市教委关于深化高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学院的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学院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方案》。其中在教学领域积极推行五大方面的改革:一是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二是推行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高职核心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三是深化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四是完善学生成绩评定考核体系;五是推行公共基础课和素质教育课课程体系改革。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学院成立了考核与督导办公室,建立校内外两支督导队伍,完善课堂规范和质量监控制度,提升学风和教风。
3.社会服务
(1)“城校互动”。学院作为重庆永川职教城唯一的一所财经类高职院校,在“城校互动”职教模式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直以来,永川城市发展以职业教育为特色,职业教育以城市发展为依托,校中有城,城中有校,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政府为“城校互动”搭建了公共服务平台,如在城区建有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在学院校内建造财智众创空间等,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平台。(2)产教融合。职业教育的发展应与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对接。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强调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将会计专业打造为“王牌专业”,重点培养金融证券、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使其成为学院规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3)服务贡献。充分利用学院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搭建广阔的服务平台,创新服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为重庆市、永川地区及周边区县的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和咨询提供服务,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提供培训服务,成立产学研创新团队和研发中心,实习教育、培训等服务一体化发展。
4.教改和科研
近十年来学院在学术和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院积极成功申报并完成省部级课题70余项,承担社会横向课题20余项,主编及参编教材80余部,出版学术专著7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荣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励近100项。现有重庆市精品课程2门,分别为《基础会计》和《会计实务》,教育部经济类教指委重点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10余门,重庆市市级教学团队3个,校级教学团队6个。
5.国际交流与合作
立足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向西开放的新枢纽,充分发挥西部职教集团的区位优势,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坚持 “引进来”的战略思路,形成体现重庆区位优势的高职国际化发展新模式。为扩大学院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一直以来,学院积极同国外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拓展教育视野,促进学院内涵建设发展。2007年11月,学院与美国佛蒙特职业教育温顿姆学区开展联谊活动,初步达成师生跨国交流意向;2008年3月,法国布尔日教育联盟考察团来学院考察,并于2008年4月同学院签订教育交流与合作备忘录;2008年5月,美国东西方中心杰弗逊研究员项目代表团来学院访问;2010年12月,学院与美国埃尔金社区大学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2011年12月,学院与韩国草堂大学洽谈合作办学项目,双方就专升本合作办学,派遣交换生和师资交流等方面形成框架性意见;2013年6月,学院与韩国极东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学院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在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是,与建设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的战略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诸多新的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主要体现在:一是如何将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同职业技能深度融合,真正形成高职教育立德树人;二是如何将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形成无缝对接,强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三是如何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中国产业“走出去”,在“走出去”战略中提升国际影响力。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90%以上的生源来自于本地的农村山区,然而学生毕业后则是面向全国各省市就业。山区学生最能体现出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等精神成为“能工巧匠”乃至“大国工匠”的独特优势。学院作为培养“大国工匠”后备军的重要阵地,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瞄准“能工巧匠”的培养要求,基于重庆人有闯劲、不服输、吃苦耐劳等性格特征,以工匠精神为主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立德树人的功能,加强通识教育,注重创新和实践,积极推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培养多元融合。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院内部联系密切、互动性强的学科(专业)逐步形成学科集群,实习学科(专业)融通,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优势明显的会计专业应与财务管理、审计、金融与证券、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形成“专业群”,在各专业的交叉和融合中彰显“集群效应”和“共振效应”,形成“双一流”建设的整体优化路径,主动适应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相对接。
“一带一路”战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在提倡高职教育“走出去”。学院应以此为契机,积极学习和借鉴同类高职院校在“走出去”战略中的经验和做法,开展援外培训项目,探索对外援助新模式,国内办学国际化,让高职教育从本土走向国际。建议重庆市能够多设立“职业院校走出去”项目,并且给予经费支持,更好地扩大学院知名度,提高国际影响力,争取成为国际软实力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