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于大地的智者之思
——谈《晚霞阁新吟》中的游历诗

2018-04-03 08:57张立军
关键词:游历晚霞红船

张立军

(辽宁省作家协会创研部,辽宁 沈阳 110041)

林声先生将近些年来的诗作结集,名为《晚霞阁新吟》,其中辑录了作者游历成诗、回忆成诗和题画成诗三类,这些诗作是诗人在新世纪十年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时间段内,同时作者进入古稀之年的创作,这其中涉及两个时间节点,一是进我国入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时期,一是进入作者深邃的人生观照时期。也正是在特定人生岁月进入特定的历史时期,这才使林声先生的诗有了不同的感受和味道。《晚霞阁新吟》中不仅题画诗意蕴丰赡,游历诗更加别具风采。游历诗中有对世界的审视、对时代的感怀、对自然的赞叹,其中处处透显着诗人深邃的人生智慧和对步入新世纪的祖国的礼赞,读《晚霞阁新吟》中的游历诗,不仅给人以艺术的感召,更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洗礼。

一、智慧在行吟途中得到提纯

《晚霞阁新吟》在游走中成诗,诗人遍访国内海外,所见所闻信手拈来,步步成章,处处留诗,其中有感悟、有见闻。读林声先生的游历诗不仅仅可怡情悦性、丰富见闻,更加能够让人充分感受到智慧在诗间流淌,其中有对生命的感悟,有对先贤的敬仰,有发怀古忧思,这些诗使诗人成为游走于山川大地上的哲人,诗成为启悟人生的最圆润的表达,林声先生以行吟诗人的步调,向读者开启了一扇智慧的大门。

在《晚霞阁新吟》的行吟诗中不乏作者的感悟之作,其中对于人生的感悟作者思虑良多。这在诗集中主要有三种表达,一种是充满丰沛禅意的人生感悟,思想深邃空灵,如《登悬空寺》:“峭崖悬古刹,云驻半楼风。佛邀千年月,登临悟一空。”仿佛诗人占领了思绪的制高点,一种旷达的人生境界由此而生。这种带有禅意的旷达同样贯穿于《题乐山大佛》《再谒乐山大佛》等诗之中,诗人在《题乐山大佛》中写到:“楼对峨眉日,山依三江交。世事过佛眼,千年一波涛。”沧海一瞬,事实变幻仿佛尽收于心底,《再谒乐山大佛》“三江洗佛足,云过佛眼开”,似乎世事总是被遮蔽,而遮蔽的又总有一天会被洞穿,其中富含的哲理耐人寻味。

林声先生的行吟诗中还通过探访先贤表达更为真切的人生感悟。如果说前一类诗的关注点注重悬浮于形而上的人生哲理的话,那么在探访先贤中的感悟,则具有了一定的烟火气,诗中有了生活和生命的根。在《三拜杜甫草堂》《汉中凭吊诸葛亮》和《岐山吊周公》《绵山访介公》等诗中,作者揭示先贤因何流芳百世,受到后人敬仰的真谛。《三拜杜甫草堂》中诗人指出了自己三拜草堂,而且“五洲拜草堂”甚至“民心尊师骨”的根源,这就是“老杜忧国肠”。而诸葛亮被后人称颂则在于他“出师两表丹心耀,功德碑垂天下心”。周公受到百代尊崇,则在于他的贤能忠义,他“平乱统天下,国惊建奇功。还政储君室,万古忠君风”。因此,只有真正的忧国忧民者,心系天下者才能真正的为后世称颂,流芳万世。《谒张良庙》中几句诗足可以称得上是人生的警句:“赤松黄石神道眼,紫柏清风脱俗心。送秦一椎英雄胆,辞封万户勇退身。富贵不淫高风节,淡泊明志谁问津。”不慕富贵而知进退,这是多么深奥的人生哲学?而张良在前,其后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读到此处不禁令人陷入深思。

游访途中的怀古诗,古朴遒劲,仿佛历经岁月琢蚀的一面镜子,照鉴世事沧桑。《十七年后再访莫斯科》访异国而发思古忧情,似乎前作未有,可以称得上是一首特殊的怀古诗,“再访莫斯科,已故红山河。教堂清钟响,红场暮云遮。”身在异国怀异国旧事,然而又与我们有着切近的历史关联,通过高妙的诗语见出历史的警醒。《秦岭怀古》是诗人访古之旅的感发,“周秦开国地,秦岭汉风云。白发寻祖脉,登岳壮国魂。”诗作浩气满怀,源自于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更加增进了对生活的珍重。《古汉台感怀》中指出“开国重三杰”是汉立国的根本,人才是兴国之道。林声先生的心系家国,立意宏阔在怀古诗中可以窥见一二。

不特在此,纵观《晚霞阁新吟》,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生命的哲思甚至贯穿于整部诗集之中,这可以说是作者八十多年的生命体悟和人生感受所得。这些思想的精华在诗中熠熠闪耀,读之给人以启悟,细细品味,像淳淳的陈酿,历久弥新。其中配以旷达飘逸的底色,将游走诗升华到了一种新的境界。

二、异国游历诗中的时代新风

看到《晚霞阁新吟》中的《访俄诗抄》《访越诗抄》《访日吟草》等作者在访问异国时创作的诗,不禁让人想起中国自晚清开始的异域游历诗。那时候以旧体写诗尚数常见,而以旧体写亲眼所见的异域便显得稀罕,而如今以诗写异域是常见,但能以旧体诗写异域异国却不多。比较19世界末中国的异域游历诗与林声先生的出访诗,在百年之间的时间跨度中审视中国百年的发展与变迁,一种新世纪的气象与大国的气度力透纸背。

旧体诗中的异国游历诗,大约肇始于清末,在清廷几次派出使臣出访的过程中,中国历史上首批外交官们,以诗记录了出访途中的所见所闻。1866年,清政府正式派出旅行团访问欧洲,近代史上中国官方的代表首次踏上了欧洲的领土,中国社会的西方视野得以开启。此次出访由斌椿带队,一行五人,斌椿著有《乘槎笔记·诗二种》,其中诗二种为《海国胜游草》和《天外归帆草》,主要记录乘船游历欧洲的见闻。有《越南国杂咏》12首,其中:“道路喧传天节明,使星昨夜到占城;中华冠盖今重见,齐说恩临海宇清(地多闽粤人,久不睹天朝人物来;闻予来,皆求一见为快)。”是作者刚到越南时作,其间仍旧混含了天朝大国的自傲和更多的无畏无知。然而当见到,“四轮车走疾于风,促坐临窗面面空;御者狰狞形可怖,文身断发鬓蓬松。”起先并没有不如人的心虚,却是拒斥和厌恶。当到了马赛,见万家灯火,夜白如昼,心生感慨,斌椿在《至马塞(法国海口),楼阁连云(皆高七层),用煤气燃灯,万盏交辉,街市如昼》中写道:“到处光如昼,真同不夜城;珠灯千盏合,火树万株明;画槛云中列,香车镜里行;夜游须达旦,何必问鼍更。”此外还有描述火轮船、照相技术等诗,诗人在游历过程中随着深入欧洲渐渐地被西方的科技所吸引、震慑,统观《乘槎笔记·诗二种》这些诗中隐含更多的却是一种惊异和惶惑,是夜郎自大的梦境破灭后的虚无和民族的自卑。

《晚霞阁新吟》中有《访越诗抄》7首,写诗人新世纪初期访越时的感怀,其中饱含了诗人对中越两国真挚的革命友谊的赞颂。《再出友谊关》:“雄关得意道修新,元帅题匾照国门。再出边关花满树,老榕常青扎根深。”诗中的“友谊关”,陈毅元帅题的匾额,以及百年的老榕树都昭示着中越恒常的友谊。特别是缅怀胡志明的诗《参观胡志明故居——高脚屋》:“两室清斋容一身,高墙无碍济民心。俗尘不染冰晶骨,革命风范照后昆。”《谒胡志明陵》:“民心铭功德,风范启后昆。遗容中外谒,百代仰英魂。”《河内孔庙读胡志明诗选》:“河内孔庙诗联会,中越文化一脉真。再读胡公狱中作,开国领袖大诗人。”既是缅怀伟人也是历数中越交好的文化根基。经历百年巨变之后,相较于斌椿的《越南国杂咏》,《晚霞阁新吟》中的《访越诗抄》中的姿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南已经转变为与中国追求共同理想的盟友,诗人的视野也由百年前一种透显自卑的孤傲,转向了平和与对等,《晚霞阁新吟》中与邻邦交好成为诗人永久的期盼和游历诗永恒的主题。《率中国老科协代表团访日》使诗人成为连接中日友谊的使者,《探望老友宫原安次先生》:“欲知无尽感伤处,都在相逢不语时。”与日本友人之间的真挚友情可见一斑。《访俄诗抄》是作者的文化之旅的采撷,寻找诗人普希金的足迹《漫步皇村》《拜谒普希金铜像》圆了诗人心中的“追星梦”。《初访圣彼得堡》是诗人怀揣对革命圣地的敬仰的探访:“初览名城不陌生,名著昔年带我行。身临其境悟其道,历史文化壮此城。”而《阿芙乐尔巡洋舰上思痛》更是对开启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事件的回顾和深切反思,所以诗人才有“七秩伟业顷刻倒,发人思痛振聋钟”的慨叹。

林声先生异国游历诗的背后是有着强大的中国发展做后盾的,与一百五十年前椿斌的虚弱和自卑形成鲜明的对比,《晚霞阁新吟》中的诗作处处透显这样一种民族的自豪和自信。诗人访日期间,听闻我国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连续作诗三首以表兴奋的心情,《东京喜逢我国载人飞船升空》:“十月东京晴雨后,喜逢苍龙绕碧空。入髓曾多亡国痛,今日扬眉壮老翁。”诗人按耐不住的喜悦溢于言表。《狂喜国人飞天》:“东京秋叶红,国人邀太空。圆梦残老泪,环球劲东风。”中国的骄傲随着飞船升空也一同进入到世界的视野,中国再不是一百多年前羸弱贫病,屡遭欺凌的国家,国家的强盛令诗人“率团访日扬眉气,富国图强深有知”(《飞天圆梦》)。

三、拜谒路上滋养的革命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晚霞阁新吟》中的游历诗有一些是作者在拜谒革命圣地,缅怀革命英烈时所作。诗人作为革命现场的参与者,祖国的建设者,亲历了战火,也见证了中国的成长,深知其中的艰辛,也正是因此,对今天社会的繁荣发展感到备加珍惜,这份珍重在诗作中得到充分表达。《晚霞阁新吟》中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激扬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显得格外质朴诚恳,对于读者而言诗中真挚的感染力,胜过千言万语,具有深刻的教益。

诗集的开篇便是《谒皖南事变烈士陵园》:“血铸忠魂耀九天,皖山埋骨烈心丹。浩然正气惊天地,手抚名碑泪眼看。”缅怀皖南事变忠义之士,《凭吊杨靖宇将军殉国地》更是对杨靖宇将军的英雄气概的称颂:“魂满地殉国处,山花如血沃野红。百年凭吊英烈骨,民族正气一青松。”诗人对革命英烈有一种天然的崇拜,他们为革命献出生命,尽管英雄已逝但忠骨长存,他们留给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已然成为民族的文化基因流淌在后世人的血液之中。《谒陈云故居》:“楼头依然几十春,临江四保记犹新。唯实倡导潮头立,踏浪巍巍一伟人。”诗中对伟人的缅怀与敬仰,提醒我们永世不忘革命者的功业,作者特别在注释中指出陈云同志的革命活动“对辽沈战役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读到此处,对于英雄与伟人的认知怕是要胜过多少教科书。林声先生的革命情愫是在诗中自然流泻而出的,没有任何的刻意雕琢和有意敷衍。《飞抵九寨沟》描写九寨沿途风光和高原如画般景致,置身于林海,眼望苍山,目及镜湖时,诗人自然地转向了“更喜红色长征旅,放眼江山万里舟”的情绪之中。而《岐山吊周公》则是诗人到岐山拜谒周公时所作,在称颂周公明德慎罚,受后世尊崇的同时,作者很自然地想到了为国事操劳,受人民敬爱的周总理:“归途思总理,当代一周公。”对总理的感念从心底油然而生。

诗集中收录了《建党九十周年前夕寻红根游》七首,这是充分彰显诗人革命情怀的一组诗。诗人瞻仰一大会址,重温红船精神,回顾建党九十年以来经历的坎坷波折,用诗歌谱写了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定守持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敬仰。《瞻仰中共“一大”会址》:“耄耋风尘寻红根,感受信念主义真。火种破夜乾坤晓,国史新元此地分。沧桑正道苦求索,壮丽长卷九十春。温故党史多感悟,犹问先烈悲壮音。民族复兴号角震,大任自由后来人。”重温建党的历史知其来路,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才能心存担当,肩负责任,诗人对党的忠诚和虔敬是最好的表率。《感受信念》是诗人探访中共“一大”“二大”会址的会心之作,在会址前作者对立党建党感慨万分,“立党执政定天下,红星仰止耸地天。”在党的引领下中国消灭战乱取得安定,也只有党能将中国引向幸福与和平。“红船精神”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成为后来人获取进步的不竭动力。诗人有感嘉兴“红船精神”诗三首,《题嘉兴南湖》《南湖红船》《烟雨楼前登红船》是向党的缔造者和建设者的致敬之作。红船中承载了党的发轫与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四月南湖画吐烟,楼头春色水底天。仰彼楼痕垂沐血,九秩风云载红船。”九十年的风雨,红船载着中国破风前行,开辟新的天地。“南湖雪浪打船窗,火炬破夜晓新航。沧海横流开玉宇,千年银杏绿岛苍。”怀着一颗虔敬的心朝圣,诗人参加革命的往事以及入党时的情景都历历在目:“红船朝圣嘉兴地,又现梅河党旗红。”“红船精神”已然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成长过程中不竭的精神动力,时时回顾和瞻仰,既是一种寻根也是一种新的起航。

猜你喜欢
游历晚霞红船
红船
雕红船
红船向未来
一叶红船
晚霞
晚霞真美
博物馆之探案游历
晚霞
蚂蚁帝国游历记
为了晚霞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