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峰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林声同志好作诗画书文,又兼作陶瓷工艺作品,触类旁通,所向畅通,在广阔的艺术天地里逍遥自在,让很多人都十分羡慕,无不希望自己也能有这种从心所欲的自得之乐,然而一般人只有临渊羡鱼,却难结制网筌,但以自由欣赏为乐亦感足矣。
林声新整理岀来的这本《晚霞阁新吟》,是他自新世纪以来所作的各体诗词作品,诗风朴厚,诗情竞进,显示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不倦精神,足可让人敬佩。
《晚霞阁新吟》中的诗,都是林声经过深思熟虑后酿成的作品。内容大体上有三类:一是游走得诗,二是回忆成诗,三是题画留诗。以上三类诗作,皆为直抒性情,思想深切,随意吟咏,质朴可观。
凡是作诗都是事发身外,起于造化,然而必有动于中,方能融情化物,赋言为诗。这正如陆机在《文赋》中所言,诗文之作始于人之“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而大自然的天启和陶冶,更是涵融诗情的天然条件。所以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中说:“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而陆游在《题庐陵萧彦秀才诗卷后》以诗云:“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林声深得此中妙谛,他在离休后,每得机会便游走于国内各地,亦出国访问,但他并非“下车拍照”那一类旅游者,而是一个有意的寻诗者,不论是名胜古迹,文化景境,他都认真考求,写岀了很多深涵文化含量的诗作。如收入本集的皖行十二首,晋中行三首,天府游十二首,秦岭访古十首,台湾行十一首,此外还有国外访问的许多诗作。由于作者写的这些地域题材,对之皆有足之所履,心之所思,情之所动,可谓接地气,缘史迹,发实感,在建章立言后多能对人启思动意,留下很好印象。
如《登大散关》,诗人在陕西宝鸡的大散岭上,寻访三国蜀魏兴兵征战的故地,陆游吟咏“铁马秋风”的诗地,不禁感慨系之,以深沉的情感赋诗述志,很有悲慨雄豪之气:“重门秦岭兵家险,万壑青峦刺破天。大散关阨烽火急,一夫万勇锁边关。明修栈道垂军策,秦汉兴衰鉴史篇。雄壮旌旗光碧血,关头俯仰夕阳山。”
林声访问陕西,在岐山拜谒周公庙,写下了一首带有新历史主义倾向的五言古风。这位在国势动乱中辅佐周成王的摄政贤臣周公姬旦,德高望重超越时贤,文韬武略皆盖于世,是儒家礼乐制度的首创者,明德慎罚,受到百代尊崇。这不禁使他想到了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由此使诗中有了明显的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使人感到没有周公写不成这首诗,而没有对周总理的深切感念也写不成这首《岐山吊周公》:“岐山凤鸣迹,参天烟树空。渭水开祖脉,周公祠庙崇。平乱统天下,国惊建奇功。还政储君室,万古忠君风。制礼作乐令,儒家奉圣翁。归途思总理,当代一周公。”
林声十几岁时就参加了革命,正是解放战争初期。虽然论资历比不了长征、抗战的老一辈,但在今天论起来也算是老干部了。那时参加工作叫“参加革命”,他参加革命的动机和入党的动机,都非常明确,以至后来一直都谨记恪守,所以在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始终不改革命自信心。今年6月5日,我与几位朋友在他住家窗外爬满金银花的忍冬园里一起品茶,听他无意中闲聊起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因被错误对待被下放到煤矿挖煤,我们都为之不平,但他却好像说着别人下巷道的经历一样,感到他记忆中留下的只是历史的教训,不是执着不放的怨恨,纠缠不清的旧账。特别是在逆境中锻炼成的自强不息和在基层民众身上所感受到的善良与高尚,对他的成长成熟,所起到的构筑人生基本准则的作用,并从中隐约可见老子之道内互动,庄周之成毁互依,塞翁之得失互伏,禅宗之对待互转之哲理意义的显现。为此,我特别写了一首七律《林声忍冬园茶聚》赠他:“忍冬花放满园香,藤蔓荫浓送雅凉。几缕风清驱暑意,三杯茶品却骄阳。林公慨述沧桑事,座友闻思感叹长。盛世今逢同有梦,壮心犹奋亦图强。”
回忆是人生命生存的一种内省的心理活动,它是对记忆的过滤与取舍和深化方式,从倾向上说,有的不愿意忘记,有的不愿意想起,有的是支持生存的希望。在林声诗中看到,他的回忆是坦荡的,上进的,是很有诗意的。他在青年时代做过多年共青团干部,他时常回忆起那段经历,这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多有表现,而在诗集中也有诗记。2002年的老年节,当年在锦州团市委工作的一群团干部,大多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齐聚锦州,在故地回味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青春年华,这会是怎样的情景?且看一首《老年节感怀》:“当年锦市举团旗,得意如春花满枝。几阵东风吹雨后,枫林皆是傲霜时。”在万千感慨中是珍惜青春,欣然今日,难忘过去,无悔当年。
林声特别珍视师友情,尊师重道,广结友情,没有身份自矜的习气,所以他有很多各不相同的朋友。在诗集中有一首《哭杨老仁恺》的自度曲,这是在杨老逝世后回忆杨老之作,诗中叙述了与杨老的师生交谊,有艺德的尊崇,有世功的评价,有深情的怀念,情思非常感人:
文星北坠,悲风沈水。一代泰斗,化鹤西云,望断老眼潸潸泪。
二十年岁,浴春芳蕊。霞阁题斋,韵事流璀,匾锁空楼人不寐。
大卷兴慧,吾今谁诲?手泽稿遗,墨气犹香,夜读三复深深味。
自学才瑞,积践文粹。决疑锋锐,重望攸归,千秋文博留大美。
国宝沉浮,鉴审真伪。沐雨楼文,卷摞丰碑,立言中外功为最。
“三大”评位,谦和含翠。培才光前,裕后群萃,先生高风九霄慰。
林声作为杨老的诗书画与审美精神直接受业的弟子,没有人可比他对杨老的了解,所以才能以如此深情厚谊、洽切允当的诗语告慰于九泉之下的仁恺先生。
在《灯窗诗影》中还有许多属于回忆内容的诗作,如回忆他早在十岁时所见杨靖宇将军殉难后头颅在濛江县(今靖宇县)城示众的惨痛情景,这英雄不朽的英魂,时常催动他的回忆,收在本集中的《凭吊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就是其中的一首。在《建党九十周年寻红根》(六首)中,都是在党的诞生日回忆所经所历与党史相关的地方与人物,表现了对党的敬爱之情。我们就此可以说,林声的回忆是他诗作的丰厚的原生地。
林声是画家,同时又是诗人,诗情与画意互为生发,是诗情引动他的画意,所以画中有诗,画的线条与色彩就是诗的变体文字,所以他每画必题诗,使绘画语言又归根返本以文字的符号出现,对自己的审美创作加以双重肯定。因此,在林声诗中题画诗占有绝大比重。
古人说诗画同源,诗画一律。诗与画在主体思维上是距离最近的,因为写诗须化景为情,物以情显;而绘画须景以情生,情以象托,二者在立象以尽意上是一致的,尤其是国画与近体诗更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如林声的《苇塘奇照》一画,画中的情景是盘锦红海滩上夕阳晚照时刻,一只只归鸟返回苇花浅水之处宿夜,这时初升的月亮与海滩芦苇相邀闪亮照临,烟水茫茫的海滩苇塘之夜以夕阳归鸟开始了。对此画,我们以平白的说明加以画事描述,即以见诗材,如见之于律诗的语句形式,即成诗作:“鸟带夕阳归息处,海滩湿地满红霞。大荒牵梦邀明月,烟水茫茫无际涯。”此外如《题九龙川》:“为君墨写九龙川,雾重烟深着笔难。揽取一枝真国色,留与东风梦里看。”《题小亭幽兰》:“深谷佳人移小园,娟娟静好以风传。愿求君子下凡驻,九畹香清吟蕙兰。”《题三清图》:“三清斋里写三清,梅菊白菜画意形。人生立世何为贵,留得清白活平生。”以上等等,都是诗画和谐,诗添画意,突岀题旨,是画中缺诗不可的点睛之笔。
林声同志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优游于诗文书画的艺术天地之中,得到了诗意安居的自得之乐,也颐养了宝贵的天年,不为事累,不为利牵,所为皆是岀于从心所欲之为,可谓无为而不为。实如庄子在其《应帝王》篇中所言:“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这种秉持清明无垢的本心,而不被外物得失所扰动的自性具足,是真正进入审美人生境界的标志。“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林声的艺术自得其乐之为,更可期待。
序末文思未尽,特以一首七律相续:“又闻林籁结秋声,枫叶如丹照眼明。秦岭行吟歌宰辅,浙徽寻艺赏宗英。可堪回首青春忆,足慰平生书画情。雁过晴空天漫远,晚霞多彩耀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