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艳,杜 华
(1.济南大学 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2.山东师范大学 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我国正处于经济急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伴随互联网络的广泛覆盖,信息的传播互动、观点的交融碰撞逐渐突显出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复杂性,表现了人们对国家形势、社会热点、政治经济等各领域层次的思维认知与意识倾向,也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有序运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高校青年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重要参与者,其突发事件层出不穷,高校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罗伯特·希斯指出,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成本最小、最经济也最成功的危机管理方法[1]。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构建是保障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重要壁垒,是防范不良信息侵入高校的基础屏障,是对网络舆情实现有效管控的组织和技术体系[2]。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及时对舆情发展做出分析判断,提升研判效用,完善机制模块功能,对稳固校园建设、保障青年学生群体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青年群体汇聚,创新思维不断涌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丰富拓展与网络平台的交互延伸,网络舆情更直接地展现出校园的文化动态与青年的意识倾向,其中的突发事件更是从更深层次暴露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严重制约校园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问题。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为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深入探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在网络舆情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学者综合新媒体技术与网络社交平台的使用情况,对预警指标不断细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借助数据挖掘和文本处理等新媒体技术开发舆情预警能力,利用模糊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舆情指标进行权重量化并筛选排序,提出了系统有效的舆情预警与处置机制,构建了多种指标侧重的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尤其是根据舆情的要素、受众、传播三个指标构造的包括抽象维、编码维、扩散维组成的微博舆情预警指标体系[3],为高校网络舆情指标体系进一步的构建提供了参考模型。
但是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是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策略方面,相关研究介入较晚,多集中于理论层面的研究,行之有效的预警机制还不够成熟。高校危机管理是社会危机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有效延伸[4],高校网络舆情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渗透,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为虚假言论、消极情绪等提供了滋生扩散的温床,严重制约校园稳定与学生发展。如何发挥高校网络舆情的正向引导作用、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提升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效用,都值得深入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是在舆情民意一致性、共同性、指向性的基础上,凭借现有组织机构或者渠道,建立适当的监测机制,做好舆情搜集、分析,推测出高校网络舆情的理性成分和发展趋势,对管理政策进行有效性调适,或者根据舆情演化规律对即将发生的社会变动进行预测,以指导人们对校园事务做出科学判断与应对[5]。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不断优化,但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严重影响到预警机制的效用发挥。
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更新与网络平台的交互应用,加速了网络舆情的发酵与散播,其中信息传递的开放性与匿名性使得网络舆情涉及到国家政策、经济改革、公民生活的各个层面,网络平台的虚拟性与即时性提高了网络舆情的发声力度、点击频度与评论广度,新媒体技术的高科技性更是方便了不同地域、不同时段的网络舆情的沟通与融汇,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虚假信息与负面情绪的渗透提供了便利,对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功能设计与模块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青年群体在网络舆情环境中扮演了更丰富的角色,不仅是舆情内容的消费者,而且是舆情信息的制造者,这一群体的思维活跃、追求自由、突破束缚等特质决定了高校网络环境的极速聚焦与突发不可控,这在一方面要求网络舆情预警机制进一步准确预测,同时对突发事件加强监控,形成网络舆情监测、评估和预警的量化系统,推进高校管理者对网络舆情的管控和治理水平。
网络舆情数据的采集提取是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基础,数据的分析甄别质量则是高校网络预警机制是否发挥作用的关键。目前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在这方面不断优化,但依然面临诸多问题,比如数据源存在重复性且分布各异,网络平台的影响力和可信度欠缺权威认证,噪声数据的分析筛选因情感偏好与判断标准不同而存在差异,这都对进一步量化舆情数据与优化预警机制提出了挑战,也反映出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在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方面的欠缺与不足,亟需建立标准统一的数据集合与评价标准,加强分析算法的性能和效果。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中的指标设置决定了关键字的筛选,进而能够影响数据分析的精确率。因此,如何设置预警指标、细化指标分类、统一标准,进而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预警机制应该涉及各个模块的层次建设,涵盖从舆情监测到安全评估预警的完整科学流程。但是,目前提出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并未涵盖全生命周期,社交网络的逐渐成熟与复杂、数据信息的转发与推荐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网络舆情数据分析的应用拓展,这都制约着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发挥作用。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构建给瞬息万变的高校网络舆情环境提供了量化指标,为舆情的有效监管提供了途径。通过搜索引擎与信息过滤等新媒体技术,对关键词进行采集分析与监管过滤,能够为高校管理层全面掌握舆情动态、进行决策处理提供依据。本文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面临的挑战与存在问题,尝试构建监测、采集、分析、警报、防控、反馈六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完善预警机制的功能模块,增强数据分析与舆情定位的精确性,进而提升舆情预警的性能效率。
监测体系可以第一时间发现网络舆情的动态,而高校突发危机事件往往都隐藏在网络舆情的始末。为应对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存在的问题,需要将监测体系进一步优化,构建双层网络舆情监测体系。首先,借助层次分析法、数据挖掘法等新媒体技术,建立实时、自动的监测体系,监控高校范围内的社交网络,通过敏感词语比对,进行信息的初步获取与分析。其次,基于整体舆论场、意见领袖态度、媒体关注度等角度全方位地预测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即时监测高校网络环境中的舆情信息,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与基层舆情信息员的作用,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深入了解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监测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以实现提前预防的目的。
数据采集是舆情处理的基础,也是舆情预警的前提。针对数据采集提取出现的问题,网络舆情采集体系应基于关键词相似性等多媒体技术,进一步精确数据的划分,区分信息词性、感情色彩等要素,将虚假信息与支流信息过滤,对有效信息与主流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加强信息的比对准确性,以便及时掌握舆情动态,为降低舆情风险、实现预警效用提供数据支撑。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中应当设置人工标注、本体构建等模式,借助大数据技术完成舆情数据的细粒度和深度挖掘,针对学生的关注焦点、社交话题、情感倾向等分类分层,为高校舆情事件深度分析传播性质、发掘潜在引爆点、寻找舆情处置突破口提供量化依据,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数据化框架模型,为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奠定基础。
网络舆情分析体系是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核心,是快速平稳处理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有效保障,它通过对采集提取信息的再创造与再提炼,为高校管理层全面掌握舆情动态、做出正确的舆情引导,提供重要依据。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设置数据的二次识别和评估体系,判断舆情的倾向性与发展方向,借助量级分析、频度分析、情感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关联分析等新媒体技术预测舆情事件的发展趋势,根据数据库量化结果,对舆论热度、媒体关注度等做出判断。同时为避免主观因素干扰分析结果,嵌入专家分析模块,利用德尔菲法弱化专家的主观判断意见,并在指标设置与权重计算中加入主观误差修订值,从而规避主观因素的干扰,提升网络舆情分析效用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网络舆情警报体系是指在舆情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根据量化数值的比例大小,确定舆情警报的等级,根据不同的警报等级提出应对方案。在综合考虑国际惯例、我国相关机构管理规定与网络舆情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将网络舆情警报体系分为一般预警(正常态)、轻度预警(非正常态)、中度预警(警示级)、重度预警(危险级)和特重度预警(极度危险级)五个等级[4]。在高校网络舆情警报体系中,针对不同级别的舆情预警,应当采取分层分级、由下到上的管理机制。一般预警是安全信息,高校基层舆情信息员应做到适时跟踪,防患于未然;轻度预警和中度预警是警示信息,高校各级院系需要加强监控,充分调动学生党团干部与网络意见领袖的力量,阶段性介入引导;重度预警和特重度预警是危险信息,高校管理层应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干预,启动危机处置预案。
网络舆情防控体系是指根据舆情警报级别,制定详实细化的防控预案,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以阻止恶意舆情与消极情绪的演化蔓延。在相应的警报等级内,将舆情事件的性质敏感度、主体影响力与数据库进行匹配,评估其风险值,利用可视化等多媒体技术呈现舆情事件的属性值,预测其防控周期,搭建动态性、可视性、实时性的舆情防控平台,制定针对性的高校网络舆情防控措施和方案。充分发挥高校主流媒体与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嵌入教育引导、心理疏通和意见沟通等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挖掘党团思想引领潜能,适时进行危机干预,从高校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广度、深度、频度等多角度提高防控效率,增强高校网络舆情防控体系的多元性与渗透性。
在网络舆情反馈体系方面,高校首先应建立危机反馈确认与舆情跟踪模式,根据舆情危机事件的本质特点与解决路径,及时更新数据库的基础数据,完善分析指标设置,提升防控预案的有效性与实施性,有效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突发性与不可控性,对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修正提供参考依据,完善模块构建,加强高校管理层在网络舆情方面的权威引导作用,提升高校主流媒体缓解情绪、平息事态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基于青年学生的生长特点与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高校应针对不同社交平台的动态监测与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统计分析高校中高危舆情事件的影响度,加强大数据之间的信息整合与社交关联,提升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性能效率。
高校网络舆情直接反映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群体思想,高校管理者应一切以学生为本,努力解决学生思想与网络教育的实际问题,建立科学规范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重点加强事前监测,及时跟踪舆情动态,确保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平稳处置,建立反馈总结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信息采集与分析甄别,挖掘校园社交平台的关联特点,切实有效地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全过程、多元化的管理和引导,增强舆情危机应对能力。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了解学生的情绪动态,对青年学生的意见诉求进行有效收集,有利于准确把握青年学生的思维意识与情感倾向,全面构建和谐校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深度预测高校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