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屯,赵川林
(西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6105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并在其中处于基础理论的地位,为其他三门公共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原”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内容抽象,理解难度大。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因严重忽略甚至抑制学生个性,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实践表明,以问题为中心的问题链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值得应用和探讨。
问题链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以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以实践论、认识论、价值论相统一为归宿,以教师学生为双主体,较好地体现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理性思维。
问题链教学模式以教材为基础,聚焦既是学生关注和困惑的现实问题、又是教材中的核心理论观点,设计相应的问题,并按照一定的顺序串接组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2]。这种教学模式重点强调把问题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和生活实践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实现知识建构。在此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问题链教学模式不仅注重从社会现实问题这一实际出发,而且注重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和需求这一实际出发,较好地体现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理性思维。
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在“马原”课程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方法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几乎完全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地位,而且整个教学过程缺乏互动,课堂氛围沉闷,严重伤害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教学实效低下。
问题链教学模式是一种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问题链进行对话、讨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参与者,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每个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学习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会出现观点与观点之间的矛盾和碰撞,但随着教师引导、探究,大家对问题会逐渐形成趋向一致的认识,最后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对话和讨论实现从争论到统一的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维。
问题链教学模式以一系列现实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解决途径的过程中实现课程理论知识的构建,然后再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理解、解释并解决其他现实问题,将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链教学模式中,问题链的设计应遵循一问接着一问、一环套着一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原则,问题链背后所体现的理论知识也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学生通过在课前搜集大量资料对这些问题形成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经过理性思考达到对这些问题的理性认识。然而,教师仅仅通过问题链的设计传授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从这个层面来说,问题链教学模式实现了实践论、认识论、价值论的统一,较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维。
课堂教学是师生教学相长双向反馈的过程。在问题链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教学方式占据着重要地位。这种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平等、自由、亲和的感情氛围,促进师生、生生互动的积极性,充分凸显出教师、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3]。教师学生双主体教学方式与教师单主体教学方式相比,更加注重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强调学生不再是灌输式教学下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较好地体现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思维。
问题链教学模式起源于前苏联教科院院士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理论[4],这种教学模式一出现便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当前问题链教学模式已被广泛运用于医学、数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同时,问题链教学模式也引起了“马原”课任课教师的注意和兴趣,逐渐运用于“马原”课程教学,收到了较大成效,但也有不足之处。
问题链教学模式在“马原”课中运用的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环节。课前通过问题征集让问题“突出来”。在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前,教师在任教班级进行问题征集,然后从中选出与教材知识相关同时又是大多数同学感兴趣或困惑的问题,再创设情境,巧妙设疑,将这些问题以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形式呈现出来,并上传至线上平台,提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上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答案“浮出来”。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展示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辩论、进行分组讨论、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分析、探索问题的答案。课后通过现代传媒手段让答案“火起来”。在课堂结束之前,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概括梳理、归纳总结、反思升华并得出结论,最后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知识体系。课后教师及时把问题的答案上传至线上平台,供学生查看和探究。
目前,问题链教学模式运用于“马原”课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首先,提高了教学实效性。问题链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搜集并阅读大量相关资料,课中积极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课后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和消化吸收。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其次,提升了学生对“马原”课的理解和认可度。“灌输式”教学模式下,部分学生认为“马原”知识属于假、大、空的抽象理论,对实际生活几乎毫无用处,对“马原”课认可度较低。问题链教学模式下,课前教师通过收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问题,了解学生关注热点,再通过创设情境、巧妙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待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后引导学生试着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个学习过程实现了知识与生活实际对接,使学生有更强的获得感,深刻感受到所学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马原”这门课程的认可度。最后,锻炼和提高了师生的创新能力。问题链教学模式下,问题链设计是重中之重,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创新思维才能设计出新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链,可以说教师设计问题链的过程就是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学生课堂学习围绕问题链展开,以探究式学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虽然问题链教学模式在“马原”课的运用中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因教师个人而异、因学生群体而异、因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而异,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教师主体能力欠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待增强、线上网络平台利用不充分、问题链设计不合理等四个方面。
1.教学主体能力欠缺。教师调动学生情绪、调控课堂秩序的能力有待提高,专业知识储备有待增加。问题链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对教师调动学生情绪、调控课堂秩序的能力和专业知识储备都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一方面,在课堂互动环节,当学生课堂情绪低沉、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时,教师要通过调动学生情绪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参与度。学生合作交流、共同研讨时极易导致争论激烈或个别学生趁机交头接耳说话、捣乱,扰乱课堂秩序,这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有较强的掌控全局的能力,才能灵活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另一方面,问题链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面对个性化突出的学生,他们千奇百怪的问题会让知识储备薄弱、应变能力不强的教师陷入尴尬的境地,甚至可能使课堂陷入僵局,影响课堂进程。所以,教师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增加知识储备。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待增强。教师将设计好的问题链及其他相关学习资料上传至线上平台后,学生需要提前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网络资源、书籍报刊等搜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并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对这些问题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样在课堂互动环节中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有较高要求。
3.线上网络平台利用不充分。教师将设计好的问题链及教学资源分享至线上平台后,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下载情况及在平台上的互动留言等信息,导致教师不能掌握学生的课前参与度,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疑难困惑和关注点,从而不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课后,教师把问题的答案及相关理论知识点分享至平台后,学生很少再去查看,更别说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消化和推敲,而教师也很少在平台上再追踪学生课后的复习情况。另外,由于前面存在的这些问题,使线上网络平台与线下教学衔接不紧密,难以有效结合,严重影响教学效率。
4.问题链设计不合理。首先,问题链设计难易程度不当。在问题链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难以把握好问题链设计的难易程度。问题链设计过于简单,学生不用多加思索就能回答出来,不能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问题链设计过难,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使学生缺乏探究问题的动力。问题链设计难易程度必须视具体教学对象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而定。其次,问题链设计逻辑不严密。大部分教师设计的问题链都只是系列问题的简单罗列和堆砌,只注重每个问题的设计是否能突出问题背后所隐含的知识点,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忽略了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与递进[2]。
一种教学模式在一门课程中的运用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要在“马原”课教学中充分发挥问题链教学模式的优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克服上述几方面的问题,注意提高教学主体综合素质、搭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平台、科学设计问题链。
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讲解—接受型”教学模式,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课堂由教师主宰,教学按部就班的进行,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下,所以对教师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掌控课堂秩序能力的要求较低。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和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一方面,学生很少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有所质疑;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下,缺乏课堂互动,学生难有机会质疑。这样,教师只需要在课前做好备课工作,然后在课堂上照着讲授,缺乏进一步丰富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动力。但问题链教学模式下,一方面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所以教师需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课堂氛围轻松活跃、教学方式多元化、学生主体意识有所提高,这些都会对课堂秩序带来挑战。这两方面都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具备良好的课堂调控、管理能力,能引导学生积极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同时也能掌控好课堂秩序。
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充当的是被动接收器的角色,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问题意识、辩证思维等方面能力的要求很低。而问题链教学模式下,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做好预习工作并大量搜集资料,在课堂中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种教学模式集自我探索、合作交流、共同研讨于一体,因此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等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与时俱进。互联网时代下,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方式革新,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不受时空限制、互助式、协同式、多元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再结合线下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这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推动“马原”课传统教学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可以解决传统模式难以建立教师和学生及时沟通的桥梁问题。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方向,它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资源,而且还能增强“马原”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平台的搭建,分为以下四个环节:教师上传教学资源、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师生线下互动教学、教师分享课堂总结。在讲授相关知识之前,教师将设计好的问题链及其他相关资料(如课程大纲、通知、练习与测验等)上传至平台,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查看资料和独立思考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形成自己的初步见解,这样能避免课程教学资源分散,学生难以进行集中有效预习的弊端,在这个时间段内教师要在平台上多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状态,留意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资源的需求,以便在课前做好相关准备,合理安排线下学习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在线下课堂上教师学生共同探究、共同释疑,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最后把整堂课的知识体系、问题答案等内容分享至线上平台,供学生课后复习。
问题链教学模式下,问题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所以科学设计问题链是问题链教学模式的基础和重中之重,应注重以下几方面事项:
1.处理好问题链和大纲的关系。在问题链设计过程中,不是所有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问题都可以纳入问题链之中,教师需要在把握大纲、深耕教材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困惑的现实问题,从而设计出相应的问题链;反之,脱离大纲和教材知识设计出的问题链是没有意义的。
2.注重问题链设计的针对性。“马原”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之一,采取不同专业大班授课的方式,因此同一班级里学生的知识背景、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着显著的差异。例如,文科背景的学生通过高中政治这门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理科背景的学生理解抽象的原理、概念则比较困难;而艺术类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对授课班级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有大致的了解,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及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链。
3.注重问题链设计的逻辑严密性。问题链的设计不是多个问题的简单罗列和堆砌,需要一条逻辑主线把单个问题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一条逻辑严密的问题链。逻辑严密的问题链具有启发性、导向性功能,能引导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