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编辑工作新趋势

2018-04-03 08:12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传统

○ 郭 辉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教材教辅编辑部,湖南 长沙 410005)

当今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编辑工作既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对民众的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互联网+”技术也为出版行业和编辑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1,2]如何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平台,使其与编辑工作进行深度融合,为编辑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开拓新的局面,是值得编辑工作者们深思的课题。

一、“互联网+”时代的数字编辑与传统编辑的异同性

“传统编辑”是相对于数字编辑而言的,网站、新媒体等无纸化传媒出现之前的编辑形态都可称为传统编辑,是编辑工作发展的初始阶段。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在很多领域,数字编辑慢慢取代了传统编辑。数字编辑与传统编辑的社会角色,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无论是数字编辑,还是传统编辑,都是传播活动的总“把关人”。编辑是媒介信息传播的首道环节,因而无论是以纸质传播为主的传统编辑,还是以电子媒介传播为主的数字编辑,都处于信息生产的中心位置,这种地位赋予他们多重角色。无论是传统编辑还是数字编辑,其核心任务都是对信息源进行精加工、细整合后生成信息成品,然后向信息使用者推荐,展现编辑部门的集体劳动成果。从这个层面看,编辑工作就是对各项采编业务的整合。无论是传统纸质编辑工作的编务流程还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编辑,其生产的信息产品质量直接决定着读者群,编辑工作也就是传媒(纸质、电子产品)生产和运营体系的中枢。[3]

其次,无论是数字编辑还是传统编辑,都是传媒组织编辑方针的制定者。无论是传统纸质信息传播还是基于互联网的网络信息传播,其创办或改版,都需要首先制定具体的编辑方针,而这都是由编辑或编辑委员会完成的。编辑方针是编辑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指南,它规定了信息传播活动的定位、风格特色以及推广和宣传策略等,是一定时期传媒发展的蓝本。

再次,无论是“互联网+”时代的数字编辑还是基于纸质媒介的传统编辑,都是对信息的加工和再创新。编辑工作实质上是对各种信息素材进行再加工。这些素材包括现成的稿件、图片、音频或视频,但它们并不一定符合媒体最终的发布规范和要求,编辑需要对其进行筛选、加工和整合。所以,无论是媒体自身采集的一手资料,还是委托作者编撰的稿件,编辑都需要在原有材料创新基础之上进行再发掘和再表现,编辑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信息材料进行重新选择和组合,甚至可以对原有的信息展现形式进行变更和创新。

尽管数字编辑和传统编辑有其相似之处,但两者也存在定位和角色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第一,传统编辑一般来说是某个具体媒介的传播者,而基于互联网的数字编辑可以是多种媒体的传播者。通常而言,传统编辑只针对一两种具体类型的传播内容(包括文字信息、图片信息、音频或视频信息)进行组织、加工、整合、发布,具有较突出的媒介属性与特点。相反,基于互联网的数字编辑的工作对象复杂很多,涉及的信息符号包罗万象、形态各异。例如用于新媒体宣传的专题制作,传统编辑就难以胜任,因为该类信息的组织需要将图书的文字、图片,广播的音频、电视的音频和视频进行融合与创新,同时还要按照网络传播的要求(格式、法律许可性等)进行整合。

第二,传统编辑与数字编辑在信息采集、发布流程上不完全一致。传统编辑工作一般发生在写作环节之后,两个环节相脱离,而数字编辑是信息采集、编辑和发布于一体,是多个环节交合在一起的。

第三,传统编辑与数字编辑的人才构成、职业发展和提升路径有区别。传统媒体中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相应采编与写作水平的记者经历一定时期的采写经历后转型从事编辑工作,从记者到编辑是一条重要的职业路径。[4]但是对于新媒体而言,从业的资格要求较低,数字编辑的岗位要求也不像传统编辑那样严格,只要能掌握相关信息技术并把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即可。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较为容易转型到新媒体,从事数字编辑工作。

第四,因为网络传播的广度和速度比传统媒介传播要大、要快,所以数字编辑比传统编辑面临的责任风险高很多。传统编辑的工作职责单一,利于风险的分担和化解。相比之下,数字编辑较传统编辑在信息产品的制作流程中扮演更为复杂的角色,这种工作职责的复合也提升了工作中失误的风险;同时因为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迅速,而产品、信息发布的审核流程又较为简洁,信息发布后面临的各种风险较高;再就是网络的互动性强、开放性高、匿名发布情况较多,数字编辑的政策风险也会增加。[5]

二、“互联网+”时代对编辑的新要求

基于数字编辑与传统编辑在角色、定位上的差异,对“互联网+”时代的数字编辑来说,除了传统出版要求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出版业务水平、策划和创新能力之外,“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产业革命还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编辑必须具备全新的互联网思维。相对于过去内容垄断的传统出版而言,编辑应具备的全新的互联网思维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开放与协同性,即借助互联网开放的特性,发挥群体智慧,实现出版的协同作业;二是分解与重构性,即善于利用互联网,根据目标受众的碎片化阅读和多元化需求,将内容进行细分和整合;三是交互与精准性,即充分利用互联网增加读者黏性,制定个性化的阅读服务;四是数据与技术性,即将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服务,运用于选题策划、组稿加工、营销推广等出版的方方面面;五是关联与多向性,即由传统编辑思维对内容的单一关注转向以内容为核心关联的全流程数字化改造。

(二)编辑必须深入了解各类数字出版技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媒体或出版机构将拥有庞大的信息资源,编辑需要不断地为出版媒介提供符合技术标准的数字化内容,使之成为能检索的数据库资源。这就要求“互联网+”时代的编辑需要像纸质出版中编辑熟悉传统印制过程中的纸张特性、印刷工艺等一样,深入了解各类数字出版技术,如文本、音频、视频等各种不同格式间的细微差别、不同数字技术在版权保护和内容呈现效果上的区别和差异、不同媒介平台技术解决方案等。[6]

三、“互联网+”时代编辑应该具备的能力

面对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编辑应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互联网的这种发展,要认识到编辑那种只管看稿不管其他事情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编辑要成为全能型的选手,即从选题的思路萌芽开始,到编校、印制、销售等各个出版环节,都全程亲力亲为、负责到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编辑的要求更高了,编辑所具备的能力也更强了。

编辑必须具有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编辑如果不会熟练使用计算机,将很难顺利开展工作。

编辑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因为编辑会经常与不同身份的作者打交道,如果编辑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就不可能从作者那里获得好的选题。

编辑要具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人的思想必须通过语言和文字才能表达出来,如果编辑有好的选题,而不能用语言和文字很好地表达出来,这种编辑显然是不称职的。

编辑要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从一个选题思路的萌芽,到选题最后形成图书,其间需要编辑组织和调动各种资源为其所用。如果编辑没有良好的组织能力,不仅难以将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导致资源的浪费。

编辑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我们生活在大数据信息时代,编辑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分析和判断力,才能从海量的数据信息中获取对意向选题有用的信息,选取的信息才会新颖、有吸引力,同时也不违反政策或法律规定。

编辑要具有独特的创新思维能力。面对我国每年推出的数以万计的媒介新品种,编辑要想自己策划的选题做到“新颖、独特、与众不同”,如果没有独特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难以达到这个目的的。因此,现在的编辑在互联网时代,要想在竞争中有所提高、有所发展,必须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争取早日将自己由看稿编辑转型为全能编辑。

四、“互联网+”时代编辑工作的新趋势

可以预料到,“互联网+”模式将对每一个出版从业者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并且在未来出版行业占据着主导地位。如何顺应出版行业“互联网+”潮流乃至立于潮头之上,是每个编辑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谨慎对待,并做出回应的重大课题。“互联网+”时代的编辑工作将展现其自身的新趋势:

首先,坚持“内容第一”的工作宗旨。无论是传统印刷出版时代,还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甚至在遥远的将来,编辑工作中坚持“内容为王”这个宗旨,是永远不会发生改变的。法兰克福书展主席尤根·博斯曾经说过,编辑工作的内容是最初始的原料,这些原料最先提供给传统出版业,然后提供给网络信息网站,最后被输送给影视、游戏等其他文化创意产业。没有内容或者内容缺乏新意,就是没有原料,那所谓的新技术也将无用武之地。

其次,“版权的归属”是关键。盗版对于出版行业而言是一个老问题,但在信息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图书版权,特别是图书数字版权的问题没有因为科技的进步而消失,反而更为突出。所以编辑工作者必须把版权问题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一是在产品正式出版前一定要先签订合同,通过合同的法律效力明确作品各种版权的归属;二是在编辑工作中要避免因为意识淡薄、把关不严或业务不精,不自觉地侵犯他人版权,尤其是产品的数字资源版权。“互联网+”时代,版权的归属决定着谁可以赢得主动,获取更大的利益。

第三,“编读互动”不可少。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编辑工作者必须高度关注和重视读者体验。这种关注要求编辑工作者一方面在信息传播和营销过程中增强与读者的互动,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读者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互动意识。在这个方面,互联网行业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他们通过赠送礼包、优惠,甚至分点提成等方式,推动用户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微博中分享、推广APP或微信公众号,从而使每个用户都有可能成为其产品的体验者或者长期使用者,甚至成为其产品的免费宣传推销员。[7]

第四,“服务意识”不可缺。对于电商来说,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完成并不意味着销售服务的结束。他们花费更多的心思,通过技术手段、电话回访等方式对消费者整个销售过程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读者所购图书、购书频率、有无评论、是否收藏、付款方式等整个购买轨迹数据的分析,相关软件能相对准确地给读者画像,分析出读者的性别、年龄、爱好,以及阅读偏好等。在得出这些精准的数据分析的同时,为读者进行精准的匹配,给每位读者推荐其感兴趣的相关类图书。[8]对于编辑工作者来说,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提升和创新自己的服务意识;而对于出版机构而言,需要完成从“生产信息”向“生产+服务”的产业形态转型升级。

第五,技术应用是根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对出版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只有通过高超的技术手段才能对用户的大数据进行精准的分析。通过建立数据库,编辑工作者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将原本单一的纸质图书以多种形态呈现出来。如建筑类图书,为了让读者获得身处整个空间的体验,可以利用三维空间成像技术;对于儿童类图书,为了让孩子的体验更真实,可以通过技术添加声音或实现3D立体视觉,甚至可以让孩子体验到真实的触摸感;对于学术著作,为了方便读者查询,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添加数据库信息;等等。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编辑工作者不仅要有敏锐的媒介敏感性,还需要具备强劲的媒体融合能力。[9]因为网络时代编辑的工作对象绝不仅仅只是文字,而是全新的业态、生态,而这种新业态、新生态将影响更多的读者,将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数字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答数字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