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冷思考:基于生成性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生态探究

2018-04-03 07:43季爱民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高 歌,季爱民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0)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最大的教育革新”。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首次提出,2012年就已席卷全球,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一年也被《纽约时报》定义为“慕课元年”。慕课主要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因适应信息社会的共享理念,又凭借丰富多样且短小精悍的课程内容而被现代教育迅速吸纳。慕课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但其本身也存在因技术带来的种种问题。这场“慕课热潮”呼唤必要的冷思考,即如何找到慕课与传统思政课堂的契合点,通过理论的粘合使二者相互弥补,从而使教育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大学生的发展需要,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回归到以学生为本位的状态。这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慕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的必要前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我国育人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它是一种双向建构的教育过程。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地传递给大学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也是大学生接收、内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根据自身成长需要,积极主动地吸纳知识并生成自己意义的过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建构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既符合知识传输的规律又能帮助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

然而,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受本质主义哲学的影响,工具理性观念占据上风,思想政治教育很大程度上以知识性的获得为目标,忽视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被局限在固定的时空,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蓝本,对大学生进行形式单一的理论灌输。这种授知模式滞后于网络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方式的转变,忽视了教师自身的能动性,导致其常常按照既有的经验机械地完成课程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使得教育活动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与教育贴近人性的发展趋势相背离。

在此背景下,慕课被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迎合时代而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的重要手段。慕课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的新样态,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弥补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缺陷,为其发展注入一股活力。首先,在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上,慕课的运用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时空,把其影响延长到课堂之外,大学生只要有兴趣、有需要,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进行在线学习;其次,在教学的内容上,不再唯教材是从,世界各地的优质资源都可以给予大学生精神的滋养,使得大学生结合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教育内容成为可能;最后,在教师方面,它客观上对教师媒介素养以及实际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予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有利于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但是,由于科技本身的缺陷导致慕课教学具有天然的局限性,仅凭其本身无法完全化解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例如,大学生自主学习预设的慕课视频,面对着电脑等“冷机器”,缺乏师生真情互动的情感体验。这种伦理关照的缺位,可能造成其精神层面的匮乏,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慕课的出现,虽被一些人当作触动教育改革的良药在实践中引发相当的关注和潮流,但如果教育理念不进行变革,它终究难以对我国教育形成根本上的“质”的影响。[1]

二、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的生成基础

慕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实现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技术上的革新,使其成为教育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现代化教育过程。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面向人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建构必须把大学生的发展性需要纳入教育的全过程。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关注学生暴露出的个性化问题,并予以及时指导。基于此,慕课要真正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就需要一种强调动态发展的生成性思维的统领。以慕课的丰富性扩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视野,同时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互动,消除慕课中“人的缺位”,教育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生成性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思维,它认为事物与其发展相关的各要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在系统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此外,生成性思维也是一种过程性思维,它关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指出一切人和一切事物都具有过程性和发展性,它们的本质都是在动态中生成的。

首先,基于生成性思维,生成性教学理论主张教学应形成整体性效应,既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教学介体的选择,也要强调教学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使得各个教育要素形成合力,以整体的形式给予大学生持续的教育滋养。不仅如此,大学生也有发展性的需要,这一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是整体的、全面的,它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获得,也是精神情感方面的满足。所以,教学过程要以人为本,把教师和学生纳入到一个互动沟通的教学系统之内。教师在授知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知识的内化情况,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情况,否则“在此处发话的是残缺不全的抽象的个人,他所经验到的只是给予他的东西(严格意义上的给予),他所掌握的只是事实而不是事因,他的行为是单向度的、受操纵的”[2]。

其次,生成性教学理论关注大学生个体的发展性,重点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它指出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特殊的个体,其成长背景、知识储备、学习习惯及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其在接收教学信息方面存在差异。所以,生成性思维下的教学生态不再强调完全预设教学方案,而是根据教育过程的实际情况实时动态调整师生教与学的行为。课堂教学是围绕大学生的需要展开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携手创造的过程。这也是慕课所具有的潜在优势,“MOOC 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网络课程的关键点在于其对话与协商式的思维引导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提供非线性的思维引导,帮助学习者将显性知识转变成隐性知识,更加注重知识的生成而不是灌输。”[3]

慕课时代,在生成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整合“互联网+”大数据来研究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进程,提升自身素养以促进教与学的系统整合,助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和时代脉搏同频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教学新生态。

三、慕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的现实途径

(一)关照成长中的个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人本化改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存在有其重要的特殊作用。它不仅仅要关照大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本专业学科素养的养成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更要关心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质上是一种用观点影响观点,以思想形塑思想的教育实践活动,所以其目标要指向人,体现以人为本。这就决定了慕课参与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与实践不能只重视学理性的内容,更要致力于满足大学生精神的成长、心灵的丰盈,这也是生成性教学理论的重要旨归。在生成性教学理论的视野中“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感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4]。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从教学目标的转变开始,把“人的全面发展”纳入到教育教学的全景之中,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展开。

改造教学目标,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回归到人本身,至少要做到两个方面。其一,线上发布的慕课视频要“量体裁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立足个体发展的需要,结合本校甚至本班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慕课内容,突出重点章节。同时,提高慕课的丰富性,实现讲授方式的多元化,以帮助大学生在课前完成线上学习及课后的温习巩固。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关于家庭美德的主题。教师可以在制作慕课时引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家书为切入点,讲述古往今来一直为中国人所崇尚的家庭美德、家风文化,并设置相关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大学生在课前,通过慕课的自主学习,对家庭美德有一个生动而准确的感知和领悟。其二,线下要进行适时适当的教学对话与协商。生成性教学理论倡导互动式的对话教学,师生就教学相关课题进行平等的协商,教师通过引领对话的深入进行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困惑。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生成性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馈,及时在线下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与沟通,解决单纯慕课听讲无法完成的教学任务,紧贴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的特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深度”的同时兼具“温度”,充满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学生在线慕课学习数据的收集以及课堂互动情况的反馈,进行分析研究,并且依据研究结果在日后的教学中改进和完善教学目标及行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育教学新模式,不仅是对教学规律的遵循,更是对以教师为权威的教学理念的更新。这样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成长真正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大数据的引入与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教学设计的媒介客体选择

今天,互联网+技术的到来使大数据在社会发展中的引入与利用成为可能,并进一步引发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拓展了人们预测事物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慕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为大数据服务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契机。教师可以利用大学生观看慕课时留下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这些数据正是对生成性教学理论核心观点的回应。因为生成性教学理论反对预设结果,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大学生真实的学习境况进行教学,从而使教学过程达到教与学的动态平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辅助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技术手段,为慕课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与创新开辟了新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首先,教师根据大数据的分析,掌握大学生实时的学习情况。在慕课中设置检测与作业等模块,教师通过数据库抓取大学生自我测验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了解大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消化情况,这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重点关注大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生成性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认为教学是不断超越,不断完善的“未竟”的过程,它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其中,反复的、持续地探寻最佳教学方式。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慕课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从本质上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预设性,使教学更精准地服务于大学生的需要,为大学生多元发展提供多种可能。

其次,教师根据大学生对慕课点击浏览的次数和时长的整体数据,分析各个层次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偏好,以实现个性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同的大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和对新知的需要都不尽相同,所以对慕课的选择也有很大差别。通过大数据分析,借助曲线、图表等形式可视化不同学生的慕课学习信息,为教师在线下对学生群体或个人开展个性化的教育提供有效支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兼顾不同学习需要的大学生的发展。因为在生成性思维中,生成的过程也是差异化的过程,是追求个性发展的过程,利用慕课多样性的优势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更接近以人为本的创造性活动。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利用大学生较长时期慕课学习的大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整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使学科发展及课程教学更加科学合理。生成性教学理论认为教育教学是包括师生在内的复杂的组织系统。课程教学过程是开放、融合的过程,通过师与生互动所形成的教育合力,协调系统内部各要素,使该系统不断进行从低级到高级的有序转化,从而达到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良性发展。

(三)教育者素养决定课程导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教学设计的教师主体考量

中宣部、教育部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强调指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掌握教学方法的教师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生成性教学理论重视教师教学智慧的运用,它要求教师具有创造和超越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秉持开放、接纳的态度。同时,这一教学理论也关注教师生命意义的生成,强调通过提升教师的丰富性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生成性教学理论的指导提高教师的素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这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教学的新路径。

首先,慕课时代,教师必须拥有在宏观上建构生成性课堂的能力。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打破了传统形式下教师以权威者的身份,借助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统一灌输理论知识的教育模式。大学生学习的相当一部分时间被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慕课视频占据。一方面,大学生在进行慕课学习时,会产生一些仅凭个人思考或浏览慕课视频中预留答案无法完全理解的疑问,这需要教师利用课堂时间详细解答,做到慕课和课堂教学内容的完美衔接;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不再被教师完全掌控,大学生在进行慕课学习时接受新的知识,也常常出现难以预知的情况,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仅不能回避这些偶然事件,还要给予学生适时适当的反馈,抓住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生成性教学是一种需要规则但在适当的时候又敢于放弃规则的教学;是一种遵循规律但又不局限于规律的教学。”[5]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和变化,特别是在教师常规教学经验之外未能意料到的情况,把教学思维从墨守成规的状态下解放出来。慕课作为“舶来品”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本来就存在一个适应问题,再加上网络时代,信息混杂、各种思想潮流激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突发的教学状况不能只是简单的冷处理或者有意避之,而应给予积极的反应,及时解决大学生的思想性问题和知识性问题。在生成性教育理论的视野中,偶发事件往往更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到达理想的教育效果。

其次,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只关注大学生的知识获得和能力提高,教师的生命延展几乎完全被忽视,这有碍教师个人甚至是教师职业群体的良性发展。在慕课广泛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今天,这种弊端更为凸显。因为教学任务可以部分通过提前录制可重复使用的慕课视频完成,教师更容易倚重慕课,从而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少变化,仅仅是单调乏味的重复讲授,教师无法从中找到发展前进的动力,很难获得职业满足感,这势必影响教师对教育理念的探索和教学行为的反思,影响大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吸收,久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的壁垒。生成性思维下的教学过程以生成、成长为核心,而这种生成、成长不仅指向学生,更指向教师。[6]它提倡拥有不同知识和经验背景的师生通过对话的形式进行心灵和情感的交流,构筑自身对世界的理解。教师不是把教学仅仅当成一项任务,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找到自身生命价值的实现点和发展点,首先完成个人内心的丰盈、生命的丰满,才能引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纳。较之以往,慕课模式下,大学生长时间面对电脑等“冷机器”进行自主学习,更需要道德完善、人格健全、知识深厚的教师进行有温度的指导,促进其发展。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致力于通过改变大学生思想而规范其行为的课程的内在要求。所以,在慕课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个人成长和教学过程相结合,唤醒内心深层次的发展渴望,提升教育素养,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弥补教学的缺陷,实现慕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发展。

[1] 孟庆宁.“慕课”热潮重释:现实困境、行动逻辑与文化反思[J].江汉学术,2014,(7).

[2]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3] 刘和海,张舒予,刘丽兰.论“慕课”本质、内涵与价值[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4] (德)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

[5] 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6] 季爱民,高歌.慕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师素养探析——基于生成性思维的思考[J].中国德育,2016,(19).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