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文,李晗琦
(1.2.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90多年奋斗历史中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的理论”,是全心全意地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人民的理论”。进入新时代,只有用“人民的理论”武装了广大党员干部,养成理论的自觉和行为的自觉,“人民的理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真理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一门研究如何让人民群众获得解放、过上幸福好日子、如何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科学理论,并且是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维护人民的利益、同反动统治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人民群众真正实现自身解放和追求幸福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1]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之所以成为改造世界、改变历史的磅礴力量,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代表和维护劳动大众的利益,获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人类社会历史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大学毕业后,最初是在普鲁士王国的《莱茵报》编辑部做编辑,他在《莱茵报》上发表了《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一文,抨击了当时的国家政府是封建特权等级利益的保护者,并不是广大人民特别是贫苦人民的利益代表,严厉批评当权者矢口否认农民的生活状况与政府管理的关系。当他得知普鲁士政府颁布的《林木盗窃法》是彻底维护地主资产阶级统治者的利益,连贫苦农民在封建地主山上捡拾枯枝落叶也要按《林木盗窃法》来处罚时,愤然写下了猛烈抨击普鲁士王朝政府法律制度的文章。马克思指出:“人们在研究国家状况时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2]马克思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客观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清楚地认识到普鲁士王朝政府不是人民的政府,因而感到非常失望和愤怒,以致发表了退出《莱茵报》编辑部的声明,决定开始研究和批判德国的所谓理性国家制度和法哲学概念,实现了他向人民的理论家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家的转变,足可见马克思劳苦大众的情怀。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苦难深沉的历史实践中,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掌握和运用了“人民的理论”,组织和集聚了人民的力量,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伟大的新时代,形势和任务更加复杂和艰巨,需要应对许多重大挑战,需要抵御各种重大风险,需要克服种种重大阻力,需要解决众多重大矛盾,没有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积极参与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所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1]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性在当今中国社会实践中的最佳体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的理论”在新时代的政治动员令和实践宣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践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行稳致远、走向辉煌的根本保证。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人,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批判青年黑格尔学派代表人物鲍威尔时就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力量来自于“行动着的群众”[3]。“随着人们的历史创造活动的扩大和深入,作为自觉的历史活动家的人民群众在数量上也必定增多起来。”[4]在这里,列宁将人民群众称作“自觉的历史活动家”,充分肯定了人民在创造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没有千百万觉悟群众的革命行动,没有群众汹涌澎湃的英勇气概,没有马克思在谈到巴黎工人在公社时期的表现时所说的那种‘冲天’的决心和本领,是不可能消灭专制制度的。”[5]人民群众为了自己的翻身和解放,推翻了剥削制度和专制制度的统治,因而是社会制度变革的主力军。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践中,决定和影响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来自于历史实践中的现实的人;因为正是这样一种现实的人,他们“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6]153。这种现实的人的最重要的历史活动就是劳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还创造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形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合力,就是这种合力改造着山河与世界,改造着城市与乡村,改造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改造着人类文明进步的速度与方向。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力量就是体现在这些特定社会历史主体的创造性活动之中,这些现实中的人就成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联合动力的最终载体。人民利益关系的确证就是人民本质力量的确证,人民对利益需求和追求促使着人民去改造世界,促使着自己去解放自己,以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人民的力量就是人民主体在对象化实践进程中体现自己本质的肯定方式,也是满足主体利益需求的实践方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做过论述,人民在历史的对象性实践中,“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这种肯定方式就是对人的需求的肯定和对人民利益需求价值关系的确证。人民利益满足的肯定方式实质上就是人民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因为,“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才对我而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7]改造世界(即劳动)的对象或客体对于主体——人民群众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就取决于客观世界的性质和主体价值需要的肯定方式;作为历史活动形式的劳动正好是适应了主体的感觉和主体价值需要的肯定方式,是“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并体现主体本质力量的实践方式,因而创造了人本身和整个世界。人民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价值需要的满足有关,不能满足人民的利益需求就不可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8]286这就是为什么人的劳动即主体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6]146-147的原因。主体的对象性活动和主体价值需要的满足方式,是形成人民群众改造世界根本动力的源泉,这两个方面在历史的实践中缺一不可。所以,人民群众对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与对象性实践满足主体的价值需要,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定律。因而,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违背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行为必定遭到人民的抛弃。
理论越接近实践的本真,理论的力量就越巨大;理论越能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这个理论在实践中的力量也就越巨大。代表人民立场、维护人民利益、追求人民解放的理论就是真正的人民的理论;只有人民的理论才会具有改造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的真理力量。这是一条被历史实践证明过了的真理。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44年写的《神圣家族》一文中,批判青年黑格尔学派代表人物布鲁诺和鲍威尔“不成功的历史活动就是引起了群众的关注和唤起了群众的热情”的错误观点时所说的:“如果绝对的批判真的谴责什么东西是‘表面的’,那就是谴责过去的全部历史,因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9]青年黑格尔学派布鲁诺的观点之所以错误,就是错在对以往历史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的“绝对批判”,幻想推翻群众的历史,用他们的“绝对批判”的历史来取代群众的历史活动。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充分肯定了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越是向前发展,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也就越巨大。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真正代表,是历史活动的真正行动者和创造者。这里的人民群众就是深处社会生产第一线、又是深受剥削和压迫的广大劳动群众,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劳动人民。“现阶段的中国革命,即是由这些人们团结起来,组成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而尤以劳动人民为主题的革命。所谓劳动人民,是指一切体力劳动者(如工人、农民、手工业者等)以及和体力劳动者相近的、不剥削人而又受人剥削的脑力劳动者。”[10]这些劳动人民一方面在社会生产的第一线,创造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社会真实生产力的真实代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力量和依靠力量;另一方面,他们又在社会的最底层,深受社会上层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有着强烈的革命意愿、坚定的革命意向和彻底的革命意志。所以,他们是社会进步的真正代表力量。
为什么说拥有先进生产力的人民群众具有创造历史的真理力量呢?毛主席说过:“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11]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离不开生产力的真正代表人民群众,只有当伴随着先进的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起来的人民群众拥有了开阔的眼界以后,才能“对于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才能使认识历史变成科学的理论。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政治舞台,他们的知识和眼界、他们的阶级属性和历史使命让他们“能够对于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使命出发才能最终认识和掌握历史的规律。无产阶级是劳动人民群众中最贫穷、最无牵挂,所以是最革命、最先进、最彻底的先进阶级,是社会最先进的生产力的真正代表,是其他劳动大众的领导阶级,也只有在无产阶级的带领下,社会历史的革命才能最彻底。正如恩格斯所分析的:“只有现代大工业所造成的、摆脱了一切历来的枷锁、也摆脱将其束缚在土地上的枷锁并且被一起赶进大城市的无产阶级,才能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一切阶级统治的伟大社会变革。”[8]199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因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斯大林也指出:“社会发展史同时也是物质资料生产这本身的历史,即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力量、生产社会存在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劳动群众的历史。这就是说,历史科学要想成为真正的科学,就不能再把社会发展史归结为帝王将相的行动,归结为那些蹂躏他国的侵略者和征服者的行动,而首先应当研究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劳动群众的历史,各国人民的历史。”[12]所以,以无产阶级为代表者和领导者的人民群众是代表着社会先进生产力的阶级,不仅创造了社会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还创造和改变着人类的历史,具有创造历史和改变历史的真理力量。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最早是从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开始,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存在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以人民的解放为目的、以人民的利益为立场的人民的理论,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理论,是创造历史和改变历史的理论。
当然,特定社会历史主体即人民群众的这种巨大的创造性合力的发挥和激发,是需要合乎历史规律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关怀的,是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利益关系来支撑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6]178作为历史进程中的真正的统治者——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思想体系无不是他们对自身物质利益关系的体现和观念诉求的表达,人民群众的翻身和解放就是最大的利益诉求,不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解放和利益的诉求,这是由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历史活动的对象性肯定方式决定的。只有真正代表着和维护着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关怀,这种巨大的力量才会凝聚成社会进步的正向合力;相反,如果是损害和削弱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窃取和占据,社会历史运动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种合力就会演化为社会革命的巨大合力,就一定会演化成反动统治阶级自取灭亡的悲催合力,形成消灭剥削消灭压迫的革命力量。历史上历次人民群众的起义和革命都足以说明和验证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正是深刻地领会和掌握了这一“人民的理论”的真理内涵,时刻关心着人民群众的利益,时刻维护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获得了无穷的力量,战胜了历史上的反动势力,克服了自然界的各种困难,实现了主观上的自我革命,带领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站起来,并走上富起来、强起来的康庄大道。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90多年奋斗历史中最重要的经验总结,就是党的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是“人民的理论”的精髓,这是“人民的理论”的本色。共产党人只有时刻牢记这一精髓才能保持自己的政治本色,才能获得无穷的力量。广大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这是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在革命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党性体现着人民性,人民性维系着党性。唯有每个党员拥有高度自觉的党性修养,才有可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党的事业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就是靠一个个人格化的党员干部来奠定和夯实,党的光辉形象和政治魅力就是靠一个个共产党员的一举一动来积累和维护,党的战斗力和执政力就是靠一个个共产党员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来体现和担当,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就是一个个党员干部的政治本色和政治人格的叠加和汇聚;因为,只有每个党员的政治本色不变质、不褪色、不走调,党的政治本色才永远不会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必须有高度自觉的党性修养和党性情怀,必须有高度自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必须有深厚的人民情怀和服务人民的行为自觉。只有用“人民的理论”武装了广大党员干部,养成理论的自觉和行为的自觉,“人民的理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真理力量。
理论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就是真理,真理被人民群众掌握以后就能爆发出改造社会实践的“物质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的理论”,是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而展开的“人民的理论”,是一以贯之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时代主题的“人民的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理论逻辑、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经历为历史逻辑、以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不懈努力为实践逻辑而组成的“人民的理论”,是始终为了人民利益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拥护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是人民的领袖,他有着坚定的人民立场、有着朴素的人民情怀、有着深邃的人民思想、有着自觉的人民行动。早在延川梁家河村上山下乡时,习近平就深知人民群众的生活不容易,早早就下定决心要为老百姓做点事情来报答人民的养育之恩。后来,他在回忆当年在梁家河村的生活说:“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咱梁家河人对我好,我永远都记着。”正是在梁家河村的知青岁月和生活磨炼,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惦记着老百姓的疾苦,培养出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正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说的,习近平“离开中学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在梁家河,虽然艰难困苦,但这段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也让他从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可是哪一所高等学府、哪一座象牙塔里都学不到的真东西”[13]。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淳朴而深厚的人民情怀,无论是习近平同志在哪里工作,在哪怕更高的职位工作,他的人民情怀更加深厚、他的人民立场更加坚定、他的人民思想更加深邃。直到他担任党的最高领袖以后,他的这种人民的情怀进一步淬炼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路线方针的基本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巍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14]由于习近平同志有了这样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在他主持中央工作以后,更加重视党的群众路线,把密切联系群众和时刻关心群众利益作为党的生命线和工作的根本路线来对待,把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来落实。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13]把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我们党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把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力担当,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生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生动诠释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自身解放的根本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身体力行贯彻落实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顶风雪冒酷暑,翻山越岭访贫问苦,从黄土高坡到青藏高原,从太行山脉到乌蒙山区,从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农家小屋到农民的田间地头,从“贫瘠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贫困老人的炕头到“隔山走一天”四川大凉山村民的蔬菜大棚,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遍布全国14个深度集中的贫困地区,倾听人民心声,体察人民实情,分析为民出路,解除人民困扰,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模范践行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忠实履行了为民谋利的行为宗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观念上、思想上、理论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15]1从制度的制定到政策路线的出台,始终贯彻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根本上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生动体现了立党于民、执政为民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不仅如此,还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在工作中和行动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以解决人民疾苦为最大担当,以人民满意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大大提升;在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方面,人民当家作主越来越成为民主制度的核心,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特别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成绩卓著。党的十八大以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解决了人民群众发展的根本问题和民族振兴的基础性工程;实现了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为改善民生奠定了基础性根基工程;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问题和后顾之忧;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医疗卫生制度改革,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健康和生态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脱贫攻坚战方面取得决定性进展,全国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2.2%下降到4%以下,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这些成就足以向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本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本性和优越性。经过90多年革命和建设努力,我们的国家民生改善了,民心更顺了,每个人获得了发展自我、出彩人生的平等机会,广大人民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发展动力和创造力在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期盼中获得了充分的释放。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9中华民族在建设美好家园、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获得了巨大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中,获得了创造奇迹的惊世伟力和无穷魅力。因此,我们深信:作为新时代的“人民的理论”,作为具有坚定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1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