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巍岩
(沈阳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 沈阳 110136)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了中华民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学习十九大精神中,应从多个角度理解,深入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进而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以历史的维度认识党的十九大的历史意义。党的十九大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历史地位格外突出。一方面,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八大又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7年的中国已经到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这次会议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完成。另一方面,十九大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后,我们还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要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次会议决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否能实现。
(2)以历史的维度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党庄重宣布,我们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和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从历史维度上看,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3)以历史的维度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深刻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成果。唯物辨证法要求抓住重点带动全面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进程中,抓准了重点就有革命的成功和建设的成功,否则就会受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牢牢把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这一主要矛盾,制定了新民主义革命总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在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党的八大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是符合我国的实际的。但后来“以阶级斗争为纲”,把阶级斗争作为我国的主要矛盾,造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失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抓住了这一主要矛盾才有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准确把握的结果,也是总结历史经验的结果,必将影响我国发展全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起到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拓了理论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求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了艰辛理论探索,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后,有人质疑中国搞的是不是社会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低谷,有人质疑中国的社会主义还能搞多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500年中,历经六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挫折到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最新阶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近4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世界也进入到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党执政面临着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的深刻变化,我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我们党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在新时代坚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围绕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才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十九大报告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概括为“十四个坚持”,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十四个坚持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间要求,必须结合工作实际,毫不动摇地坚持,不折不扣地落实。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形成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建设历史性成就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国际环境下取得的。十九大报告中概括当前世界的大势和主题是: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世界各国的关系是: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这些对于世界现状的准确把握是我国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具体包括:坚持主权平等、公平正义;坚持共商共建、合作共赢;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同时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全球治理的终极目标就是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追求更加幸福的生活,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向世界提供的全球治理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的智慧。
(3)中国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中国力量。首先,中国担当大国责任,贡献中国力量。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派军舰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中国宣布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推动各方达成并落实《巴黎协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并率先发布落实该议程的国别方案,积极促进全球范围内平衡发展;其次,中国主导打造国际合作平台和全球公共产品。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型模式,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平台。我国发起创办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促进亚洲互联互通,完善亚洲金融合作机制;最后,中国组织发起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组织及合作机制。如,我们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推动建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及应急储备安排,扩大人文交流,探索“金砖+”合作模式,举行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将其打造成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都离不开人民群众,所以我们党坚持走群众路线。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些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人民至上”根本价值原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至上”价值追求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中,体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中国共产党无论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与压力,始终会将“人民利益”在价值排序表上置于首位,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证,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创造历史伟业。
总之,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只有从多个角度才能深刻认识、充分理解、全面掌握,才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
[1]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