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静
(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女性一直受到各种封建礼教的束缚,“三从四德”要求着女性的言行。封建社会制度下,女性不仅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也没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被视作是男性的附属物。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涌入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了找到救国救民的方法也不断掀起改革的浪潮。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带来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千百年来一直处于附属、压迫地位的女性的地位和思想也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生着变化,女性意识也在随之觉醒。《妇女杂志》产生于新文化运动期间,一直持续到抗战时期,是当时影响力较大的女性期刊,而且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妇女运动、婚姻家庭、职业发展等与女性的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这些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潮在女性问题上的表现,也从另一方面证明女性意识的觉醒。
《妇女杂志》1915年1月创刊于上海,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女性期刊之一,主要面向广大女性进行发行,该杂志主要由商务印书馆发行,是商务印书馆办的九大杂志之一。《妇女杂志》自创办以来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影响,其发行区域不仅有国内的大城市,还远销海外,比如新加坡等地。其他女性杂志无论是在发行时间、区域,还是在读者群、社会影响力方面都无法与《妇女杂志》所媲美。《妇女杂志》在发展的历程中交杂着不同的思想,也面临不同的社会背景,在社会上产生不一样的影响。1932年的时候,由于商务印书馆被日军轰炸,《妇女杂志》被迫停刊。《妇女杂志》前后历经17年,共发行出版17卷。
《妇女杂志》的创刊时间是1915年,时值新文化运动的开端,同年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新青年》杂志的前身《青年杂志》。《青年杂志》和《妇女杂志》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青年问题以及女性问题的关注。在此之前,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都创办了一系列的杂志。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就有自由新闻体制,提出要保证人民的出版及言论自由。在临时约法的颁布之后,新闻事业立即迎来一片繁荣,据相关数据统计,民国初年全国报业直接由100多家发展到500家。
之后,袁世凯窃取革命的果实,为了实现其称帝的野心维护其统治,严控社会言论,颁布了《戒严法》、《出版法》、《修正报纸条例》等律法,对民间出版及言行予以严格控制,导致民间报社的数量锐减。其中在1914年颁布的《报纸条例》中规定: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25岁以下者办报;报纸出版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须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同年,袁世凯政府又颁布了《出版法》,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一切文字、图画印刷物都作了类似的规定,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层层加码,导致出版的成本不断提高,这样的社会环境对《妇女杂志》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并没有将男女平等列入其中,袁世凯掌权之后又明确规定只有男子才能享有选举权,女性则被禁止参加政党和集会。除此之外,袁世凯政府还大肆宣扬要尊孔复古,表彰贞女节妇。
虽然袁世凯政府在各个方面妄图复辟旧制度,宣传封建思想,钳制妇女的解放,但是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不断传入,以及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宣传和影响,中国已经有大量的知识分子接受了新式资产阶级思想,妇女的解放一直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而且,这个时期社会上已经形成重视女子教育的思想,女子学校不断涌现,留学女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女子教育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女性。这些因素也在推动《妇女杂志》的发展。《妇女杂志》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的。
《妇女杂志》从1915年创立到1932年,经历了17年的时间,这期间中国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革命等运动,社会形势瞬息万变,政权更迭不断,这样的社会形势对《妇女杂志》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因此,在回顾《妇女杂志》发展的过程中会发现其在不同时期的女性意识有不同的观念。
在《妇女杂志》的发展史上,主编的思想会对杂志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历数《妇女杂志》的主编,从1915年创刊到1932年停刊,主要有王蕴章、朱胡彬夏、章锡琛、杜就田、叶圣陶、杨润馀等六位主编,在这六位主编的带领下,在加上当时社会的著名作家及社会活动家的参与,共同推动《妇女杂志》的发展。
《妇女杂志》诞生于1915年,此时正值袁世凯政府掌权的时候,在1914年袁政府就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条文对出版及言行予以严格规定,军警也查封了大量的报社。虽然《妇女杂志》在发刊词中提出“应时世之需要,佐女学之进行,开通风气交换知识……”但是,早期的《妇女杂志》并不是在追求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主要致力于宣扬贤妻良母思想。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妇女杂志》的第一卷到第六卷,主编分别是王蕴章和朱胡彬夏。
王蕴章和朱胡彬夏担任《妇女杂志》主编的时候,杂志栏目主要有:论说、图画、学艺、家政、名著、小说等,在所有的栏目中设立“家政”和“学艺”这两个栏目主要是向广大妇女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培养拥有科学知识的新型贤妻良母。朱胡彬夏曾留学美国和日本,1904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女子政治团体共爱会领导女性运动。她在担任《妇女杂志》主编的时候,将“社说”、“中外大事记”、“国文范作”等栏目作为重要栏目,同时,她还在“社说”栏目中亲自撰文,介绍外国女性的生活和精神状况,这些文章对于促进女性意识的觉醒有着一定的启蒙作用。杂志中所设立的“国学范作”一栏发表的是当时在校女学生的作品,这一栏目的设置给了女性表达自己的机会,也通过这种手段吸引了一批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女性粉丝。
虽然在这一时期,《妇女杂志》在栏目上有所变动且在不同程度上帮助女性表达自我,促进女性意识的觉醒,但是总体上此时的《妇女杂志》还是致力于塑造即拥有科学知识,又有一定独立能力的贤妻良母形象。
经过初创期的贤妻良母的思想,《妇女杂志》在第七卷到第十一卷时的思想有所转变,主要是革命与激情的思想,这一时期的主编为章锡琛。《妇女杂志》早期所提倡的贤妻良母思想过于保守,在五四时期遭到进步知识分子的抨击,在章锡琛接任杂志主编之后,就对杂志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在栏目上也进行了革新,这一时期的主要栏目有:图画、世界珍闻、趣味之科学、常识谈话、嘉实研究、风俗调查、主张与批评等栏目,相对于早期的栏目,这一时期增加了“自由论坛”、“评谭”、“主张与批评”等,早期的有关女性生活、家庭生活和育儿方面的栏目被削减。这一时期的《妇女杂志》在章锡琛的领导下充满了革命与激情的思想,章锡琛做《妇女杂志》主编的时候,策划了很多专号,主要针对当时比较热门的妇女问题,比如离婚问题号、产儿制限号等,从多角度讨论妇女问题,加大同读者的交流力度。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杂志还专门设立了“读者俱乐部”栏目,刊登当时读者的来信,并据此成立“妇女研究会”,研究会包括章锡琛、周作人、夏丐尊、周建人、沈雁冰、胡愈之等撰稿人,这就使得当时的《妇女杂志》刊登了大量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文章。
章锡琛还大力提倡女性作者往 《妇女杂志》投稿,挖掘了一大批女作者,比如蒋凤子、侠侬、刘维坤等,这些女作者的发掘及其文章的发表推动了广大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思考,也进一步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在章锡琛做《妇女杂志》主编的时候,杂志过于激进引得一些守旧知识分子的批判,为此,商务印书馆将主编换成杜就田,后来又换成叶圣陶和杨润馀。这一时期的的《妇女杂志》向趣味性的阅读方向转变,收起了以往的锐气,以平易示人。杜就田将“有趣味的软性读物”作为《妇女杂志》的办刊宗旨,在栏目和内容的设置上虽然与女性的日常生活相关,但缺乏了思想性,也不利于女性意识的觉醒。在叶圣陶做主编的时候,利用自己的身份招揽了大量的作家为杂志撰写文章,比如巴金、夏丐尊、巴金、李健吾等人,增强了《妇女杂志》的文学色彩。等到杨润馀做杂志的主编,《妇女杂志》试图继承章锡琛时期的激进思想,引发社会对妇女问题的思考,这个时期的杂志刊登了大量女作家的文章,还为读者介绍了中外的女性作家。同时,还刊登了金仲华的《从家庭到政治》、《与妇女谈国事》等文章,引发社会对女性参政与劳动等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妇女杂志》历经17年的历史,总共有6位主编,从早期的保守主义到中期的激进再到后期的平和和改进,无不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有着明显的关系。
早期的《妇女杂志》带有贤妻良母的思想,认为女性应该接受一定的家庭知识和育儿知识,做一个拥有科学知识的新型贤妻良母。虽然还是将女性的身份固定在家庭之中,但相对进步之处是提倡女子接受教育,而教育是女性意识觉醒的先决条件,这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女性意识的觉醒。之后在章锡琛的带领下,《妇女杂志》大力提倡女子的独立,认为应该发展女子职业教育,以使女性“在社会家庭两方面,均足谋独立自营之生活是也。”女子职业教育能够让女子掌握谋生技能,有助于促进女性的经济独立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更能够推动女性意识的觉醒。
女性意识的觉醒,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我意识的独立。在传统社会中,女性是依附丈夫存在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家庭,主要职责是相夫教子,被封建礼教深深地束缚在封建婚姻之中,并没有自我意识的显现。女性自我意识不仅包括自我意识,还包括社会意识。《妇女杂志》中对女性自我意识的追求,就经历从家庭到自我的发展,逐步推动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初期的《妇女杂志》强调家庭式的新女性,认为女性就是要为家庭服务的,遭到进步知识分子的强烈抨击。这个时期并没有认识到女性的个体价值,还把女性固定在家庭的小范围内。
在章锡琛在做主编的时候,更为注重讨论女性的独立问题,当时的主笔茅盾就曾提出:“想把妇人都变成社会的人,妇女运动只求妇女有独立的人格,和男子一般做个自由的人。”这个时期的《妇女杂志》更多的提倡女性的价值体现以及女性独立人格的发展。
经过几任编辑的努力,很多女性已经认识到女性并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做一个贤妻良母,除此之外,女性还是一个“人”,这就表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1]张芳芸.发刊辞三[J].妇女杂志,1915(1).
[2]胡宗媛.敬告实施女子职业教育者[J].妇女杂志,1918(4).
[3]雁冰.妇女运动的意义和要求[J].妇女杂志,1921(6).
[4]刘宁元.中国女性史类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王静.《妇女杂志》所载文章反映的近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D].昆明:云南大学,2014.
[6]魏茹冰.近代女性社会角色的构建——以商务印书馆《妇女杂志》为讨论中心(1915——1920)[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