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画教学中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融合与衔接

2018-04-03 05:56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国画融合资源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8)

国画,即中国画的简称,其作为全球绘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技法还是工笔均自成一体,因而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丽珍宝。国画是全球绘画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国人创新、积淀而形成的艺术珍宝,凝聚着国人的民族文化精神与艺术结晶。国画艺术是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而发展起来的,因而二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创作的内容、形式、艺术、精神等方面,国画集中呈现了创作者对人生、自然、社会、哲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理解和认识。但结合我国高校国画教学现状,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氛围不足、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国画教学与传统文化艺术严重脱节,对国画教学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一、国画教学与传统文化艺术的关联性

正如有些学者所提到的那样:“国画是国人长期创新、积淀下所创作出来的凝聚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艺术的劳动结晶。长期以来,国画成为了国人审视自然、呈现世界、承载文化艺术观念的一种重要载体,也成为其有别于其他绘画艺术形式、独一无二的文化艺术品格,成为全球绘画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促进了全球绘画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也促进了我国国画这门独立学科体系的逐步形成。”也就是说,随着传统文化艺术的逐步积淀,国画艺术体系开始朝着日趋成熟的方向不断拓展,并最终形成了这样一套独领风骚的艺术体系。在长达千年的发展中,国画成为了国人观照自然、呈现世界、承载精神的一种重要途径,也呈现了其他绘画形式所难以匹及的文化艺术风格,促进了全球绘画艺术的多元化发展。由此可见,国画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艺术的积淀。而国画教学也需要借助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支持,方可全面发挥其美育功能,为国家培养大批与时俱进兼具深厚传统文化艺术熏陶的优秀国画人才。

国画教学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而国画创作过程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关系密切,只有将传统文化艺术视为国画的基础与精神,方可使国画及其教育在如今这个时代展焕发出应有的活力与生命力。在国画教学中,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理解传统文化艺术,逐步引导其对国画艺术的文化精神有一个更为深刻的领悟,加强传统文化理论的学习,使其更好地发扬传统国画艺术优势,并在实践中更加游刃有余的创作。

二、高校国画教学与传统文化艺术的脱节与原因

纵观当前我国高校国画教学现状,由于与传统文化艺术相脱节,有些教师不注重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衔接、融合,导致国画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国画教学中不注重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活动,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国画教学的宗旨在于促进国画技法的继承与传统文化艺术的发扬,但当前很多大学生文化积淀薄弱,因而很难肩负起传承文化的使命,更别提在未来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关键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推崇外来文化,致使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国画教学中不注重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艺术修养。当前,文化修养缺失已经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国画所涉及学科很多,因而需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国画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精髓,仅仅依靠娴熟的技巧或笔法,缺乏必要的文化艺术涵养,无法赋予作品应有的灵魂,也无法打动他人。

当前高校国画教学中传统文化艺术脱节等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文化的涌入不仅带来了诸如“金钱至上”的思想,还导致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缺乏实用性,很多大学生甚至放弃了传统文化艺术的追求和学习,纵然上世纪以来掀起了一场国学热潮,也是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经济利益相挂钩,在如此浮躁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下,国画作品很难呈现其应有的文化艺术蕴意,难免流于低俗。二是受到现阶段教育体制的影响,导致国画教育与传统文化艺术相脱节。当前国画教育体制弊端重重,除高等院校外,中小学教育并未涉及,导致国画只能作为兴趣爱好而发展,加上有关部门对国画教育缺乏应有的指导与管理,对于发展传统文化艺术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高等院校所接收生源很多缺乏国画学习所需文化艺术素养,致使国画学习基础薄弱。此外,由于国画教学重点多放在技法方面,不注重引导学生加强传统文化艺术学习,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国画艺术创作无论从布局,还是笔墨都贯穿着丰富的哲学、宗教、禅宗等传统文化精神,因而在国画创作时必须对其有所掌握,但很多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技法传授方面,仅仅强调如何作画,不关注为何如此作画,导致学生临摹痕迹过于突出,也无法对国画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此种种都成为制约高校国画教学改革的阻力,因此,如何实现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与国画教学的融合与有效衔接十分关键。

三、加强高校国画教学与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融合与衔接的策略

高校国画教育并非局限于国画艺术这一单一艺术形式的传承、复制,而是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寻找创新与发展之路,在此过程中,传统文化艺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与衔接,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深入发掘和利用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促进国画教学的深度改革

促进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与国画教学的融合,关键是要深度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为学生国画创作提供灵感、思路和素材。国画并不是一门课程,而是涵盖了隋唐以来所包括的 “绘画十三科”,由于千余年的发展,国画分类十分广泛,有人物、山水、禽兽、花鸟、草虫等,也包括水墨、浅绛、青绿等类型,但高校教学系统中,国画教学往往与西洋素描教学体系相融合,导致国画教学缺乏应有的国学文化深度,因此,需要借助于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熏陶,促进国画教学的深度改革。就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而言,基本分为技能型、内容型资源两种,例如,剪纸、堆贴画艺术为技能型资源,此类往往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因而为国画创作提供了丰富、形象的素材。例如,在地域风格国画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发掘当地文化艺术形式,如刺绣、泥塑、民俗画等技能型资源,并将其融入国画创作思路中,展现别具一格的艺术审美风格。内容型资源其中包括建筑、石窟等艺术资源,如西安的碑林、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这些均为高校国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应深度发掘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并探索其内容和形式,以更好地融入国画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遗产,提高国画教学实效性。

(二)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国画教学与传统文化艺术的无缝衔接

受到当前艺术国际语境的影响,高校开始全面推进国画教学改革,旨在立足于传统文化,以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精髓为宗旨,培养大学生的国学、哲学精神与审美艺术素养,优化课程设置,构建起完善的传统国画评价系统。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国画与国学内容的融合,为国画艺术技法、形式传承提供保障。对于国画教学而言,国学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国学涵盖了传统文学、艺学等各种类型以及诗、书、画、印等多种形式,“气韵说”理论也是国画艺术底蕴与品格展现的基础。因此,高校应增设国学课程,作为国画教学的基础。例如,可以在大一增设《国学基础》、《大学语文》等课程,引导学生明确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性,还可增设一系列选修课,如先秦文学、唐宋八大家等。到大二、大三,应设置同传统文化艺术有关的选修课程,如《古画鉴赏》等,利用学分鼓励学生主动选修,丰富自身传统文化艺术素养。对于专业课设置而言,应结合当地文化艺术,增设诸如“民族风情国画创作”等专业课程,实现地域传统文化艺术与国画教学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应增设专家讲座等课程,聘请当地传统文化艺术家、国画大师进入校园,为大学生开展国画知识、传统国学文化讲座,以更好地带动大学生,深入研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艺术,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为更好地开展国画创作奠定基础。

(三)构建实践基地,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国画教学实效性

一方面,应构建相应的实践基地,将高校国画教学置于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氛围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实践基地并不是只对大三、大四学生开放,应从大一学生着手,如此可以使其在国画研习之初,接触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便于更好地将所观所闻艺术转化为创作素材、灵感。实践基地的构建应尽可能多样化,并紧密依托当地地域文化艺术资源开展,可依托当地博物馆、艺术馆、历史文化遗址等,融合艺术资源种类构建国画教学实践基地,实现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与国画教学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加快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订单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实现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与国画教学的无缝衔接。例如,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以科研项目的形式开展国画学习活动,利用当地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如石窟、建筑、壁画、民俗画等主题,进行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引导结合项目主体开展国画创作,锻炼学生科研水平的同时,提高其国画创作水平。

(四)构建完善的国画教学与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融合评价体系

国画教学评价体系应以画展、学生评教为主,画展应涵盖课程画展、学期画展、商业画展等多种类型,如此有助于深入呈现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与国画教学的融合效果,并以不同范围加以辐射呈现,学生通过展览增进沟通和交流,认识到所创作的缺陷,便于总结经验。其中,对于课程画展而言,所涉及到的主要包括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课程内容、专家讲座课程等内容,便于对其短时期内的课程教学实效性进行综合检验,获得相应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更新教学思路和方式方法。而对于学期画展而言,其所反应的是整个学期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基地等各环节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情况、教学效果等的综合结果,也是纳入学期末综合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商业画展而言,主要对是以项目订单培养的教学成果进行检测和评价,这样直接反映的是较为真实、有效的社会检验与评价效果。学生评教调研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反馈信息,便于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果。国画教学与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融合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托于教育工作者的深入研究与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究,如此方可促进该评价体系高效、科学运行。其中,基础研究涉及到的是二者融合、衔接的内在影响因素,而教学方式创新需要依托于高校教育工作者、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开发等的支持,而该评价体系成为二者融合与发展的驱动力。

四、结束语

一言以概之,高校国画教学改革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针对目前高校国画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国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地展开研究与探索,逐步更新其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结合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寻找一条适宜高校国画教育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道路,当然,这一过程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持。高校国画教学必须加强与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融合与衔接,这不仅是高校国画教学转型与改革的基本渠道,也是展现高等教育文化传承性、应用性的重要途径。

[1]孔令伟.中国近代美术史中的传统语境与国粹意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21(01):192-194.

[2]邵彦.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092-1096.

[3]张莉君.论当前高校国画教学 [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4,30(05):172-174.

[4]孙熠、杨子勋.实验水墨引入高校国画教学之探[J].教学论坛,2015,24(11):193–194,203.

[5]李新生.论美术创作艺术思维方式的重建与更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21(06):293-295.

猜你喜欢
国画融合资源
国画《鲦鱼》
国画《鲿》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国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