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社会工作介入

2018-04-03 06:00苗青青
关键词:偏差儿童农村

苗青青



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社会工作介入

苗青青

(安顺学院 政法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从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突出表现中,发现和探寻偏差行为背后折射出的真正需求和渴望,运用社会系统分析理论和生态理论分析形成原因,并借助社会工作三大传统方法,系统实施介入策略,通过重新定义与自我认知,使一些因留守现象产生行为偏差的“问题”儿童能够被平等对待,获得更积极有效的帮助,以期达到更系统、更全面、更有针对性地认识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及类似问题的目的。

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社会工作

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研究目前学术界主要是对心理问题的分析,或是从家庭、学校、政府、社区等多层面进行综合阐述,也有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整体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但是对于外在表征明显的偏差行为进行社会工作专业性介入策略的分析还较少,而这一社会工作成效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和极为直接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偏差行为切入,进行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探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研究对象的范围界定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者,一方外出另一方无监护能力, 16周岁以下(不包括16周岁)的农村儿童群体[1]。调查研究选取贵州145名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儿童均来自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学习期间,班主任评价性格较好的占20%,83名被认为较为一般,但问题不突出,而65人被班主任评价为有“突出表现”和需要“格外关注”的“问题”学生,均存在程度不同的偏差行为。同时部分任课教师坦言,对于这些孩子的管理和教育较为困难,尤其是在与家长沟通、作业督促完成、课堂内外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方面。然而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这些所谓的问题和偏差行为的表现是否真如教师界定的一样?是否真是一群问题学生或是留守儿童的独有表现?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于是,在这种预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实地调研,采用问卷法、半结构访谈和小组座谈法,针对儿童、老师、监护人、父母等进行调查,并尝试性地实施社会工作介入策略,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本研究旨在从社会工作视角,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提升现有家庭、父母、抚养人、儿童自身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供类似问题的借鉴研究。采用社会系统分析理论和生态理论,从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突出表现中,寻找行为背后的多系统因子,克服留守带给这些儿童的不利处境,从儿童权利视角分析,利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传统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其中进行实践策略探索。

一、 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常见表现

从调查中,我们并未发现这些偏差行为在留守儿童身上表现更突出,相比其他父母在身边的儿童来说,他们的问题并没有表现出特别显著相关性。但通过对教师、家长、长辈和邻里的访谈,对于出现这些偏差行为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矫正的确会因为长辈的缺失、监管督促的有效性不足等原因,使得管教起来较为困难,或是教师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并且成效也不够明显。通过与教师的沟通、访谈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发现所谓的偏差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表现:

(一) 人际沟通交流时较为胆怯和自卑

这类留守儿童往往不爱说话,也不喜欢与人打交道,沉默寡言,表现在深层次上,是因为长期与年事较高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缺乏这个年龄段儿童应培养的积极沟通交流能力,与同龄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这导致一部分儿童自卑感较强,自信心不足,不敢与人主动交流。调查也发现,一旦他们对别人(包括调查者)产生好感与信任,私下场合便不再因胆怯不敢开口,有时甚至很多事情都愿意分享,自卑情绪也较少影响到沟通交流。

(二) 对学习的态度较为消极或是出现严重的厌学情绪

调查的四所小学480名学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145人,占到30%以上,而班级的后二十名中,留守儿童占到86%,“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念在他们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受父辈和社区环境影响相对较为严重,而对于其好好学习才能有出息挣大钱的这类教导,换来的往往是他们对父母长辈和学习的反感。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整体学习氛围营造不够,导致部分儿童厌学情绪表现得较为严重,对于学习到底为了什么特别迷茫,或者可以说是特别鄙视学习。

(三) 与人相处时较为霸道或是难以服从教育

这类留守儿童对人的态度傲慢往往给人自以为是的感觉,深层次原因是缺少正常家庭关系调节和家庭冲突处理的机会。面对问题时,缺少父母的教育与引导,逐渐养成了对人对事坚持己见,自我意识强烈。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喜欢拉帮结派,树立大哥形象,意气用事,以此向别人彰显自己是大人、是独立的、有个性的,不把老师家长放在眼里。尤其是在身边较少父母陪伴,但每次联系或见面多是指责、批评、看不惯的亲子关系中,孩子用这种方式表达叛逆,内心往往多缺乏安全感,渴望别人保护和关心。行为上却又常与同学、老师发生冲突,引起别人的反感或躲避。

二、 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折射出的问题与显著需求

(一) 负面信息的强化与正面积极心态培养的需求

由于父母的缺位,留守儿童在品德形成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系列行为方面的偏差表现[2]23,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在学业表现上的不尽人意是导致他们产生自卑的原因之一。儿童期的学业成绩不理想,我们往往把这作为留守儿童极为重要的一个负面信息进行强化和联系。这一问题对于所有儿童都是可能面临的正常的儿童期问题,重要的是其克服方法和效果往往取决于父母、老师的正确认识和适度引导。而留守儿童因其父母职责的缺位、抚养人学业指导能力的缺失,导致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出现无法跨越的障碍,从而使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业持续下滑,产生自卑。因此,培养其正面积极心态,提高他们的课业表现,树立学习自信,获得学业成就感是纠正其偏差行为的关键一步。

(二) 认知能力的缺乏与情感陪伴和沟通互动的需求

认知行为理论强调行为研究较意识研究更重要,它采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观察和研究现象,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是由个人整体生活现状所形塑,并在其中学习新行为、改变旧行为。根据这一理论观点,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的偏差行为要进行纠正的话,焦点应该是先认识到留守及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持续引起了这些儿童行为的改变,关注结果,而非个人心理因素。留守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对所处世界和周围社会的看法、个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等都是来自个人的整体生活现状。当这种认知能力缺乏时,他们更多需要的是最关切、最重要的人的情感陪伴与沟通互动,然而,这恰恰是留守儿童最为缺少和较难短时间实现的,认知、行为与情感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这一群体中未能得到最有效甚至是最基本的体现。

(三) 偏差行为的放任与正确教养方式和平等尊重姿态的需求

一个人被贴上标签与周围环境中的人对他长时间的评定密切相关,留守儿童的自我形象通过与他人互动而产生,他人行为与言语是自我认知的一面镜子,当他们被好意的学校领导、老师等贴上留守儿童标签的时候,便开始修正对自己的认知,成为一个有问题的、需要帮助的、缺少亲人关爱的儿童。他人对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刻板认知导致了教育方式的放任、社会类别归属的偏见。事实上,他们和同龄的有父母在身边的儿童一样,有可爱的一面,也有可气的一面,需要用正确的教养方式,用平等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姿态来对待他们,而不是无视其偏差行为的合理性,在其行为之上冠以留守问题儿童这一群体范畴的帽子。即使没有很好的家庭环境,即使小小的年纪就要住校,即使和别的同学显得格格不入,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依然喜欢自己,相信自己,这是自尊需求得到满足的表现。如果一个人从童年开始就没有体验到这种重视和关心,长大后他的自尊会受到损害[3]75。

三、 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成因

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出现有很多原因,即便有父母的陪伴、监督和管教,也并非能绝对避免,但父母的远离、父母角色的缺失等,会增加偏差行为的发生频率、持续性和严重性。下面从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出发,分析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形成原因。

(一) 家庭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形成的影响

1.经济条件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教养方式

父母囿于所处的社会人际圈和经济水平,对学习结果的要求和希望,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动机和行为表现。一方面,家长外出挣钱似乎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而调查中我们发现经济并不是决定孩子是否更好健康成长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家长的错误认知和一厢情愿对于孩子来说反而成了一种负担。另一方面,从实地调查的家庭情况和访谈梳理来看,经济条件越好的家庭,父母对孩子更倾向于放任式的教养方式。因为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这种情况的父母多是一味地提供孩子物质金钱上的需求,助长了孩子的叛逆、任性和厌学心理。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更倾向于管束型或无措型,含辛茹苦、喋喋不休地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不要像他们一样,要有出息,不要跟其他孩子攀比等等。因为对孩子缺少积极向上的正面教育,甚至是教育上的不知所措,常使孩子在感到压抑、反感的同时,又觉得内疚、对不起父母,这种矛盾的情绪和心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很难调整,自然出现一些不同程度的偏差行为。

2.父母角色的缺失使家庭功能不完整

父母陪伴的缺失除了产生监管漏洞之外,对农村儿童最明显的、最直接的影响应该是家庭功能、家庭结构的不完整,这种角色的缺失和家庭的分离导致了与家庭完整的同龄孩子最大的“不一样”。孩子以早年依恋体验为基础,学习与他人沟通和相处的方法,如果从小没有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和行为榜样,日后在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和依赖关系方面就会出现障碍,如与人疏离感、亲密焦虑、缺乏信任等[2]58。即便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有些也并没有得到来自父母的关照爱护,但是“有总比没有强”的想法成了一部分孩子和家长的普遍认识。家庭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其完整性功能是大于情感性功能的。这也是历来传统中国众多父母为孩子而维持并不幸福、甚至是悲剧频发家庭的重要原因,不能离婚更多的考虑就是家庭完整性给孩子带来外观的“美好”,而甚少考虑情感的付出与孩子健康心理的回报是成正相关的。

3.隔代养育加剧偏差行为的发展

隔代养育的儿童,其性情在某些方面受到祖辈的影响。从调查中发现,隔代养育方式大多存在一些错误的方面,但往往并不会对儿童的偏差行为或不良心理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而主要有两个极端现象需要多加关注:即要么祖辈较为溺爱,顺从留守儿童的各种要求,多采用妥协的方式解决他们的行为偏差问题;要么祖辈较为严厉、刻薄、冷漠,或是不懂爱不愿意爱等,对留守儿童的抚养方式简单粗暴。由于行为习惯和心理问题缺乏适当的、正确的、及时的引导,生活环境和同伴群体的同质化特征使这些儿童出现传统反射行为,表现为性格懦弱的更加懦弱,性情叛逆的更加乖张。文化知识的缺乏不可怕,但往往是隔代养育中错误的、不恰当的爱或不爱的方式加剧了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发展。缺乏对留守儿童每个阶段不良行为的适当引导、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与疏解,是这些儿童因留守现状所带来的成长遗憾之一。

(二) 同辈群体效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形成的感染和诱导

模仿、从众、疏离是这一群体偏差行为在同辈群体中最常见的三种表现方式。模仿作为童年期主要的行为习惯特点,在同辈群体中更是明显。模仿不仅仅是儿童习得许多亲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更有可能导致儿童习得许多反社会行为[4]261。好的行为模仿榜样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而不良的行为方式则更易于被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所效仿。从众是孩子形成自身认同与群体归属感最有效的体验和方式。“跟着老大就没人会欺负我”的想法使孩子们找到了父母之外来自小群体的安全感。留守儿童往往需要这一过程来确定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从众的结果使得缺乏家庭安全感的留守儿童找到自己的组织和归属。疏离则是一种特殊的偏差行为表现方式,它受孩子的性格、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一部分留守儿童往往通过这种与同伴疏离的方式来找到自己的存在,表现为过度霸道和自我躲避两种特点,后者较常见。这部分儿童在调查中常见有性格孤僻、行为谨慎、不善言语等表现。

(三) 学校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强化

标签效应使学校对这一群体的教管态度要么过度强化和照顾,要么不管不问或流于形式。父母态度使家校沟通处于间断的失联状态,通过学校这一中介的扶助政策其有效性并不强。目前各种关爱行动下放到了每个基层,学校成为一种重点的关爱层面。地方政府、学校领导、班主任老师等更是竭尽全力给予留守儿童以关爱保护,但是在一个完整的、平等的、年龄特点同质性、心理发展敏感性的学校学生群体中,这种关爱如果分寸和程度把握不恰当,从另一个侧面往往演变成对孩子敏感心灵的伤害、对孩子平等意识与人格独立的错误引导。学校环境一遍遍地通过各种关爱活动强化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在个体的行为表现和心理健康方面效果有时并不尽如人意。

(四) 社会大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形成的忽视

依据儿童权利视角,是生产大量留守儿童的社会结构出了问题,而不是留守儿童本身有问题[5]83。当前整个社会大环境更多针对的是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问题表征,如外在偏差行为的刻板认定、内在不良心理的过度普遍化,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仅仅是儿童,他们出现的所谓问题仅仅是所有儿童在这一年龄阶段、类似家庭环境中都可能会出现的,这种关注问题的视角,使我们社会缺乏一种宏观的儿童保护与关爱的有效机制,社会整体对留守儿童及其偏差行为的普遍认知,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态度和局限帮扶。

四、 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介入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因此,其解决也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社会工作者应先对儿童遇到的困境进行评估,对不同类型予以归纳分析,发掘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然后根据他们各自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服务。

(一) 对症纠偏与需求满足的原则把握

1.不同类型,不同需求。自我封闭型儿童通常表现为胆小懦弱、性格内向与软弱自卑,他们常常特别渴望得到长辈、同辈、老师、邻里的精神鼓励和适时引导,而他们往往在这方面又是极为缺乏表达能力的。专横霸道型儿童常表现为外在的攻击义气行为,性格外向与叛逆反感的他们需要管束和引导,同时更需要尊重、关爱和理解。

2.不同性别,不同角色期待和要求。女童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提升的需求,男童有自我控制和心理调适能力提升的需求。女童的家务承担期望值较高,男童的顽皮聪明期望值较高。女童的学习态度和热情较高,男童的外出打工挣钱的心理较强烈。女童的心理需求较高,男童的物质满足较容易。对于不同性别我们有不同角色期待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活动设计和社会工作的开展,能够有力地推动介入效果。

3.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学龄前期需要更多的成人陪伴;学龄期需要更多的成人监管;小学期需要更多的教育引导;中学阶段需要的则是更多的理解、自主和包容。只有熟悉掌握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社会工作的介入才能更有效、更快达到实际的帮扶预期效果。

4.不同监护类型,不同需求。父母一方监护缺失比双方监护缺失对儿童的不利影响小或少一些;亲戚监护比隔代祖辈监护对儿童的风险更大;自我监护各类需求均缺失,表现为明显的无助。

5.父母不同外出情况,不同需求。父母外出打工地点的远近与回家次数相关,工作的流动性与工资收入的稳定性有关,务工所在的城市环境和工作环境与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性有关。

(二) 个案工作介入个人与家庭层面

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案工作既可以针对有行为问题的儿童进行一对一的个案辅导,也可以对个别家庭进行家访,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辅导[6]131。寒假返乡期间,运用家庭治疗模式开展个案工作,使家长认识到,外出获得经济水平的提升和收入的增加对于孩子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尽可能地陪伴和沟通也同样是孩子所渴望拥有的。使教育方法失当的父母认识到:孩子的教育应该同尊重、平等、沟通放在一起才能有效,要通过多次咨询与辅导,沟通协调,一起游戏、聊天,以朋友身份对其行为表示理解,建立与他们的信任关系,了解他们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从家长、老师、同学处收集有关学生特点、特长、性格等资料,并和他们一起制订解决问题的服务方案,包括具体实施策略、目标,如何有效执行。主要是在情绪管理、情感支持和宣泄情绪等方面进行介入。

(三) 小组工作介入团体与学校层面

为了实践“以儿童为中心”的方法与理念,我们鼓励留守儿童展示生活中的自我形象,设计了“发声魔法”游戏。儿童由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通过话筒回应,让我们听到他们的内心渴求。他们对父母爱的呼唤、对老人的感恩、对所处环境的乐观,让我们无数次落泪,无数次感动,他们过早的成熟和独立让我们感到生命的多样和生活教育的力量,他们的胆怯和自卑也让我们心疼。

我们通过社会情境剧表演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或儿童游戏小组,试图缓解留守儿童内心的焦虑和恐惧、误解和委屈,从内在治疗行为偏差的问题。“我真棒”等自我肯定训练,在集体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中潜移默化地教导人际关系的方法,以他人为镜,发现并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与人沟通的方式,逐渐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等,促使人际关系沟通交流中较为胆怯和自卑的留守儿童把自己放开,专横霸道、傲慢无礼的儿童认识到尊重他人与被他人尊重一样重要,学会接纳不同意见。为留守儿童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并在小组经验中获得自我肯定和自我认知。对不理解父母、叛逆、厌学的儿童,我们让父母录一段工作、生活中的视频。比如,一对父母均在工地工作,每天早出晚归,不管刮风下雨日晒,他们都在工地辛苦靠干体力活为生,白天在工地吃饭,晚上回去累得连跟儿子说话录视频的力气都没有,还得强颜欢笑,告诉儿子要好好读书,别像父母这样。孩子泪如雨下,一下子崩溃了,同样的话父母常说,却每次都让他反感讨厌。在肯定父母外出挣钱的价值和重要的基础上,让孩子学会体会他们的艰辛。使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待,有助于他们反思与父母间的关系,进而促使他们形成对自身行为以及对亲子角色的正确认知。

借此,社会工作者加强针对性的个案方法,采用个性化的行为规范准则,由松到紧地逐渐为留守儿童树立标准,以理性民主的态度引导个体发生改变。通过对领袖型孩子的帮助,影响周围儿童,增强正向动机。在小组工作中,积极挖掘儿童的内在潜力,发现每个孩子的优势,使他们了解父母的不易和对自己的爱,理解父母不同甚至可能不对的表达方式,包容父母,学会以积极心态面对生活。同时,对于行为偏差严重的学生,可以把他们转介到专业心理老师或心理医生处。

(四) 社区工作介入宏观社会层面

一是与留守儿童家庭取得联系,通过家访了解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家庭状况等,利用寒暑假、过年返乡机会,向家长宣传亲子教育的正确理念,教会家长提高教育技巧,理解孩子的特殊行为背后是对他们陪伴和关注的渴望,改变家庭环境,拟订亲子教育和服务方案。例如,以建立正向的情感需求与宣泄、培养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为出发点,举行“亲子拥抱”游戏能够对改善留守儿童偏差行为产生较好的效果。当孩子发脾气时,当父母疲惫时,如果给予彼此一个紧紧的拥抱,很多家庭都能够感受到拥抱的神奇效果。通过社区活动中不断进行的鼓励与支持,协助孩子累积正向成长的能量,帮助父母总结正确表达爱孩子的经验,发展留守儿童自信的一面。

二是努力与当地公安、派出所机构、社会服务机构、村民委员会等组织协调沟通,取缔不良场所,严格管理特殊场所,如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消除暴力隐患,减少农村社区周边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不良因素的影响,优化农村社区文化,创设社区文明氛围,营造健康、关爱、互帮互助的大环境,使生活在其中的留守儿童的安全得到基本的保障,在社区文化的感染和影响下,主动改变偏差行为。

五、 反思

针对目前媒体曝光的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种问题,相关研究大多归因于父母的缺失、环境的恶劣等负面因素。然而我们需要思考,他们的问题真的是这一群体所独有的吗?未成年人身份的特殊性,使其监护人和生活环境等外在状况成为归因问题的根本。然而,父母监管缺位、隔代抚养弊端、经济困乏与留守儿童问题频发之间存在无法替换的因果关联吗?有多大关联?还有没有其它我们没有发现或未被深究的原因呢?虽然也有基于这种困境,从优势视角提升儿童能力的观点,但在这些事件的背后,人们看到的是各种偏差行为的外在表现,独独丢掉了儿童这一主体的内心需求,我们如此关注,提出各种褒贬不一的评价和判断,而他们如何发声呢?

相较于中学阶段,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威胁性不高,且由于这一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其偏差行为处于尚可控制的状态,但也因此时常被忽略、被误解。文章以近几年被很多人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恶性事件频发地贵州省为例进行调查研究,试图找出这一群体产生偏差行为的多重原因,系统地梳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折射出的需求,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实施介入策略,抛却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灰色罩衫,发现其优势,还儿童阳光笑容和人性的坚强潜能,祈望能够借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和帮助提供一点学理和实务上的借鉴。但本研究只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小学群体进行抽样研究,在分析结果和依据的推广性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群体的共性和个性特点,某些差异之处还需针对性地予以引导。

[1]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N].中国妇女报,2016-02-15.

[2]张佩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基于浙江省衢州市的实地调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23.

[3]高雪梅,王琦.留守儿童个性完善手册[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5.

[4]陈世联,等.文化与儿童社会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61.

[5]罗国芬.儿童权利视角:农村留守儿童“再问题化”[J].探索与争鸣,2018(1):83.

[6]黄晓燕.儿童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131.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in Deviant Behavior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MIAO Qing-qi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Anshun University, Anshun 561000, Guizhou)

From the prominent performance of deviation behavior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the real needs and aspirations that are reflected in the deviation behaviors are found and explored. The reasons are analyzed by using social system analysis theory and ecological theory, and using the thre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social work, system implementation intervention strategy, through redefinition and self-recognition, so that some “problem”children with behavioral deviation caused by left-behind phenomenon can be treated equally and get more positive and effective help,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that a more systematic, comprehensive, and more targeted solution can be found to understand the behavior and similar issues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deviation behavior; social work

2018-06-02

苗青青(1980- ),女,安徽阜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8.04.22

C916

A

1004-4310(2018)04-0122-06

猜你喜欢
偏差儿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两矩形上的全偏差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关于均数与偏差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自适应两级UKF算法及其在时变偏差估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