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

2018-04-03 06:00孙士云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

孙士云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

孙士云

(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1)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蕴含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是党执政和党员干部思想行动的重要指南。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动力之源、政治立场、价值取向,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制度安排。

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人民性;中国共产党;执政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一个“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如何执政”的根本性问题。时至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1],这为我们党执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成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路径、真理价值五个层面展开学理研究,其他层面着墨不多。本文从人民与中国共产党的耦合协调和实质统一角度出发,试图通过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动力之源、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制度安排四个维度阐述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强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人民性、合法性的科学化认识,深化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科学性把握和本质性认识。

一、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动力之源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究竟是谁创造了历史?对于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坚持“英雄创造历史”,强调精英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忽视人民大众的主体性作用;二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基于对社会发展史的科学分析,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2]。第二种观点完全异于“英雄决定历史”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显然,历史已经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正确性和真理性。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通过物质生产劳动,发明新工具、改进新技能、生产新产品,不断丰富物质生产资料、提高生产力水平,同时在这种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中,建立起具有多种形式的制度体系与社会关系,进而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多维需求。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内核和基因,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活力的源泉。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精神文明史。从时间维度来看,民族精神代代传承并获得发展;从空间维度来看,民族精神包罗万象,和合而生;从内容维度来看,民族精神的形式不断丰富、载体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4]实际上,中华民族5 000多年文明的历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归根结底,都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奋斗史、创造史和英雄史。

(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劳动者掌握发展生产力的主动权,不仅是劳动者获得国家政权后的第一要务,还是彻底摆脱被奴役、被压迫的弱势状态的先决条件。因此,马克思把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原则。因为只有人民掌握了生产资料,才能成为生产的主人,进而成为国家的主人,才能彻底实现人民主权。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才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马克思在评价巴黎公社时指出:人民通过自己的政府机器去代替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和政府机器,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5]。他在《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经典著作中,既突出强调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借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组织形式彻底实现自身及人类解放,本质上就是强调社会主义国家正义体的人民性。又认为无产阶级民主制是社会有效制约国家的组织机制,也是人民有效管理国家的唯一形式,重心在于保证人民群众行使民主的条件下,使其能够普遍的实际参与国家管理,使其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真正当家作主,而非在于仅仅宣布全体人民群众的自由和权利,本质上就是强调社会主义国家政体的人民性[6]。他还论述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和现实条件。认为社会主义是国家到非国家的过渡形式,是一种过渡型国家和国家新形态,因而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利是人民实现自己利益的一种工具,一旦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就必然退出历史舞台,本质上就是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历史进程的人民性。毛主席早就说过: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给的。人民是主人,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因此,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7]这是由我国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3]从政治维度来看,党领导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作用,夺取政权,建立国家,并不断改革、健全政治体制机制,均是以人民的主体性为基础;从经济维度来看,建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依靠人民、调动人民、为了人民;从文化维度来看,人民是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消费、文化发展、文化建设、文化自信、文化复兴的主体。由此可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主体。

(三) 人民是党的根基

历史周期律告诉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动力之源。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依靠力量,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群众观、认识论、方法论等一系列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各地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如共产主义小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组织基础和组织力量。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强大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的几十人发展到如今八千多万党员的大党,从局部到全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直到成为中国的执政党,引领“中国号”巨轮跨越式前行,取得一系列历史性巨变的成就,与人民的支持是紧密联系的,人民切实拥护和坚决支持是我们党执政的牢固根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8]人心向背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党只有始终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才能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战胜前进中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才能不断推进“四个重大”,增强“四个自信”。

二、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立场

(一)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我们党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

首先,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确立大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执政理念是一个政党开展执政活动的根本原则和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一个“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如何执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确立大政方针、政策,首先考量的就是人民群众能否认可、接受、支持、拥护、受益,而非个别组织、群体的利益。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8]由此可见:人民导向是我们党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开展各项工作的路线模式。开展各项执政工作既需要获得人民群众思想上的认同,尤其是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更需要发动人民群众、凝心聚力、形成共识,真正做到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也需要获得人民群众行动上的支持,党开展工作,归根结底在于依靠人民落实工作,无论内政外交国防,还是改革发展稳定与治党治国治军,都需要人民群众将其化为自觉行动,支持党的工作,真正做到全国人民“劲往一处使”。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确立大政方针、政策的落脚点,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一个巨大政治优势。始终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抓住了我们党开展工作的“牛鼻子”——以人民为中心。

(二) 人民满意是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

开展任何一项工作,既需要扎扎实实的干,又需要切切实实的评。我们党开展任何一项工作,既需要化解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反应最强烈、矛盾最集中的问题,又需要以人民群众的认可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8]这就表明人民群众的满意是我们党执政工作的检验标准。人民群众的利益形成党执政工作的绩效指标。党执政工作首先就是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方方面面工作的开展都围绕人民的利益,因而人民的利益效度也构成我们党执政工作的绩效指标。人民的监督提升党执政的工作效能。没有监督,很容易松弛、懈怠、腐败,最终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的有效监督一方面可以强化党的人民意识与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党的执政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人民的满意是检验党执政工作的唯一标准。毛泽东同志很早就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为最高标准。”[9]邓小平同志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党的各项工作的最终标准和唯一标准[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8]这从根本上表明,人民的满意与认可是我们党执政工作的唯一合理性、合法性、合情性标准,人民认可(满意),就说明工作质量高(好),人民不认可(满意),就说明工作质量低(差),实际上,开展、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维护、实现人民大众的利益,获得人民大众的认可、满意根本上是一致的。

三、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取向

(一) 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有信仰,国家就有力量,民族就有希望。人民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和命脉所在,自然也是一个政党的根基所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历代领导人的人民立场,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8]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民心,始终坚持人民的立场、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向人民学习、听人民呼声、应人民诉求、受人民监督。人民立场成为我们党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尺度,是党的最高价值准则。

(二) 人民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

人无目标不立,国无目标不兴。目标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奋斗的动力基础,也是到达理想彼岸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深远的战略眼光,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伟大工程,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在政治上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四个意识”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化党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反腐倡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更加注重保障人民的公平与正义,这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环境保障。在经济上,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大幅度提高,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迈出坚实的步伐,这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在文化上,不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文化自信建设,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认同,增进文化情感,促进文化复兴,促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质量,这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在社会上,紧紧围绕食品、教育、住房、医疗等各个领域,不断改革,为的是让人民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等[8],这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基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认识程度、重视程度、治理程度、执法程度前所未有,党的十九大从新思想、新内容、新目标、新要求、新部署五个维度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努力实现让人民拥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环境基础。

四、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制度安排

(一) 制度规定党执政的人民性

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是维护、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主要途径之一,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人民利益本质上是统一的,三者都需要通过制度来保障实现,制度是政党执政人民性的规范体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7]这是由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体所决定的,也是由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志,是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的有力保障。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属性,这从国家的根本大法层面明确规定了我们这个国家、政党的人民性。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典型特征和根本属性,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始终恪守的根本原则,这也就要求我们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抓实干为人民谋幸福。我国的文化制度是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各种基本文化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12],强调不断提升人民的精神素养,不断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谋求人民的精神传承、精神幸福。

(二) 人民性和党性是根本统一的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人民性是根本统一的。中国共产党是依靠科学的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依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政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但党的阶级性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需要借助于它的代表性来展现,也就是所代表阶级的利益和愿望来体现。从政党阶级性与代表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来看,阶级性是表明政党的本质特征,代表性则是对阶级性本质30H30H30H内涵的深刻揭示和外在反映。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党站在民族的高度,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重任,怀着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历史感,团结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取得一项又一项伟大成就。国家实力、国际地位明显大幅度跃升,实现中华民族由穷到富、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表明党是人民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发挥人民的斗争性和主动性,团结人民、带领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以人民幸福为重任,这是我们党与生俱来的本质特点和优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4]这深刻阐明了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这也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代表、人民的象征、人民的化身、人民的核心领导者,党性和人民性本质上是统一的。

[1]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7-08-03(001).

[2]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35.

[3]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1(001).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01).

[5]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1.

[6]周前程.论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性”[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6:1.

[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9]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3卷[M].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 096.

[10]张业超.邓小平执政思想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518.

[1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

[12]郭金平.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问题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44.

Taking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 The Basis of the Rul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UN Shi-yun

(Party School of Hunan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of the CCCPC, Changsha , 410001 Hunan)

Taking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 is the core concept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in governing the country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CPC. It one of the basic strategy embedded in Xi Jinping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 strategy for upholding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the important guide for the party and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It is the source of power, political positi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ruling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ut also the system arrangemen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power.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 the people; the people-orientednes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ruling party

2018-05-12

孙士云(1979- ),女,山东临沂人,法学硕士,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副教授,马列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8.04.21

D61

A

1004-4310(2018)04-0117-05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