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精准志愿服务探讨

2018-04-03 04:30:03刁生富莫敬雍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精准

刁生富,莫敬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经过长期发展,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志愿者队伍中,大学生是中坚力量。在当今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世界和数据世界正逐步形成和发展,社会各个领域不同程度地都开始了互联网、大数据的进程,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超越和前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怎样充分利用大数据,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开拓创新,实现精准服务和高效发展,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困境

(一)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不显著

工作富有成效是一切组织活动追求的目标之一,只有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突出,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凸显出来。而在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形式化和低效化是较普遍的现象,怎样实现精准志愿服务,从而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成效是亟待改善和提高的关键方面。

1.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积极性不足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为改善社会和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进入21世纪之后,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当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与创新。一方面,社会整体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缺乏认同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不客观全面,对志愿服务行为存在误解,没能对大学生志愿者给予平等、尊重与鼓励,严重挫伤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另一方面,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缺乏重视和引导,未能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高校仍保持原来单一的成绩评价机制,未能将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作为衡量学生优秀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未能够有效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与激情。

2.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

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志愿服务领域,志愿服务规模和覆盖面不断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迅猛发展确实值得肯定。但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成效不太理想,未能为受助方提供切实有力的援助,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待改进和提升。一方面,高校和志愿服务机构缺少专业、细致、标准、系统的志愿服务培训与指导,目前高校基本没有专门针对志愿服务领域进行指导与教育,大学生志愿者仅凭个人的思考和经验参加志愿服务,自然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开展的志愿服务流于形式,很难让大学生志愿者充分发扬志愿服务精神,难以引起大学生的认同感,导致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显著。

3.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不佳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内容陈旧且老套,缺少创新性。表现为志愿服务形式单一,形式守旧而刻板,导致提供的服务与需求不对等,不能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有效的服务,未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进而引起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负面理解与偏见。同时也影响了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利于志愿服务的发展。由于当前志愿组织活动内容单一,吸引力不高,无法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社会在变化发展,随之而来的很多新问题亟待解决,志愿服务因之更要适时解决人民群众最广大而迫切的问题,因此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不佳无疑是一大阻碍。

(二)服务组织和服务策划不周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组织和策划是工作和活动事前的重要部分和关键因素。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所进行的组织、策划和设计并未能足够科学与合理,仍在许多方面需要改进与提升。

1.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以学校机构为主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主体较为固化,主要以学校和学生机构为主,缺少多元化和基层化。自上而下的组织模式,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更多的是以学校和机构为主来设计和决策活动,而缺少基层学生志愿者人群的发言权和表达权。然而,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参与群体又主要以个体学生为主要的服务者,容易导致学生积极性、参与度、满意度的降低,同时也不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

2.大学生志愿服务策划以顶层设计为主

大学生志愿服务策划与设计以顶层设计为主,这导致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顶层设计未能满足志愿者们的需求,未能反应志愿者们的呼声与诉求,如此开展活动不能保证服务的质量和服务的成效。志愿服务关注的群体主要是社会弱势群体或特殊基层群体,开展什么样的服务、怎么服务,基层服务团体更具有发言权和实践经验[1]。与此同时,所有的志愿服务的组织和管理都由上层决策者掌控和把握,一旦志愿者毕业后走出校园,缺少了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自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会屡屡受挫,降低活动开展的成效,亦会打击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大学生志愿服务设计以墨守成规为主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设计以墨守成规为主,缺乏创新型思维。1993年共青团中央推出“青年志愿者”活动,拉开了青年志愿活动的序幕,此后大学生群体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成为志愿者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十多年来,志愿服务的设计和规划仍遵从传统,未能根据当前的现实需求进行创造与改进,缺乏创新性和突破性,不利于志愿服务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创新性思维,未能联系群众及客观实际;二是缺少了数据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缺少了不同领域的联系和应用。

(三)服务协作和服务共享不成熟

协同合作能够促进工作效率的总体提升,有利于各组成部分的发展。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合作共享精神,单兵作战不利于志愿服务整体发展,客观上存在志愿服务资源配置失灵的情况。

1.大学生志愿服务对象单一化

大学生志愿服务对象单一化,志愿服务集中于一定范围的群体,未能实现服务均等化。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范围集中在社区服务、文卫服务、公益服务等方面。同时,志愿服务的对象也容易出现同一化,导致出现同一受助方多次接受援助,而其他弱势群体却无法得到援助的尴尬局面。精英捕获现象在当今中国的志愿服务领域同样存在,也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即本应该惠及大众的资源被少数群体占有,从而导致较弱的集团的利益受到损害[2]。其原因在于志愿服务的功利化倾向以及志愿服务信息的不平衡和信息流通的不顺畅。

2.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割裂化

我国志愿服务领域蓬勃发展,现阶段出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志愿服务组织模式。以党团和政府为主导进行自上而下的组织,可以更为系统有力地推进志愿服务的开展;以民间力量为基础进行自下而上的组织,更有热情与针对性。但在当前二者并未能实现协调与联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服务组织间呈割裂状态。志愿服务组织各自为政,导致资源配置效率较低,资源利用不充分。此外,志愿服务组织独立运营,导致服务质量和效果欠佳,志愿服务组织间缺乏必要、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没能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3.大学生志愿服务成果局限化

大学生志愿服务范围较狭窄,志愿服务成果局限化,无法惠及大范围群众。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关注程度、地理位置状况等因素,导致志愿服务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加之大学生志愿服务还受到客观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因此,志愿服务成果更容易局限化,无法将做法和经验推而广之,覆盖更多的地区,使更多人民群众受益。目前缺少合适的平台和手段将优秀工作方法整合并共享,无法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进一步导致志愿服务成果的局限化。

(四)服务评价和服务反馈不完善

来自社会的肯定和褒奖,即社会赞许性可以改善个体认知评价,有效激励个体进一步努力做好志愿服务工作[3]。但目前志愿服务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不完善,设置的评价和反馈环节不够科学合理,难以实现激励与调节作用。

1.当下大学生志愿服务考量刻板缺多元

当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衡量标准通常为志愿服务时长和志愿服务次数,缺少更加多元的衡量标准和方式。在此情况下,错误引导大学生片面追求志愿服务时数和次数,使志愿服务功利化程度不断加深。当缺乏正确、多元和全面的志愿服务评价系统时,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便容易缺少对志愿服务精神的深度理解与贯彻,未能真正投入身心于志愿服务事业中去。缺乏了多元平衡的考量体系,往往不能够开展高效精准的志愿服务活动,也未能够正确客观评价大学生志愿服务,不利于提高其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利于志愿服务精髓的传承和发展。

2.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价单向缺互动

大学生志愿服务后的评价通常以记载和单向评价为主,且一般为活动管理者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行为进行记录和评价,并未能实现多方互动对整体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评价,缺少作为行动主体的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策划者和管理者的评价,同时也缺少作为受助者的被服务群体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直接评价。长此以往,不能有效地发现不足,弥补缺陷,也缺少多方的良好互动氛围,不利于志愿服务氛围的引领和塑造。

3.大学生志愿服务反馈单一缺创新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后接受到的反馈较单一,通常是由志愿服务组织方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表现进行反馈和评价。工作后的反馈机制有利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在大学生志愿服务领域中,仅有志愿服务组织方提供内部的反馈形式,缺少了外部多方社会主体进行的反馈机制。缺少进行此类活动的平台和基础,不利于提高志愿服务的效率,不能够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积极性,不利于激励社会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

二、大数据对大学生精准志愿服务的影响与意义

(一)大数据利于精准服务和精心服务的实现

1.大数据利于开展精准志愿服务活动

近年来“精准”理念广为社会所接受。自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以来,出现了精准治理、精准营销、精准传媒、精准医疗等新理念。实现精准,意味着从以往粗放低效逐步走向集约高效。鉴于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务必努力实现精准志愿服务。大数据,作为新时代的核心,是下一个创新、竞争、生产力提高的前沿[4],具有大容量、多样性、速度快、价值性等“4V”特点。因此,将大数据作为基础,有利于准确识别受助方群体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准确匹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志愿服务活动。

2.大数据利于进行精心志愿服务活动

大数据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储存、数据处理、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呈现等技术手段,能够收集多种信息,并进行处理与分析,指导志愿服务的开展。通过大量数据的汇聚,能够分析得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与策略,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从而能够精准识别志愿服务对象,避免精英俘获现象的发生;对服务对象诉求的精准判别,充分满足服务对象真实需求,避免服务错位;提供精心的服务项目与服务方式,用心做好志愿服务[5]。从策划到开展再到反馈,都能够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的高效化和集约化开展,进一步从整体上实现精心志愿服务。

3.大数据利于实现精彩志愿服务活动

在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驱动力的新工业革命中,大数据所影响的范围绝不仅限于信息产业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产业,而是使所有的行业都面临巨变。[6]41大数据的引入为活动提供了参考与借鉴,能设计出最合适最高效的志愿服务方案。同时,能够在众多数据与案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创新与探索,不断地更新志愿服务的方法与活动形式,努力做到最适合其发展的实现方式。因此,在大数据的指导下,能够设计出最优方案,达到最优目标,并且能够使之有良好的活动体验,弥补此前志愿服务的不足,最终实现精彩志愿服务活动。

(二)大数据利于精确决策和精细管理的实现

1.大数据利于进行志愿服务的精确决策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决策和管理单位以高校部门为主,不可避免会产生单一化和片面化的消极影响。但借助大数据,决策层可以掌握海量的数据,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做出客观全面的决策。同时,依托互联网平台更能够引入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的决策方,密切联系基层群体,能够有效地提高志愿服务活动决策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更能够极大地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性与创造性,利于进行志愿服务的精确决策。

2.大数据利于实现志愿服务的精细管理

有效的管理对工作的进行至关重要。借助大数据的即时性和多元性,管理层能够从宏观与整体的角度对志愿服务进行适时的调整与指导,既能够在宏观意义上对服务的组织开展工作进行指导,又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改变而进行更为灵活且精准的精细化管理,志愿服务管理者与大学生志愿者可实时根据现实情况的改变进行互动,精准调整志愿服务的方案与机制。大数据具有共享性、流动性的特性,在大数据的引入下,甚至能够创新志愿服务的管理方,实现大学生志愿者自治,自行互相进行管理,进一步做到精细管理志愿服务。

3.大数据利于达到志愿服务的科学运营

良好的运营贯彻工作的多个方面,包括选题、构思、策划、执行、管理、评估等多个不同层面。在志愿服务领域内同样需要实现科学的运营,以达到精准志愿服务的效果。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能够实现实时动态监测、科学分析决策以及事后良好的互动与评价。因此,大数据能够贯穿整体运营过程,做出高效和科学的分析与策划,利于达到整体志愿服务的科学运营,进而实现精准志愿服务的目标。

(三)大数据利于精准指导和紧密共享的实现

1.大数据利于开展志愿服务的精确指导

在大数据时代下,汇聚多方力量,链接多种资源,共同致力于精准志愿服务。首先,通过平台共享,优势互补,能够增强高校团委、志愿服务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的联系和良性互动,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增强多方的凝聚力。其次,通过优化配置,统筹供需,能够增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互补性,增加志愿服务的覆盖面,减少志愿服务资源的浪费,提高志愿服务的效率与成效。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促进公共服务公平享有[7],从而有效地实现精准地指导志愿服务的活动。

2.大数据利于实现志愿服务的紧密共享

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密切协作,共享成果,互相借鉴与学习,能够提升志愿服务的水平,提升其专业性以及服务能力,并且协同合作能使志愿服务成果惠及更多地区、更多群体,最终实现成果共享,使志愿服务的公益价值得以增值。借助数据信息的自由流动,能够精准地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指导,同时亦能够促进资源与信息的共享,推进大学生精准志愿服务。

3.大数据利于达成志愿服务的共同协作

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是推动志愿服务走向协同合作的基础和关键。各志愿服务组织单兵作战的自我主义与以我为主的本位思想不符合时代合作共赢的需求和趋向,更不利于志愿服务的创新与发展。因此,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有利于打破志愿服务间的鸿沟与壁垒,促进行业间的相互指导与协同合作,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合作,进而推进大学生精准志愿服务的发展。

(四)大数据利于精细反馈和精准评估的实现

1.大数据利于进行志愿服务的精细反馈

大数据通过客观实际的数据展现与数据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精细地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反馈。依托互联网平台,能够及时地进行反馈工作,志愿服务组织者、志愿服务受助者、大学生志愿者等多方主体皆能对活动效果进行反馈。借助大数据系统,能够客观且清晰地判断和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情况;并且能够通过对比和权衡发现志愿服务中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发扬优点,改进与克服缺点,最终达到促进志愿服务的精准反馈的目标。

2.大数据利于开展志愿服务的精确评估

评价和评估对完成和实现工作有重要的激励和调适作用。建立和健全符合实际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效果评价机制,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进,评建相结合,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良性发展[8]。借助大数据平台,引入不同的参考标准,我们能够从多个方面,运用不同的指标加以评估,力求实现评估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并能导入社会评价,与社会进行互动交流,以增强社会的评价与监督作用。

3.大数据利于创新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

通过志愿服务的数据库,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与质量评价密切结合,实时高效地进行评价,发挥评估和评价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同时,能在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下对志愿服务进行推广和宣传,从而提高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主动性,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在社会上的拓展与发展。借助大数据的可视化呈现,亦能够清晰准确地描绘志愿服务的发展及其影响,推进志愿服务与公益慈善理念在社会中的传递。

三、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精准志愿服务的对策与创新

(一)大数据指导精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9]。通过大数据的数据分析,为志愿服务创新提供支撑,指导精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1.依托大数据精准选取与组合志愿服务双方

借助大数据,将志愿服务相关信息进行统计与汇总,系统将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组织方、服务对象以及大学生志愿者等多方信息进行整合,不仅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先后顺序进行考察,亦合理地安排志愿服务双方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并能针对志愿服务双方的个性化特征进行高效匹配,促进志愿服务资源的公平流动,提高志愿服务双方的匹配度,提高志愿服务的效率。

2.依托大数据精准策划与设计志愿服务活动

借助大数据分析,志愿服务组织方能够多元全面、客观准确地分析以求更好地认识服务对象,更好地理解服务对象的根本需求。因此,要结合现实情况,拓宽服务内容,创造一些新颖的、更受大学生志愿者们欢迎的志愿服务活动[10]。通过大数据帮助志愿服务组织方契合服务对象的情况和需求,精准策划与设计志愿服务活动,指导大学生志愿者对服务对象进行理解和分析,促进大学生精准志愿服务的发展。

3.依托大数据精准组织与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借助大数据指导,通过其对志愿服务进行客观评估,精准组织与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着重把握对受助者的根本需求,着力以发展的角度进行志愿服务,改变以往流于形式、停留表面的粗放型志愿服务。在大数据的指导下,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学习更多相关的志愿服务案例,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素养。此外,通过大数据平台,在志愿服务开展前提供一个事先互动与交流的平台,使大学生志愿者可对服务对象进一步了解,开展志愿服务时能更契合服务对象需求进行精准志愿服务。

(二)互联网数据整合有助精细志愿服务管理的实现

互联网思维是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来指导、处理、创新、工作的思想[11]。合理利用互联网,对各种数据进行整合,将精细化和高效化管理落到实处。

1.借助互联网精细管理志愿服务主体

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志愿服务覆盖更广泛群体,及时掌握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源,精细管理志愿服务相关主体。互联网为大数据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通过互联网技术,更为精准精确地识别、整理以及分析志愿服务组织方、服务对象以及大学生志愿者等相关主体。同时,借助互联网增进组织方与志愿者的联系,增进相互认识,进而精细管理志愿服务的多方主体。利用“大数据”分析,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人员、方案、对象等进行一一对应,更便捷地将志愿服务人员和大学生志愿服务需求相匹配,让最合适的志愿者出现在最合适的场合,实现志愿服务需求精准化[12]。

2.利用互联网精细管理志愿服务资源

利用互联网,超越时空的局限,精细管理志愿服务资源。社会工作的一大职能是链接社会资源,将社会多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链接给服务对象,帮助其功能恢复和增强,促进受助者能力的发展。在志愿服务领域亦应努力做到为服务对象链接资源,促进其发展。借助互联网,各地区志愿服务组织方皆可公平平等地获取志愿服务资源,并通过整理与归纳,清晰准确地管理相关的志愿服务资源,并在必要时刻及时调度,发挥互联网精细管理志愿服务资源的作用,精准管理志愿服务。

3.利用互联网精细管理志愿服务记录

利用互联网能够清晰准确地记录和保存志愿服务活动,能够精细管理志愿服务记录。“志愿时”“志愿账户”等志愿服务管理形式推动了精准志愿服务管理的发展,如近期广东地区的“i志愿”更推动了广东高校志愿服务资源和时数的整合。通过互联网发布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在互联网上报名,再通过互联网进行反馈和评估。精细准确地记录志愿服务的情况,有效地调度和安排各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了互联网高效性、实时性和准确性的特点。同时,利用互联网的准确性与清晰性,有效地建立志愿服务管理平台,管理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次数、时长以及评价,高校可将其作为考察和评价大学生的重要指标,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积极性,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三)数据库提供精确志愿服务资源的共享

在新时期,合作走向共赢是社会各界的共识,同样适用于志愿服务领域。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更应注重各高校各地区间志愿服务的合作,推进志愿服务资源的共享。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志愿者要推动志愿服务的交流与协作,提供精确志愿服务资源的共享。

1.通过数据库精确提供志愿服务资源

数据库汇聚了众多志愿服务数据信息及资源,构建了庞大的志愿服务信息体系,发挥了重要的存储、流动与分析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和共享志愿服务数据库有利于数据的实时流动与共享,有利于各地区志愿服务互相借鉴、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协调发展。各高校应按照教育部《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建立注册、登记、认证的制度,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及时更新完善数据资料,建立动态的信息资源数据库[13]。各不同高校、不同地区的志愿服务案例皆可上传至数据库,丰富和发展志愿服务资源,提高志愿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推动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发展。

2.通过数据库精确应用志愿服务资源

在数据库的大数据指导下,大学生志愿服务者有效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通过条件的筛选,可以挑选出最具针对性与可参考性的志愿服务案例进行研究,根据其内容进行参考与学习。借鉴其可行之处,应用于志愿服务当中,充分吸收其精华,改造其缺陷。并注重志愿服务与客观实际的结合,适当合理地调整其组织结构和方法形式,以便志愿服务的效果和质量最大化,并将改善的志愿服务再次共享至数据库中,实现志愿服务的不断完善与超越。

3.通过数据库精确整合志愿服务资源

数据库有利于指导大范围大时间跨度的志愿服务活动,同时也有利于精确整理志愿服务资源,达到使用的高效化与最大化。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各志愿服务组织方可密切联系,一改过去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缺陷。根据以往志愿服务开展的情况进行合理策划和筹备志愿服务的开展,避免出现“多次被服务”与“无人问津”情况的发生,充分利用和发挥志愿服务资源的作用。同时,在大数据的指导下,更可根据各志愿服务组织方的特点进行筹划与安排,充分发挥效用与积极意义,实现集约协作的志愿服务。

(四)微时代数据互通助力精密志愿服务评估的落实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下,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为代表的微时代对人们的影响最为深刻,已渗透进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与多方面皆有融合与互通之处。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也要与微时代接轨,有利于志愿服务评价与舆论的引导与落实。

1.依托微时代精密互动志愿服务主体

在微时代下,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开展以及后期评估转移线上,志愿服务组织方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新社交媒体平台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志愿服务组织,加强大学生志愿者与受助者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同时,依托新媒体可以实时将志愿服务动态以及各细节内容透明公开,推进志愿服务的阳光性与公开透明性,形成良好的沟通、互动与交流氛围,调动全社会投身于志愿服务之中。通过建议与评价改进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升志愿服务的反馈与总结成效,增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互动协作性。

2.依托微时代精密进行志愿服务考核

微时代下各种微平台提供了一个及时分享、互联互通以及信息存储的场所。因此,志愿服务借助互联网平台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有效的考核与评价。志愿服务的多方参与者皆可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客观的评价,提出中肯的建议。同时,高校及其他用人单位可增加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领域的考察,借助微平台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与公益慈善方面进行科学的衡量,综合考察大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依托微平台,有效避免以往以志愿服务时长与次数作为唯一判断的根据。同时,政府应大力推广统一的志愿服务微平台,打破各地区割裂的局面,让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评估在大范围内得到承认,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多方和全面评价,有效地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3.依托微时代精密传递志愿服务氛围

大众传媒极大地加强了信息流动,密切了人们的联系,调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尤其是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代表的微时代到来,更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把握新媒体时代特征,通过新媒体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宣传机制、监督管理机制、效果评估机制等,已然成为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的时代趋势和现实诉求[14]。因此,依托新媒体不仅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有效管理,更有效传递志愿服务的正能量。通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正确合理地评估与评价,有效地引导与宣传志愿服务的理念与方法,提升志愿服务的认可度与普及度,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进步与成长。

总之,在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正逐步向网络化、信息化、数据化方向过渡。志愿服务等公益慈善领域亦要抓住机遇,顺应时代的发展,正确处理好大数据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关系,利用好互联网、大数据对其进行改进与创新,尤其注重精准、精细、精密、精致地进行志愿服务创新探索。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志愿服务活动的不足方面,并能够对志愿服务和公益慈善领域产生积极影响。大学生群体是积极进取、勇于奉献、敢于创新的青年一代,同时也是时代的先锋与引领者。因此,立足于大数据对大学生精准志愿服务创新进行研究与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指导价值。

[1]高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现状探究[J].北方文学,2016(9):184

[2]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8):158.

[3]徐晟.社会赞许性的争议——应用与展望[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60.

[4]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求是,2013(4): 47.

[5]蒲清平,王婕,朱丽萍.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志愿服务研究[J].学术探索,2017(3):79.

[6]周涛.为数据而生:大数据创新实践[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41.

[7]任丽慧,崔树华.借力大数据实现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N].内蒙古日报,2016-08-08(009).

[8]张芬,张春,王悦舒.大学生志愿服务效果评价体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65.

[9]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0]黄艳.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4(2):96

[11]张其顺,陈凌云.用互联网思维实现医院后勤精细化管理[J].现代医院,2016(4):609.

[12]陈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手段和形式创新研究[J].北方文学,2016(9):175.

[13]章琼.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的思考[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8):92.

[14]黄科,向宇森.微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创新的现实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6):43.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精准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环球时报(2022-10-14)2022-10-14 10:50:25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少先队活动(2021年1期)2021-12-02 16:45:06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为志愿者加油
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 01:41:28
我是小小志愿者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
精准扶贫二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