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视角下池田大作的儿童教育观

2018-04-03 04:30苗伍君
关键词:法华佛教和平

苗伍君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外语系,528000)

在2009年4月28日,在西班牙举办的“法华经展—和平与共生的启示”开幕贺词中,池田大作指出:“释尊以先觉者得「智慧」与「慈悲」救济民众,在佛教史上编撰出许多经典,其中《法华经》正是宣告释尊自身悟达之法的经典。《法华经》能广为流传救济人们的「精神」,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深远的宗教性及平易近人的表现形式。”[1]7

一、区别于佛洛依德的“无意识”论,注重“缘起”和“内发的精神”

在虐待儿童的问题上,池田大作主张制约文化,道德,文明的是“内发性”,“内发的精神”;建议从人的自身,内在去解决问题;而并不认同佛洛伊德对“外界影响”的认识。池田大作同时也提出:“佛洛依德的“无意识论”在很多点上是与佛教的唯识哲学相通的,具有划时期的意义。不过,它剥掉了过去视为神圣的意识和理性的假面具,过于使其相对化,从而往往歪曲了人的‘内发的精神’必然带有的意志,理想以及各种道德的价值,使其变得软柔无力”[2]97。

对于孩子的本性是善还是恶的问题上,池田大作的观点是不能从先天的观点来作为评判标准。人是同时具有善与恶两种潜质,至于哪一种潜质会显露出来,在于“缘”,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这种“缘”并非完全来自有外界。“缘起”简单来讲也即是“因缘而起”。如上述例子中,学生受到教师虐待,池田大作表明:“如果说教师是‘因’,学生则是‘缘’,如果两者和好,那里当然会产生‘善性’”[2]100。如果关系处理得不恰当,会陷入僵局。此种情况下,池田大作还表示:“有时候‘因’是善的,但‘缘’是恶的;有时恰好相反,问题恰好出现在‘因’上。因此,相互不屈不挠的努力和勇敢的挑战是必不可少的。其结果是和好,即产生真正信赖关系的善性。”[2]100由此可以看出,池田大作是秉承着怎么启发和培育“内发的精神”来探讨着人的精神。而真正的宗教则是为了增进行善的人们“亲密”,“和睦”的黏稠剂。孩子是大人社会的一面镜子,教师家长等一些教育人士所做的便是增进和孩子的沟通,在教育的场所教导“善”与“正义”,建立与孩子们的信赖关系。

二、佛教的“十界论”与“培养良好的德性”

池田大作认为:“不仅要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智慧,关键还要培育人的良好德性。当前的日本是世界上教育最普及的国家。可是,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和犯罪却日益凶恶。这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只提高了人的知识水平,犯罪也变得带有智能性,日益增多是其极其自然的,可以说是教育不顾教人的结果,是必然要掉进去的陷阱。”[3]58,可见,在教育功能的发挥上面,光依靠科学技术来提升智力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把良好的德性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

佛教中把生命状态分为十个范畴:第一是“地域界”是最恶的,最具有烦恼的境界;第二是“饿鬼界”,饿鬼饥饿的境界;第三是畜生舌啖的“畜生界”;第四是注重自我的“修罗界”;第五是,包含着人生苦乐的“人界”;第六是充满着喜悦的“天界”;第七是追求领悟的“声闻界”;第八是得到开悟的“缘觉界”;第九是普度众生的“菩萨界”;第十则是清静圆满的“佛界”。而在这“十界”中,“地域界”,“饿鬼界”等是“极恶”的境界,代表的是最痛苦,最具有烦恼的人,而越靠近第十界“佛界”则越接近“极善”,代表的是最坦然,最自在的人。池田大作认为:“十个范畴并不是界限分明的,人心的飘摇不定也就会容易导致个人处于哪一个‘界’的模糊性的产生。”[2]80例如学校里“拉帮结伙”的社会现象属于佛界中的第三道“畜生界”,在儿童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现代社会里,校园欺凌,不登校,甚至儿童自杀等现象多次出现。这种情况下要站在“善”的立场上要敢于和欺辱,耍威的恶势力进行战斗。可是与其斗争的同时也不应该放弃所谓的“恶孩子”。法华经所推崇的“众生皆可成佛”,在“九界”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佛。池田大作也在作品中表示说:“我作为一个佛法家,必然要把目光集中到根本疗法上。那就是说,必须使受过创伤,为罪恶感而苦恼的人们,有一个始终充满着温暖和鼓励的社会。”[2]113

三、佛教中的“万物共生”和“教育平等”

在《法华经方便品》前半部阐明说:“佛出现于世的目的,亦即‘一大事因缘’,就是要使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所谓‘佛知见’,是指宇宙生命具备的光明智慧,中国天台大师解释为‘佛性’。”[1]7《法华经》中指出,“佛知见”是适合所有人的。“法華経は、この仏知見が、すべての人にそなわっていることを明らかしました。そして、この知恵を開き、示し、悟らせ、この知恵に基づく生き方に入らせる。”[4]563这里的“适合所有人”也就说明了人类本质上是“平等”的,无论是任何职业,任何身份,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存在着这种“佛性”,都可以受到法华经的洗礼。

池田大作把这种法华经中的“佛性”应用到了教育上。“所谓的英才教育是这样的一种教育-要认识到在所有的青少年的人性中都内藏着可以分担下一代文化任务的伟大能力的事实,并在这一认识下,为打开他们生命的宝库之门而伸出充满无限深情之手。”[3]91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池田大作所认为的英才教育是一种平等的教育,不放弃每个人,人人都能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在《孩子的世界》一书中,池田大作还多次强调说,“生命没有等级,谁都拥有生命。”[5]17“孩子们是未来的宝贝,也是照耀世界的太阳,每个孩子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可能性,每个孩子都是希望的存在。如果孩子一旦失去光彩和希望,则是大人们的失职”[5]15。重视孩子的同时,扮演着外界的家长,教师等角色更要保护孩子,给他们勇气,生命和力量。

四、日莲宗的“多样性”和创价教育中的“人本主义”

个体的“多样性”是日莲宗宣扬的精神之一。“日蓮大聖人は「鏡に向かって礼拝をなす時浮かべる影又我を礼拝するなり」と説かれています。多様な他者の生命をすばらしいと尊敬すれば、そのまま鏡に映るように、自分の生命を荘厳していくことになるの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4]588,也即是说要尊重互为个体之间的差异的同时,也在磨炼自己的性格。同时,池田大作在《孩子们是未来的宝贝》一书中指出“人权”的定义,“谁都有权利作为人,像真正的人开出美丽的花朵,完成作为一个人的使命。自己有这种权利,他人也有这种权利,这就是人权”[5]45。佛法主张的是“樱,梅,桃,李”的争艳。“樱花有樱花的美,梅花有梅花的香,桃花又桃花的光彩,李花有李花的风趣。这就是百花争艳。可是,人类的世界却不能尊重差异,对人‘歧视’,‘侮辱’人。这是对人权的破坏。根本的不幸就是从这里产生的。”[5]45在此,池田大作把人比作“樱,梅,桃,李”四种花,花有权利进行争艳,人也有权利行使自己的权利,活出自己的人生。

“创价教育”是牧口三郎在多年学校教育实践中所构思的教育方法。和以往注重理论的观念哲学论有所不同,“创价教育”是偏向于实证,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理论。在“创价教育”的理念中牧口先生着重强调了“尊重个性”。“牧口会長は、教育の目的を考えるときの第一要件は「一般民衆が人生の目的を如何に自覚するか」にあると述べています、それは、「人生の目的が、即ち教育の目的と一致するから。」です。”[4]589,即是牧口会长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一般民众如何获取人生的目标上。也即是人生的目的应该和教育的目的相一致。

池田大作进一步丰富创价教育学说的同时,把教育学说应用到实践上,设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等一系列的创价教育机构。“他在创建创价大学时,提出了大学的三大宗旨,即教育的三大功能。一、要成为人的教育最高学府,二、要成为建设新的伟大文化的摇篮,三、要成为保卫人类和平的堡垒。”[6]342其中,第一项宗旨中明确提出“人的教育”这一概念,也即是以人为本,把人当作目的,除了教授学生知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来思考作为人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和态度。

五、不轻菩萨的“佛性”与“和平文化”

2009年,池田大作在西班牙举办“法华经展-和平与共生的启示”开幕词中,提道:“我将《法华经》的特质归纳为三点。第一‘万物共生的思想’,第二‘探求“永恒性”’,第三‘开创和平的行动’。”[1]8其中,在“开创和平的行动”中,强调说关注世界和平是“不轻菩萨”,不轻菩萨宣传“我深敬汝等”,无论对方是善或是恶,对于一切众生都予以救赎。

在儿童教育方面上,池田大作也强调“和平文化”的重要性。他坚持幼儿是没有歧视心的,但是随着年龄日益增长,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偏见和歧视。“我希望再一次确认,扩大‘人与人的联系’,‘心与心的联系’才是‘和平文化’真正的实践。重视友谊是正确的,它会带来和平,意义深远,是缔造‘共生’,‘协调’的理想社会的第一步。”[5]49-50缔造和平文化对于国际关系的缓和,民众的幸福和生活的安稳性来讲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此外,池田大作在《孩子是未来的宝贝》一书中阐释了“真正的理想”的含义。“‘真正的理想’中有幸福,有正义,有他人,有和平。在‘幸福’,‘正义’,‘为他人’,‘和平’这条延长线上建立起来的,描绘出来的,才是‘真正的理想’”。[5]31可以看出,真正的理想不单单是指个人获得的幸福,还要放眼于他人,民族和世界,要树立一种世界情怀;通过文化,教育等交流,找到人与人之间的共鸣,进而促进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这里的“有他人”“有幸福”等则体现了佛教中的“利他思想”。和“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相反,“利他主义”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发生行为的。池田大作在很多场合中,对于大乘佛教的“利他思想”予以了高度的评价。例如,池田大作在很多童话中也验证了此观点。在童话《两个王子》中,假王子解救了真王子,把智慧爷爷教给他的人生道理无偿地教给他,最后真王子赢得了万民的拥戴。再如在《沙漠中的宝城》中,舍生取义的王子形象深入人心。

六、学习佛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自他的幸福”

池田大作是这样阐述“佛法中的幸福论”的。“日蓮大聖人は「所詮四誓願の中には衆生無辺誓願度を以って肝要とするなり」と仰せです。それは、仏法を学ぶ根本目的が「自他ともの幸福」以外にならないからです。”[4]589。也即是佛教中的“四誓愿”中,众生无边誓愿度是核心。学习佛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自他的幸福”,所有人的幸福。同样在日莲宗中,也有关于构造“幸福境涯”的说法。「日蓮大聖人の仏法は、民衆の中に入り、他者とともに、崩れない福境涯の確立をめざします。日蓮大聖人は、智者とは世間の法より外に仏法を行わず、世間の治世の法を能く能く心へて候を智者とは申すなり」。[4]601在此强调的是,到民众中去,和别人一起,建立永不崩塌的幸福境涯。智者不是指的是脱离世间的法,来施行佛法,而是努力寻求治世之法的人才能称为智者。池田大作也是遵循着这一精髓来构建儿童教育体系。

例如针对现在社会很多都把“学习好”当作评价一个孩子的主要标准这种现象,池田大作做出了否定。他主张“相对于‘学习好’之外,不如说重要的是是否有一颗‘想为社会做什么’,‘愿为他人效劳’的心”[5]57。他还从“创造价值”的观点说明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二者的关系就如‘自转’和‘公转’。通过为社会效力,个人就会获得幸福,社会也应当把‘每个人’的幸福当作目的”[5]56。由此可见,池田大作认为个人与社会是由此及彼,唇齿相依的关系,主张把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把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繁荣联系起来,每个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人格,受到社会的尊重以外,也要舍得为社会付出,为社会效力。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流派不同的是,佛教主张的是“慈悲”,“宽容”,“多样性”,这也是佛教的长处。池田大作把佛教的思想,尤其把法华经的思想和教育融合在一起,无形之中更加完善了以往的教育观念。尤其重要的是,在儿童时期进行以上的“和平教育”,“人权教育”,“平等教育”等,这些价值观也会随着成长逐渐地来塑造他们成为更好的人,为世界和平,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公益财团法人东洋哲学研究所.法华经展-和平与共生的启示[M].台湾创价学会,译.东京:财团法人创价文教基金会发行,2015:5.

[2]池田大作,里哈诺夫.孩子的世界[M].卞立强,李力,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4.

[3]黄富峰.池田大作教育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5.

[4]A·リハ|ノフ,R·シ|,G·ブルジョ,等.池田大作全集[M].东京:圣教新闻社发行,2003:9.

[5]池田大作.孩子们是未来的宝贝[M].卞立强,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4.

[6]池田大作,松下幸之助.人生问答[M].卞立强,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法华佛教和平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和田出土《法华经》古藏译本的初步研究报告(二)
佛教艺术
《普林斯顿大学藏西夏文<法华经>》读后
慧思研读《法华经》
法华古镇牡丹盛
博弈·和平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期盼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