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华
(罗源第三中学,福建 罗源 350600)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说过,“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将修心立德放在首位。在呼唤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观念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自然应承担培养学生“修身立德”素养之责任。[1]然而,审视今天的学科教学现实,有些教师只重视单纯知识教学,轻视法治意识培养,忽视生命与品德教育,已远离了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本真。若要让该课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就应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生命对话,分析道德典例,引导学生向善向上,从而为培育学生修身立德的素养积蓄力量。
学生修身立德素养培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论语》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当自身表现出高尚的师德时,就为学生的成长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此,教师应当自觉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作为工作价值追求,做好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2]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当发扬课堂教学民主,真正做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最终收获的必然是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例如,七年级上册《走进老师》教学中,教师设问:“说说你最喜欢的是哪位老师?喜欢的原因是什么?”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对老师的评价不一。但从他们的发言中可以感受到业务水平高、品德高尚的教师易受到学生欢迎,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信息时代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更多新的要求,但师德素养和人格魅力始终是教师自我修身的永恒话题,也是学生修身立德的不竭精神源泉。
为了生命更美好,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归宿。《道德与法治》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而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校园欺凌和伤害案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教育的缺失。当学生对生命价值产生困惑而采取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极端行为悲剧上演时,《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应当思考:生命教育切入点在哪?应引导学生感受生命之宝贵,教育学生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敬畏生命》教学中,教师设问:“见到老人在马路边摔倒了,我们究竟扶与不扶?”学生1回答:“不敢扶。”教师追问“为什么?”“因为怕被讹诈,听说有人就被讹了,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案例!”教师说:“看来,采取一定的行为之前是有纠结,也有苦衷的,对吧?”接着问:“有没有同学有更好的方法?”学生2回答:“可以请旁人作证。”学生3回答:“可以拍下视频再扶。”教师说:“可以看出,大家都有社会经验,但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有爷爷奶奶,自己也有老的一天,当自己的爷爷奶奶摔了,你希望有人扶他们一把吗?”“希望!”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师总结:“同学们,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只有我们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般,我们的社会才会出现更多善良的行为。那么也就会大大减少‘杀师’与‘不扶’事件了。”教师链接社会生活中真实的道德话题,引导学生讨论,在课堂上展开生命态度的对话。教师耐心倾听,尊重学生的思考,循循善诱,在学生的观念纠结处把做人的道理说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生命态度和法治意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价值,基于生活化的教学视野,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真实和有意义的人物或事件,寻找具有教育价值的时事热点和典型事例作为素材,组织课堂教学,由小见大,由隐到显,做到“润物细无声”。针对初中学生抗挫能力普遍弱化乃至缺失的现状,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挫折教育,培养坚强意志品质非常必要。[4]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增强生命的韧性》教学中,播放感动中国人物刘伟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刘伟10岁因触电意外失去双臂,18岁获得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百米蛙泳项目冠军,后因免疫力下降无法再进行强烈运动,改用脚学习弹钢琴。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当刘伟用双脚弹奏出优美的《梦中的婚礼》时,教室内异常安静,学生都陶醉在钢琴曲中。接下来交流问题、分享感悟,逐渐明白当自己遭遇挫折时应持的正确态度,学会发掘自身的生命力量。感悟道德人物身上的精神力量,能激发学生的道德学习内驱力,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坚强意志等道德品质,从而真正增强生命的韧性,让生命向着更加美好的旅程迈进。
修身立德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是学生的必备品质,也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要件。《道德与法治》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课程要求学生在本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具有道德与法治学习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能力。[5]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常用教学方法,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运用角色扮演和角色体验方法,能够有效启发道德认知,培养道德能力,形成道德观念。例如,掌握与父母交往的正确方法和技巧,构建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是初中阶段道德学习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教学中,安排学生每六个人为一个小组,以“妈妈辛苦工作一天后回家,我为妈妈做什么……”为主题,自编、自导、自演课堂情景剧《妈妈,您辛苦了》。学生表现积极,小组合作默契,表演很精彩,让听课教师也不禁潸然泪下。教师适时进行点评、总结、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谈到以后会体谅父母的辛劳,应该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尽孝在当下,从现在开始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等。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当天回家后为父母尽一次孝心,做一件小事。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体验中感悟,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父母的爱与付出,加深与父母的情感,为其与父母的良好沟通奠定基础。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教师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明理,从而积淀感恩美德,课堂也因此更加富有育德的意蕴。
[1]张慧红.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4):78-79.
[2]李春会,李亮.中学政治教师的核心素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7):4-7.
[3]俞莉.生活·生态·生命:思想品德课堂的价值追求[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8):27-29.
[4]梅冬贵,张媛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路径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10):12-13.
[5]李宝玉.基于核心概念建构的教学策略与实践[J].福建教育(德育),2017(7):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