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64)
大学是我国重要的教育结构,更加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的阶梯,而社会也需要高等学府传播全新的知识和学术见解,通过其教育资源给予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诉求以及学习愿望的满足。古文《大学》中提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根本宗旨在于通过大学培养,完善人格构建,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表现出利国利民的善念与正能量传播。从而能够明确,为我国培养道德素质崇高以及精神追求远大的优秀人才,是我国高等学府的教育义务以及社会责任。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也将综合素质的人才储备,作为高等院校现阶段的重要任务,而人文素质就是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
大学语文在高校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功能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语文教育并非理工学科的思维逻辑意识培养,也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真理。语文教育是通过对文字与文章的理解,促进学生对其文学作品内涵产生顿悟,进而在文章发人深省的部分加以升华,最终通过文学内涵促使自身的思想价值观念形成。从而也能够明确语文教育并非简单的文章读写,更加是关注人类心灵成长与人文素质构成的重要学科。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语文教育无论在任何时期都有净化人类心灵的作用,因此语文学科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具备了人文关怀的功能,指导了无数思想与文化的传播,不断影响着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进程。那么大学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机构,更加应当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功能,进而培养出综合素质完备的优秀人才。树立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其高尚情操,形成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以及履行个人在社会行为中的义务以及责任,成长为思想价值观念健康以及道德素质合格的社会公民。
当前大学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建设上缺乏人文关怀。当代大学生在心理上承担了很多压力,有来自生活的家庭压力,也要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学习压力与就业压力等,其心理素质不高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将大学生视为弱势群体并非仅因为学生尚未形成社会生活的经济基础,而是因为现代大学生承受压力的表现令人担忧。如博士生与研究生自杀事件,大学生向室友投毒事件等,这些事件令人发指震惊社会。当代教育已经不能将这些事件作为单纯的极端现象进行处理,因为其事件本身也是基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表现,从根本而言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偏差和认知误区。那么避免极端事件并非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能够逐一解决,只有提高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与思想教育,才能在普遍的学习生活中注入正面的思想氛围,激发学生在正能量的学习环境下,互相影响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度丰富,在高校学习生活的阶段,大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所影响,被物欲所支配的大学生。更多的努力学习状态,仅为了在毕业后谋求高薪职位,实现对更多社会资源的索取,反而对自身作为社会公民的义务缺乏足够认识。其外在因素确实存在社会风气的左右,但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教育未能重视人才培养的精神文化层面,促使不良的道德观念有机可乘,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才导致了大学生崇高道德思想的缺失。而且我国高等院校更加注重技术能力的专业培养,如果学生就业率和薪资待遇良好,也是其开展招生计划的优势。培养出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大学生,确实是高校的义务,但并非高等院校的育人为本核心思想,如果学生仅能够为社会创造物质价值,而缺少了正确的道德观念,社会发展也仅能停留于物质丰富的社会阶段,将无法向更为深远的道德层面推进。
大学语文教育能否寻找到影响学生思想构建的切合点,需要从学生视角审视当代社会中的不良文化现象,从对社会文化的探讨中触发语文教学中的积极思想,将正面的精神文化素材引入课堂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走出思想误区,建立人文视角的正确思想价值观念。无数中国古典文学以及诗词歌赋中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都能够从正面以及辩证角度培养学生的正面思维方式。如古代英杰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思想高度;儒家圣贤“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思想觉悟;精忠报国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高尚的文化情操与磅礴的思想格局。这些具备人文教育价值的素材,都应当作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教师的规划与完善,将其作为引导学生思想升华的有效教学工具,进而提高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中获得更高的精神给养,汲取我国古代先贤的先进思想与精神文化。
高校应当走出迫于招生压力的思想误区,不仅要提供学生专业知识的课堂,更加应当推动大学语文教育作为所有专业基础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课程地位。人文教育比专业技能的培养更为重要,应当是所有高校进行教育改革与完善的部分。那么大学语文教育不仅需要在文科专业进行系统教学,也要在工科专业普遍开展。因此,高校可以将大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课程。一方面,可以在大一学期作为补充课程开展。另一方面,可以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计划中将其作为公共课程开展,同时要求学生作为选修课程累积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学分,并以相应考核作为学分基础,明确学生在学习进度与学习效果上的教学质量。其根本目标的在于将有效的思想文化课程融入到大学生的整体学习计划中,完善其在校期间能够得到大学语文教育,促进自身思想价值观念的正确导向,进而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以及正面思考问题的方式。
目前我国高校在大学语文的课程中过于注重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发挥出现代教育的优势,同时也没有迎合学生的汲取文化的需求,刻板的文章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在沿袭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上,仅对文章进行分析以及传授文学知识,只会造成课堂气氛的压抑。针对这样的教学模式,急需大学语文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从而唤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从中学习更为具备实用价值的人文思想。
一方面,语文教师应当注重课堂教学的形式与方法,通过将教学重点转换为文化思想的理解,以及文章背后思想格局和时代背景的拓展延伸,进而形成语文学习的活跃性。时下传播广泛受到社会主流文化推崇的 《百家讲坛》,给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借鉴的参考价值。通过形象生动与内涵丰富的教学模式,更加能够激发学生在课程中的积极兴趣。并且这样的教学方式,通过深度剖析文章内在底蕴,能够启发学生在文章中获取有效人文价值的能力,进而在对文章进行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自身的思想内涵,才能树立起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形成。
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也应当不断完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为大学语文教育提供推广和学习的多重模式,才能促进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即时性。例如,将微课引入大学语文教育,为课程建立微信公众平台。每节课程开展之前,教师先将学习内容上传到平台中,让学生先进行预习。同时抛出讨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行理解的范畴,寻找立论基础的资料,再通过学生在平台中的相互讨论与沟通,形成针对文学问题以及文化内涵的客观认识与评价。然后在大学语文的课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解答相关问题的表述,最终形成学生参悟其中的人文内涵,产生思想觉悟的升华。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适应科技发展的现代社会,不仅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具备了较高的价值,更加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完善,以及自学习惯的形成,在步入社会之后,也能够在此习惯的基础上,不断自学文学作品中的积极思想,达成终身学习和汲取正面文化思想的优势。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格局和个人文化素养急需提高,而大学语文教育正是有效的完善途径。因此高校应当通过完善教学方式,加深针对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而如何完善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充分发挥出大学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就是现代高校应当不断完善的过程。本文提出从学生角度审视,充实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内涵;通过推广公开大课,发挥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作用;以及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进而优化教学模式和课程规划,才能够在教学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形成正面的思想价值观念,凸显现代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本理念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