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本科翻译教学研究

2018-04-03 03:31:20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译员工具互联网+

(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0.导言

基于Web 2.0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正与各行业融合,“互联网+”时代发展下的翻译服务行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14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显示,翻译服务企业中有10%企业从事翻译工具及软件开发,从事本地化服务的企业也高达20%,翻译行业人才已不仅仅指语言文本翻译人才,而是指具有本地化、项目管理、桌面排版等多方面涉及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综合翻译人才[1]。但是,目前依然有本科院校的翻译教学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与方法上,滞后于时代发展,缺乏行业和市场适应性,导致综合翻译人才供小于求。因此,改革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1.传统本科翻译教学不足

长期以来,本校的翻译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与市场需求难以对接。长期以来,翻译教学以培养学生掌握双语转换技能为目标,然而“互联网+”带来的翻译服务市场对翻译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是能够熟练转换两种语言的人才,而是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技术相关技能的人才,如熟练操作项目管理软件、语料分析工具等。目前,大多数从事翻译相关业务的公司都要求翻译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翻译水平以及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由此可见,传统翻译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市场最新需求。(2)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目前的本科翻译教学多围绕基本语言转换技巧、译文评析等内容,翻译教材也多以翻译技巧讲授为主,辅以相应的技巧练习,对于翻译职业的要求介绍较少,如译者工作平台、译者人际关系培养、译者职业道德等。因此,按照传统翻译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难以成为职业的翻译从业人员。同时,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和具体翻译方法也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学以致用。(3)教学方式陈旧枯燥。目前的本科翻译教学多以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教师是翻译教学的中心,固定教材是翻译教学的载体,教师控制课堂的节奏和内容,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在传统的本科翻译教学内容的影响下,教学评价多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缺乏对学生翻译学习过程的纵向分析,忽视了对学生技能习得的情况分析,导致难以在翻译教学中实现形成性评价。(5)翻译课程教师缺乏翻译实践经验。目前本科院校教师多以教学及科研为工作中心,翻译课程教师虽然语言功底较强,教学经验丰富,但很少有机会接触企业一线翻译岗位,缺乏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难以有效地向学生介绍翻译职业现状并开展翻译实践活动指导,从而导致翻译课程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由此可见,本科翻译课程的教学现状不甚理想。

2.“互联网+”时代翻译新模式及教学研究

“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实现了翻译平台的网络化,也带来了包括翻译技术、翻译人才、翻译业务等翻译资源的大众化。运用移动互联网提高翻译效率成为翻译行业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翻译模式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翻译工作模式,“互联网+”翻译模式可以实现翻译业务供应与需求网络直接联系,避免了翻译产品交付过程的空间限制,简化了翻译产品的交付过程,节约了翻译产品的交付成本。同时,移动互联网实现了翻译资源的合理配置。“互联网+”翻译模式下,翻译人才库、翻译业务量、语料资源包等都得到了优化分配,降低了大型翻译项目的管理成本。“互联网+”翻译模式是技术与语言的结合,带来的不仅是翻译行业的革新,同时也带来了翻译教学的新挑战。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新形势下翻译教学,尤其是信息技术时代下的翻译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李安娜(2016)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出发点,探讨了“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教”与“学”新模式[2]。陆晓(2016)就目前高校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的问题提出了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建议[3]。秦美娟、何高大(2016)在分析“互联网+”对翻译行业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译员翻译信息技术能力的内涵,并提出培养译员翻译信息技术能力的相关建议[4]。也有学者对于“互联网+”翻译模式的技术工具进行了研究,其中以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工具研究为主。徐彬、郭红梅、国晓立(2007)认为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研究是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教学和实践的基础,并将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5]。高志军(2013)通过分析现有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研究,初步探讨了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测评方法及具体实施步骤[6]。朱玉彬、陈坚林(2015)基于语料库相关研究,指出现阶段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平台在研究开发和用户使用方面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新应用平台的构想[7]。

虽然针对信息技术时代下翻译教学研究的成果丰富,但大多数的研究只关注了理论研究,可实际应用的教学模式较少或者收效甚微,也难以真正指导翻译课程的改革。因此,改革翻译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尤为重要。

3.“互联网+”本科翻译教学改革

3.1 “互联网+”本科翻译教学人才培养目标

“互联网+”本科翻译教学应以培养语言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专门人才为目标。“互联网+”翻译新模式对翻译人才的能力需求除语言能力外,还包括以下几方面:(1)信息能力。翻译资源的网络优化要求新时代译员应具有选择信息的能力,这不仅要求译员能够利用互联网搜集翻译相关资源,还要求译员根据需要对相关资源进行 “去粗取精”,客观评价、整合各种翻译资源。(2)技术能力。“互联网+”带来的翻译行业在信息技术层面的新发展。译员需要掌握除基本办公软件操作之外的与翻译相关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如术语处理工具、项目管理工具、本地化工具、桌面排版工具、音像同步工具等。(3)人际交往能力。“互联网+”时代下翻译资源的大众化要求译员具备协调翻译资源各方沟通的能力。译员不仅需要会翻译,而且需要会推销。如何平衡客户与市场、客户与公司、个人与公司等的需求关系对于译员个人翻译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1.2.4 饮食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病情制定饮食干预计划,日常饮食以清淡、富含营养、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食物为主,短期内不宜使用奶、豆类、糖类、肉类等以引起患者产生肠胀气等食物,禁止食用生冷、辛辣等易对身体产生刺激的食物,避免对肠胃造成的影响。

3.2 “互联网+”本科翻译教学课程设置

根据以上目标,翻译教学内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首先,语言培养为基础。把传统翻译教学课程关于翻译技巧与理论的知识作为语言培养的重点内容。同时,将英汉语言对比分析引入翻译课堂,通过比较两种语言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于不同语言及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此基础上,开设译本分析与比较课程,让学生了解不同译本中的优缺点,在比较与分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译文篇章意识。其次,技术为依托。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重点及难点在于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应用。通过介绍翻译行业的新发展,介绍基本翻译工具的使用方法,为学生建立翻译实务的操作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译后编辑概念的引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本地化工程相关技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最后,实践为支撑。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建立翻译人才的培训及实践基地。引入翻译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企业战略管理,培养学生的项目及企业管理能力,通过实际翻译项目管理操作,了解翻译市场基本的翻译流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3.3 “互联网+”本科翻译教学评估

改革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翻译教学的评价方式应随着新的教学内容的引入而变得多样化。通过向学生布置模拟翻译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如SDL Trados、Memo Q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在实际操作中总结学习经验,建立属于个人的学习档案,以文字形式详细记录学习心得。通过学生的个人学习档案,教师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反馈,而且可以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同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实现实时掌握学生翻译作业的完成度,以翻译任务完成质量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掌握程度为基础,形成新的评价内容体系,其中包括对学生语言转换能力的评价、技术使用的评价、语言及文本对比能力的评价、项目管理能力的评价等。通过建立学生个人评价档案,纵向比较学生翻译相关综合能力掌握情况的变化,形成反映学生翻译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因此,在结合传统翻译课堂评价方式的基础上,“互联网+”时代本科翻译课程评价应更多关注学生的翻译综合能力变化。

4.结语

“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各行各业的新发展,包括带给翻译行业的新的发展机遇和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新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互联网+”翻译教学改革变得十分迫切。为适应新形势下对翻译综合人才的培养要求,应结合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翻译教学,丰富翻译教学内容、改进翻译教学方法、制定新的教学评价模式。

猜你喜欢
译员工具互联网+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巧用”工具
读者(2017年18期)2017-08-29 21:22:03
口译中的“陷阱”
英语学习(2017年3期)2017-04-10 23:21:37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外文研究(2016年3期)2016-03-17 12:41:05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天中学刊(2015年4期)2015-08-15 0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