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大理 671003)
当前,高学历成为社会的一大趋势,高校年年扩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高学历教育。2017年,我国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将会达到727万,比2016年的高校毕业生多28万人。读大学,高学历,似乎成为所有家庭的一个普遍追求,大学已成为年轻人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大学的原因是什么呢?当然,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比较传统的观点是认为有了高学历之后,将来找工作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有的学生向往大学是希望在大学里可以提升锻炼自己的能力,从而使自己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有的学生则认为大学是个轻松舒适的环境,可以享受安逸的生活……
鉴于广大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当前的高等学校的教育也恰恰迎合了这些需求,大多数高校注重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却忽视了学校的一个重要职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追求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主要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当代大学生出现了一系列思想道德问题,这说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这里所指的教学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教学,如公共政治课,还包括专业课、选修课等其他教学在内,任何教学都应当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都应该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1]
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较为明显的体现在近几年大学生校园杀人事例。2017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宿舍杀人案,两名同学不幸在拉架的过程中被同学捅伤经抢救无效而身亡。医科大学的学生,本该是未来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却将手中的刀残忍地指向了同班同学,这不得不说是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到位。2013年,就读于复旦大学2010级耳鼻喉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黄洋同学因饮用了饮水机里被室友林森浩投放了有毒物质的水而抢救无效中毒身亡。这些校园杀人案轰动一时,但这些并非个例,不难理解流传着一句调侃的段子——“感谢室友的不杀之恩”,听着很好笑,但也着实令人心寒。寒窗苦读十几余载,有缘共处一室肝胆相照,是何等难得而宝贵的缘分,何来深仇大恨要致室友于死地呢?一念之差,为两个给家庭造成了惨痛的悲剧。除此之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也体现在毕业之后的种种表现。2011年,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出身的公务员廖某,多次打骂父母并将其赶走,不孝之极。有了高学历文凭,有了体面的工作,接受了近二十年的学校教育,可是到头来连最基本的尽孝都做不到,真是令人悲哀。另外,研究生自杀身亡的事例也不少,苦读多年,内心之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之差而走上不归路,着实令人心疼。
简单的几个事例,只是典型代表,当前大学生的众多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不胜枚举。诚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来源于学生各个阶段的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但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也是其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大学之前,唯学历是从的应试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模式,小学和中学的教育,只是盲目追求高升学率,导致音、体、美、德等课程,大多数成了摆设,因此,大学之前的学校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是缺失的。学校不在乎孩子的思想意识、社会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如何,只是盲目追求高分。因而,我们看到了这种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一些心理不健康的学霸,甚至沦为杀人犯的研究生。基础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高等教育不应该补充上吗?
但是,大多数高校则为了提升自身排名,把提高衡量和考核高校综合实力的就业率作为主要目标,包括课程设置以及实习途径等方面都围绕就业率进行。类似的,就像基础教育追求高分一样,高等教育一味追求高就业率,同样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极少开设相关课程。因此,高校就业导向观念的影响是导致高校思想道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高校也有极少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设的政治公共课就属于这一类。高校的政治公共课一般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程。其中,这四门课程是引导学生了解本国国情,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几乎每所高校都开设了这些课程。但是,多数高校的这些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合理,难以达到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大学生是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年轻群体,其思维活跃,喜欢有新意的授课方法。但是一般情况下,高校的政治基础课教学方法依旧是“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法。这种方法自小学、中学的应试教育就开始使用,很难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学生们对这些政治基础课没有太大兴趣,参与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好。
诚然,灌输法尤其相应的理论依据,20世纪初,列宁针对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党内存在的崇拜自发论的工联主义倾向,明确地提出了灌输理论。他在《怎么办?》一书中指出:“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对于受教育者个体而言,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也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3],必须通过各自途径的灌输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所以,一定的理论灌输也是有必要的,但这并不能成为唯一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必须结合大学生特点,联系当代热点,运用有趣的多种教学方法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产生还有主观方面的原因,那就是众多高校学生自身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愿不强,也可以说是大学生没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向。大学生接受了十余年的中小学教育,以成年人的身份步入大学之后,总是有些盲目自信,认为自己的知识已经足够丰富,尤其是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屑一顾。盲目认为自己的身心发展是健康的,自己的道德素质也是极高的,所以出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时候,多数大学生是极为不重视的,出现了上课玩手机、看课外书等令老师心寒的种种表现。
于是,老师尽心尽力地传播思想政治知识,却穿不过学生们在心里设起的屏障,鉴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效果。所以,要想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首先必须要打开大学生们心里的这个屏障,也就是要让他们意识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自觉地接受相关教育。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核心力量。我国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而不是有才无德的高学历人士。但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不容乐观。所以,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平迫在眉睫。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要想取得成效,必须改进单一的理论灌输法,创新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就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创新教学方法,而且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需要由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合作式教学方式。
大学生是一群有活力的年轻群体,喜欢新鲜事物,所以可将参与式教学法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中,并且将理论与社会热点相联系,让学生自己去搜索了解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例,由学生上台为同学们讲述,并让同学们自己交流讨论感受并汇报展示,这种教学方法可能会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3.2.1开展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讲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之上,学校应该不定期地经常举行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讲座,多聘请校外专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讲座。讲座比课堂更灵活、有新意,所以相对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讲座比课堂更有吸引力。
3.2.2高校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借助一些载体,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正是有效的载体之一,活动的作用是可以寓教于乐,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在活动中提高思想觉悟。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活动中,这是教育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受到感染、不知不觉接受教育,通过鉴别、汰选、比较、判断、取舍,从而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促进了教育的有效功能发挥。[4]
当前大学生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多体现于存在心理问题,就业压力、同学关系、学习压力等因素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前期掌握、身心健康知识和心理教育方法的完善、健全和建构科学的心理咨询系统[5]。高校构建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提高有效的心理辅导,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在完善心理咨询体系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和困难前的承受能力,创新方法和载体,使大学生学会自尊、自爱、自律、自强,增强学习和服务的本领。[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文化对于一个群体而言,在言行举止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环境的重要内容。高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的体现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表现在草坪旁边的提示语上,可以表现在图书馆提倡读书的条幅上,也可以表现在走廊里丰富多彩的挂画上……有时候,学生的一个坏习惯真的会因为校园文化的提示而被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