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丽
(霞浦县实验幼儿园,福建 霞浦 355100)
幼儿美育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幼儿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完善幼儿的人格。大班幼儿的年龄约在五六岁,这一年龄段的幼儿能识少量文字,在阅读绘本时能仔细观察绘本画面的各处细节,结合自己认识的文字连猜带蒙地阅读绘本,对于绘本阅读具有浓厚兴趣。那么。如何应用大班幼儿喜爱的绘本阅读对幼儿进行美育,发展幼儿的审美情趣呢?通过实践和研究,笔者认为,在审美理解正处于主观偏爱阶段[1]的大班幼儿阶段,教师应有意识地以正确的美育观带领幼儿欣赏绘本,引导幼儿感知绘本色彩之美、感受绘本语言之美、学习绘本造型之美以及体验绘本情感之美。
色彩是美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幼儿学习美术知识进入美术世界的窗口,培养幼儿良好的色彩感知能力和色彩运用能力,是幼儿美育的重要课题。大班幼儿思维活跃,辨色能力强,但在绘画用色时会依据个人的偏爱选择用色,画面较为单一。因此,通过绘本,引导幼儿感知和欣赏色彩就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绘本在色彩的运用上,具有灵活多变和风格多样的特点,无论是彩色的搭配,还是黑白灰的运用,都能有效地表现故事的主题和思想,并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例如绘本《蚂蚁和西瓜》,创作者在书中大面积运用了热情的红色画西瓜,再用鲜艳青翠的绿色画西瓜皮。红色和绿色这两种对比色彩的运用,使整个绘本被红绿两种颜色架构起来,形成强烈反差的画面。对比色的运用不仅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还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老师,红色和绿色是对比色,还有哪些颜色是对比色?带着幼儿的好奇,教师围绕着“对比色”开展了一系列的美术基础的活动,进而培养孩子的色彩感知能力,构建审美情趣。
帮助幼儿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色彩美感,教师还可以根据大班幼儿的用色偏好选择符合年龄特点的《小黄和小蓝》《彩虹色的花》《好饿的毛毛虫》《花格子大象艾玛》等绘本,有所侧重地与幼儿进行引导和启迪,帮助幼儿层层递进地解读绘本,感知与欣赏绘本中色彩的搭配技巧、用色常规以及如何用各种颜色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幼儿的色彩美感表现的是他们天真烂漫的童心与童趣。在教育中,教师不应以成人的眼光与标准去评价,不要强制幼儿按物体固有的色彩去赋色、去创造。在色彩应用上,教师不能只停留于艳丽的和漂亮的颜色,色彩的运用如果把握不好,很容易形成视觉刺激,流于俗套。教师要多渠道多方式启发幼儿体验色彩的美感,鼓励幼儿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绪,让幼儿保持对色彩的兴趣和热忱。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艺术教育要求中指出:“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2]大班幼儿通过三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绘画经验,具有基础的绘画技能和手段,这时期的孩子不再满足于自己原有的技能水平,学习愿望强烈,充满想象与创作的激情,希望获得更高水平的指导。但是,这一时期幼儿的美术技能明显跟不上他们的想象,幼儿拥有创造力,却常常无从下笔。在以往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会使用范画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教师很多时候是感到左右为难的,范画教师绘画水平有限,会使孩子们照本宣科,不但会形成错误的临摹范画的方法,而且很大程度上也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绘本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点,有趣唯美的画面就宛如一幅幅范画,丰富了幼儿的美术意象,让幼儿在阅读中不断积累绘画经验。例如,在指导大班幼儿学习表现人物动态变化这一美术造型时,教师通常习惯做法是用木偶人的形式来引导幼儿体会人物在动态时结构造型的变化。这个方式虽然能够简单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人物动态时的造型变化,但是,在实践中,教师发现,缺乏美的形式的引导,很容易造成绘画成为幼儿机械反映内容的行为。于是,教师把绘本《大脚丫跳芭蕾》带到了课堂上,引导幼儿欣赏贝琳达跳芭蕾舞时各种伸展、跳跃的姿态,欣赏画面舞动的线条以及芭蕾优雅的韵律感。幼儿在不断的翻阅欣赏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学习并模仿了人物动态时造型的变化,提高了幼儿在绘画时造型能力的表现。
在绘本中学习造型之美,关注的是技能学习与情感渗透、创造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绘本中多种多样的造型,丰富了幼儿的美术经验,活跃了幼儿的思维,提高了幼儿的创作热情。通过阅读不同题材、不同内容、不同创作风格的绘本,幼儿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绘画表现经验,“举一反三”地运用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打开创作的思路。
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存在如下问题:将“读”的重点放在图画上,对于文字,只是粗略带过,忽视绘本“图文合奏”的重要特点。而大班幼儿有一定的识字量,对文字敏感,因此,教师在引导大班幼儿阅读绘本时不仅仅要关注画面,也应该关注绘本的语言,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帮助幼儿理解和把握绘本的内涵,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例如绘本《一园青菜成了精》教学中,教师根据绘本语言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音律之美的特点,将整体式朗读、细节式朗读这两种形式的朗读相结合,帮助幼儿感受绘本语言之美,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教师引导幼儿对绘本语言关注的形式有很多,并非仅仅局限在朗读,还可以拓展到对绘本语言内容的表演和对绘本中句式的学习和应用。例如在《母鸡萝丝去散步》教学中,教师设置“萝丝”“狐狸”两角色,围绕“走、绕、越过、经过、穿过、钻过”这六个动词创设情境,让幼儿感受狐狸追逐母鸡时的紧张刺激以及绘本语言的幽默、诙谐。
优秀的绘本,具有显而易见的情感基调,使读者阅读之后,回味无穷,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所谓的绘本情感之美。大班幼儿由于自身认知经验的不足,无法完整解读绘本中对包含着情感内涵、大多的时候他们只能读出一个普通的故事。因此,在幼儿阅读绘本时,还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地引导。例如绘本《花婆婆》,这是一个倡导人们爱护环境的绘本 。幼儿阅读绘本后,需要教师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在有效的提问和追问中引导幼儿说出婆婆让环境变得更美了,所以我喜欢她!由此基础上开展“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系列实践活动,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情感引导幼儿,实现知行合一的最终目标。
另外,教师在引导幼儿体验绘本情感之美时,要防止将绘本故事当作情感教化的工具,以成人的思维对幼儿进行道德上的强制灌输。因为,功利性的绘本阅读不仅会让幼儿失去兴趣,也会剥夺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独特的体验与感悟。
[1][美]阿瑟·D·艾夫兰.艺术与认知[M].智玉琴,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22-2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S].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