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明而形成新的时代特征,甚至可以说,在视觉艺术表现的主题和表述语言中,总是渗透或关联着特定时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由此形成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文化。
全球数字与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前言领域迅速扩展了更为宽阔的空间,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新媒介为艺术家思想的探险和创造性想象提供了实验的条件,而艺术家在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媒介作为语言的同时,也更加敏感和尖锐地提出关涉社会与个体、存在与精神、功用与情感等文化命题。由此,“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正在发生时的艺术形式,折射出全球 艺术发展新的趋势。
中央美术学院在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传统艺术的同时,也积极关注和推动新形态艺术的探索与演进,既作为教学内容以培养能够融通科技与艺术的新型人才,更注重搭建宽阔的国际交流平台以及时展现科技与艺术的最新成果,“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就是这样一个平台。
本届媒体艺术双年展将“后生命”作为展览主题,是对上届展览主题“技术伦理”的深化探讨,展示艺术家运用媒体材料和语言对“生命”这一概念的触及和认知。展览邀请40余位(组)艺术家从“数据生命” “机械生命”与“合成生命”三个方向演绎了“生命”新的诞生方式与存在形态。毫无疑问,“生命”是艺术创造的永恒主题,但“生命”又是一个具有扩展性的概念,从不同的维度对“生命” 的本质与形态进行探索,让我们思考媒体时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范迪安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新名词”的不断涌现,当今社会已由过去单一的线性发展方式转变为多元的裂变式发展方式。人们生活与教育方式、产业发展结构、城市发展模式等都 处于巨大的变革中,我们正处于一个以“不确定性”为常态的时代。
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艺术与设计、科学技术、人们未来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社会创新发展等紧密相关,也必然面临“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巨大挑战。面对裂变式变革,我们又该如何重新定义艺术与设计?如何建构面向未来的艺术与设计学科?
“艺术与科技”不仅是一个突破边界的新学科,还是一个推动教改的新动力。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既是一个呈现“艺术与科技”创新实践的展示平台,更是一个推动跨学科发展的教育实验平台,双年展输出的在艺术、科技和哲学等维度的知识和经验将成为反哺新学科建设的重要资源。本届双年展的主题“后生命”提出了“如何定义生命?”“如何定义未来生命?”“我们是否应当将生命定义范围拓宽?”等重要的生命伦理问题。
宋协伟
今天我们所知的生命,从它诞生之初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不断地走向后生命状态。还原到最基础的层面上的时候都是基本粒子。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别,只是它们的组织形式的区别。生命只是一种不断进化的关系和一种此起彼伏的形式以及一种自我感知的能力。而这一能力今天正在达到这样一种自我意识,那就是我们传统上认为非生命的要素,其实始终都是构成我们的生命本身的东西,正如木材之于火焰。后生命,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谦卑:那就是我们对什么是生命的边界,依然一无所知。
邱志杰
让我们置身于当今人与机器、信息高度融合的时代来探讨生命:将人体看成是一个可分配意识和生命的系统,生命的一部分存在于肉身,一部分存在于机器之中,另有一部分存在于人和机器亲如手足的关系之中。这似乎带来一种变化:肉身体验与计算机模拟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上的不同。说信息是本源,肉身是派生而来,这也许过于强硬。至少,我们希望借用“后生命”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中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实践,告诉我们“后生命”并非意味着基于肉身生命的结束,而意味着传统意义上对生命唯一定义的终结。
陈小文
罗西·布拉伊多蒂在《后人类》中提到,这是一种以“普遍生命力”为中心的平等主义,“它将先前隔离开了的物种、范畴和领域重新连到一起的横向力。”这种平等主义是基于真实的物质基础,而不是一种浪漫主义和怜悯。当然,除了当代科学的进步,全球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都使得人类开始思考自己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与地球的关系。我们是否具有勇气将作为万物尺度的“人”真正去中心化,这是我们在后人类语境下,综合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个思想学科所需要思考的“生 命”含义。
魏颖
“Post Life”主要展出当代艺术家和策展人的作品,他们正致力于探索、试验和阐述与哲学,伦理,道德,文化交流和艺术美学相关的挑战性问题,及这些问题与亚洲世纪的科学前沿之间的关系。这个展览在重新设想和重新构建不可言说的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布拉德·米勒
在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下,“生命”的概念得到了爆发式的生长,如何应对这种巨大的社会改变,并重新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其他物种、人与非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命政治、这个时代下身与脑的关系、这个时代下人与机器 的关系,以及这个时代下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都是在探讨关于“后生命”时值得深入阐释的话题。
费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