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方法”
——主题研究之方法观

2018-04-03 02:36:47陈平
关键词:艺术语言思维

陈平

方法,对于探求事物真理是绝对必要的。

——笛卡尔《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

艺术的创作本是属于个人的极具私密性的一套语言体系,观众对之的阅读,往往会因为语言符号的差异而产生理解的障碍。但对于心理语言学家来说,这只是一种表象所在。有一种心理语言普遍潜伏在每个人、每种文化之中,且它们彼此之间都有着相同的心理意识,是故即便是“一字一句”都听不懂所有语言对理解来说也并不陌生,这是因为在彼此心里仍然有着相通的灵犀存在。

一门语言的形成,需要在研究过程中从无限的可能性中去选择一种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将无数的偶然引向必然,以构成一个不同于他者的语言体系。语言是思维的表象,而非思维的形式。艺术语言,选择它的表现手段有着无限的偶然性,它一直处在时间与空间之间。在这持久存在又不断变化的历史维度里,如何持续保持自我的独特性,又时时有着变化的可能,这是一个既矛盾又奇妙的关系,谁也无法预测它将会是怎样的进程,一切都将在研究的时间维度里走向未来。

艺术与设计学科在西方与其他学科一样,艺术的教育实践主要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之间进行探索、分解,然后再整合,并且是反复地进行、反复地纠缠。艺术在方法论上,同样有着“共时”与“历时”的语言区分。我们形成语言的结构不是线状的,而是藤蔓状。“语言可以用有限的中介去做无限的应用”,艺术与设计作品从来是艺术家与设计师思考过程(体系)这个藤蔓上所结的瓜,有时展示出来的往往是整个过程中的某个部分、某个截面,而非整体。艺术作为社会的自主体系从未独立于哲学、经济、政治、科学的体系之外而孤立独行,彼此之间时时交织在一起。“一种‘超控制的艺术’是与司法、哲学、科学、政治和经济上的发明不可分的”,这是因为“没有周围的要素,就不能确定其价值”!

现在,各学科的发展日益呈现出跨学科化、边界模糊化的趋势,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整合正逐渐加强,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鉴、彼此促进,这使得研究的范畴更为广泛,研究问题的视角也随之更具新意与深度。研究方法的彼此融合,使学科之间的理论发展也从而有了更为有力的保障。一项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必须依靠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支撑,没有研究方法的学科研究即为“折翼之鹰”、“搁浅之舟”,工作是难以为继的,并非真正的研究。要想获得理想的设计或者艺术作品,往往需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有了好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成为好的设计师与艺术家也便水到渠成。如此这般在创作的过程中,自然就不需要去重复自己,甚至去抄袭他人,在研究过程的这个藤蔓中,灵光之瓜将时时出现,随手可拾。

何为“研究”,详细的释义是指钻研、探索、商讨、考虑,也就是就一个设定的课题进行长时间的反复研究,反复探讨,有如“剥洋葱”,一重一重地剥下去,真实也即渐渐呈现在面前。研究方法是在研究中发现新东西、新现象,借用研究方法这一工具和手段来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这是运用理性思维进行研究的一种思维技巧,也便是如古人所云的“格物致知”了,其大致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归纳法、演绎法、实验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是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的长期过程中被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经验方法。因为各自研究的出发点与视角的不同,研究方法本身也一直是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所以不同的研究者在各自的研究事项中会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西方科学与教育之所以能有这样辉煌的发展,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他们对于研究方法的研究素来已久,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到培根《新工具》、笛卡尔的《谈谈方法》与《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这种对研究方法的研究对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无疑都有着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培根与笛卡尔在现代科学的开始阶段,强调观察与实验,倡导经验与事实,对于扭转中世纪那种主要依靠思辨来研究自然的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个人以为艺术之创作亦当如是,艺术不可能仅仅依靠天赋之秉性,同样需要理性之思考,是应该建立于研究之基础上的)。他们在自己的科学研究事实上也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实验,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了详尽的归纳与总结,留下了大量珍贵文献和经验资料,虽然其中不乏无数的失败。

课题一旦确立了研究对象,便可利用研究方法,加之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将得来的研究数据再转化到创作设计中去,这是课题研究的必要步骤。对于研究的课题,首先得对课题的价值进行评估:要求具体、专一、原创并具有可持续性。经过长期的主题教学实践,不难发现主题教学是一种非预定的教学模式, 是一个在过程中不断随机生发的、非确定性的研究过程,一个不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呈螺旋形发展的过程(在过程中要警觉确定的存在,需要不时地去打破确定的存在)。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成为自己所研究领域的专家——当确定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时,便要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根据地并借此去扩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大量汲取其他领域的知识。“比如研究的是黑色,你得有暗黑美学、各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中对黑色的意义以及相关知识的理论背景,尽可能地去搜集有关资料,共时的,历时的。”这样,学生便有能力以一个研究领域的知识为主干知识,同时辅以其它领域的知识,不断加以充实丰富。当对自己领域的研究越深入,相应地对其他领域知识的吸收能力就会越强大(这是一个相互的作用力),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会使自我具有学识上的自信。给予学生研究方法的目的本身在于,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研究能力的人,能以研究作为基础来开展自己行动思维的人,成为一个具有自我思维意识的人。

课题的研究开始往往是从问题出发的(一个好问题的开始往往比正确答案更为重要);然后整合所搜集的信息与文献,比较分析各种不同观点(共时的、历时的),预想可能会出现的答案,根据研究对象得出关键词;进而利用信息文献中的资料,展开观察,分析对象,收集处理数据;再通过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初始设想,作出创作设计方案。

前期阶段:问题、信息(文献)、关键词;

操作阶段:观察、实验、归纳与演绎;

后期阶段:展示、评估、交流。

课题所提出的问题应当明确而具体,让人一目了然,切忌空泛。万不可以“高”“大”“上”为追求之目的,“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地方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远胜过虎头蛇尾的结果。研究对象在比对考察之后一旦确立,就应当自始至终专注于此,或者是彼此相关的一组问题,不得中途改变。笛卡尔在他的《谈谈方法》中谈到,研究过程中用不着制定大量规条构成一部逻辑,只要有坚定持久的信心,无论何时何地绝不违犯,也就够了。研究新对象自然会引发出新的问题,而且有时新的对象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或者稀缺性本就是一种新颖。但是如能对一些过去已经研究过的老对象或者日常生活中的普遍事物以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进行观察研究,往往亦能得出出人意料的别具一格来,自当有一番妙处存在。

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思想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思维的连续性,只有在连续性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去繁衍孵化自己的思想。学习艺术的学生往往疏于写作的练习,除了动笔画画做设计,其他时候甚少去动笔写作,甚或于不屑于此,这是一个认知的误区。动笔记录,进而去写作,对研究的工作者来说实际是一项思维的整理工作。而在这个工作的过程中,思维的灵光同样会随着写作工作的进程不时地绽放出来。在研究的过程中得有时时记录的习惯,只有借助记录下的文字以便自己进行思考,反复印证研究的结果,思维才能被连贯起来,否则思想永远只是一个个松散的点,或者是一些飞逝而过的灵光片段。研究的真实目的就是要形成自己的思维,如果只是为了记住别人的一些知识点或者概念,将是无益于自我的,或者是意义甚微的。在现今自媒体无处不在的时代,碎片式的阅读造成我们信息不连贯,接受的知识也是零散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何去处理这些零散的东西,把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既而连贯起来,对学习而言特别重要。善于学习的人不一定是记忆能力最强的人,而往往是那些理解能力最好的人,将那些概念的重要点逐个记住,然后用自己的思维去消化,并将之串联起来,从而慢慢使这些思想化为自己的思想。以这种方式形成的思想显得更深刻,仅仅依靠记忆而来的思想,往往会很快被遗忘掉。

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会思考,且具有对事物持续研究的习惯,才能更为自如地在人生中应对不断涌现的新事物的挑战。学习的本质,不是知识的把握,而是能否获得思考的启示!大学生活里有许多学习途径,课堂学习是常规的学习;非常规的有听讲座、看展览、听音乐会等等。非常规的学习,往往更易于在某一个点上触动心灵,引发思考。大学之于个人,既是有着物理属性的大学,又有着精神属性的大学,前者是空间的所在,后者才是每个人应该尽情去寻找的所在,这是灵魂寄托的处所。有时候某一个人就可能会成为你的一所大学,学生时代应该尽快去寻找那个构成你的精神大学的人物,试着去理解他,研究他,学习他,学习他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研究方法。设计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理念。拥有极佳的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人,即便不具备绘画基础,也可以说是一位设计师、艺术家。只要是对某一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研究,哪怕从事的是行政或者商务工作,在具有审美趣味的基础上,都有可能会是极佳的设计师或者艺术家。“事情往往到了极致也便成了艺术”,如果在社会和生活中有机会适当发挥出这种趣味,就会为自己或者他人的生活提高品质,并形成高度的文化意味。“设计师的工作,往往始于一种想法而终于方法论,留下的是实实在在的作品而非个人的感受。”

猜你喜欢
艺术语言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纸的艺术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