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

2018-04-03 00:46刘小红彭永宏
纺织服装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服装课程企业

刘小红,彭永宏

(惠州学院 旭日广东服装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积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许多高校纷纷出台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各地区也出台了鼓励在校学生、教师创新创业的倾斜政策,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服装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鲜明的行业性与应用性,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具有更深厚的行业基础与市场基础,更要加强社会服务职能,积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以适应我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

一、 创新创业教育综述

1999年6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许多高校开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2002年教育部率先批准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9所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2008年教育部通过“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了30个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通过这些试点与探索,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三种典型模式:学堂教育模式、实践教育模式、综合教育模式[1]。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构建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2015年《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将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十二五”期间,通过中央修购计划、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计划等,为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通过开展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了高校实践基地建设,形成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与实践教学队伍;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给予资金支持,推动了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掀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潮。

对于高校如何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许多学者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实施路径、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高校需要通过建立创新学分制度,统一认定范围和认定标准,提升师生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2];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实践运行体系、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实施保障体系、教育评价体系[3];要推进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原理、方法体系[4]。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需要从跨学科的视角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等也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仍存在课程细分不够,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培养支撑不足[6]。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有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以适用于不同学科专业,但要融入专业教育体系中[7]。产学联动、深度融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路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嵌入高校专业教育,具体模式有专业嵌入、跨专业联合、社会化合作三种[8]。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理工科大学要借鉴创客实验室、创新创业中心和孵化基地等经验,为学生建立具有一体化、开放性、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9]。创业教育需要将风险投资家、高级管理人才、杰出校友等引进来担任创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工作[10]。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既有国家政策的重大支持,也有大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经验。但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模式还远未成熟,创新创业教育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11]。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模式,要坚持知识、能力、职业一体化,大张旗鼓、名正言顺地将职业教育融入到本科教育;要坚持创新、创业、创造一体化,转变传统基于验证性的实践操作强化模式,加强“三创”教育;要坚持学生、学校、社会一体化,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网络系统。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明确三个层次:一是通过通识教育和创业文化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使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就业者;二是通过技术项目和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潜能的大学生岗位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岗位内创业者;三是通过孵化项目和自主创业,让少数具有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务,使其成为新企业创立者。

二、 服装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分析

1. 优势:服装行业创新创业成功率相对较高

服装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2015年我国服装出口达1 800亿美元,国内服装零售总额为3万亿元人民币,网购服装为6千亿元人民币,在电商所有品类销售中占比最高,达到22%,庞大的服装市场创造了大量的创业机会。服装产业是典型的时尚创意产业,呈现快时尚特点,消费者快速变化的需求为服装院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了巨大的平台与空间。服装产业在我国一线城市的发展规划中都被列为都市绿色创意产业,有政策上的优惠,进入门槛较低,创业风险低而成功率相对较高,成为许多年轻创业者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首选项目。

2. 劣势:服装行业附加值低,对优秀学生吸引力不高

服装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服装市场竞争激烈,导致服装行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服装企业的发展规模也因此受到制约。由于大型的服装企业不多,自主品牌企业实力不强,原创服装的需求及规模受到影响,最终影响到服装人才的创新需求。在服装行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职业教育相对发达,普通高等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服装人才为主,层次相对较低,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小,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更小,由于高层次服装人才培养平台缺乏,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不大。

3. 机会:服装产业“两化融合”形成巨大的创新创业平台

《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以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两化融合”推动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服装产业从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转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互联网+”与服装产业融合改变了服装企业传统的盈利模式,B2B、B2C、O2O等新型的服装经营业态正在成为服装产业的主流业态,形成了基于服装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创新创业平台。其次,“互联网+”在服装行业中通过众设、众销、众产、众筹机制,为学生组建设计团队、销售团队、服装创意作坊提供了人才与资金支持。再次,服装产业智能化进程加快,服装智能装备制造商与服装企业之间形成了巨大的服装智能装备商业机会,在服装智能装备替代劳动力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中间技术人才,一方面为服装企业充分利用智能装备提升效率提供智能技术应用服务,另一方面为服装智能装备企业开拓市场和提供优质售后服务。

4. 威胁: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导致服装学科边缘化

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有了显著的变化,对服装专业方向的发展与调整形成了巨大压力。首先,在服装产业智能化过程中,对掌握服装智能化技术的人才需求增加,而传统服装生产技术型人才需求会大幅减少,原有的服装专业技术课程必须引入更多智能化技术,这是目前许多服装工程实践训练的软肋。其次,“互联网+”颠覆了传统以实体店为主的销售渠道,移动电商正在成为主流零售业态,原有的服装创业课程体系必须引入现代电商零售技术,而目前基于“互联网+”的现代服装零售课程体系并不成熟。再次,服装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行业技术密集程度不高,其特色是应用成果显示度较高而科研成果显示度较低,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与调整中,科研实力明显不足;同时服装学科在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中并没有明显的科研优势,难以形成广泛深入的学科交叉,因此在高校的学科专业调整中很容易被边缘化。

三、 服装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为服装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外部机会,克服自身劣势,避开外部威胁提供了重要契机。服装院校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按照《实施意见》,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形成富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1. 校企深度融合模式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企业是使用人才的地方,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两者融为一体。但如果简单地合二为一,将违反社会分工的原则,使高校与企业的社会职能变得模糊而低效。高校为了解决人才培养适用性问题,进行了大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一是通过教学改革,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二是建立仿真实验室、创业沙盘和创新创业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模拟训练和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技能。三是为学生提供微型企业孵化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务能力。这些做法没有摆脱高校主导的格局,最终结果是持续性不强,接地气不足。对于一些大型企业,为了解决内部员工素质提升问题,专门设立了企业大学,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高校资深教授及专业培训师任教,通过实战模拟、案例研讨、互动教学等方法,建立学习型组织。企业大学没有高校的强大教学资源,不能解决企业长期人力资源需求问题,只能解决在职员工素质提升问题,运行成本高,受益面窄。因此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是有结合点的,关键是如何将两者融为一体。

校企深度融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长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从而解决高校远离企业办学和企业办大学缺乏教育资源的矛盾。

(1) 建立校企长期持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中小服装企业,其人才需求存在不确定性,其与服装院校的关系主要是随机的人才需求关系与技术服务关系,难以持久,缺乏建立长期持久战略合作关系的动力。只有大型的、高速成长的服装企业,其人才需求与技术服务需求才是稳定且可预期的,服装院校可以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人才与技术供给池,具有建立长期持久战略合作关系的动力基础。因此,对于服装院校,筛选几家大型的、快速发展的服装企业,建立校企长期持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实施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

(2) 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体制机制。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改变了学校为人才培养单一主体的格局,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需要有可持续的体制机制作保障,这就要求校企双方建立董事会机构,对办学的重大问题进行共同决策;同时还要建立校企双方合作对接的常设机构,建立周、月、年的定期沟通机制,对合作项目进行计划、落实、反馈。

(3) 开展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合作。如何让双方在合作中都能获得利益,是校企持续合作的基础。企业在合作中期望借助学校教育资源得到合适人才与专业技术服务,具体方式可开展人才定制、员工培训、技术服务等项目;学校在合作中期望借助企业经营资源开展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具体方式可采取共建专业课程、嵌入企业经理专题讲座、专业教师企业挂职、合作开发专业方向、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与实验室、共建研发中心、共同开展学术交流等。

2. 校企项目合作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强化服装院校服务企业的职能,但是对于大多数服装企业来说,专业人才与技术服务方面的需求是随机的、个别化的。服装专业培养计划是针对服装行业的,培养服装行业的专才,但是服装企业的种类很多,其生产技术差别也比较大,因此对服装企业而言,服装专业培养的都是服装通才,到了企业之后还需要较长的适应期与二次培养。但服装院校又不可能专门针对某一个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与技术服务需求改变人才培养计划。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从教师与学生入手,将服装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转化为专业教师的人才定制与技术服务项目,由专业教师根据服装企业提供的合作项目,组建学生团队,导师将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融入到师生团队的知识体系与工程创新实践教学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导师带教完成企业的人才定制,这就是校企项目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这种机制是在导师、学生、企业三方自愿基础上自然形成的,是企业或导师对人才或技术需求倒逼形成的,它很好地处理了导师、学生、企业三方的利益关系。

(1) 共建项目合作研发中心或实践教学平台。服装院校都建有教学科研团队,如服装产品研发团队、服装营销团队、精益生产团队、服装电商团队等,每个团队的骨干教师都有特定的研究方向与服务方向,可为相应的服装企业提供服装人才定制与技术服务。服装企业完全可以根据个性化需求,与教学科研团队进行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工作室或实践教学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师生团队的人才定制与技术服务。

(2) 采取项目负责人制。进入项目小组的导师与学生由项目负责人挑选,项目小组的核心职能就是为合作企业提供人才定制和技术服务。学生的学习模式是:以准员工身份进入项目小组,接受考勤与管理,根据合作企业下达的项目任务接受相应的理论学习与创新实践项目训练,以启发式、研讨式学习为主,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学习指导,学习与研发费用由合作企业以项目经费的形式下达。

(3) 采用项目团队考核方式。由合作单位依据人才定制与项目任务完成情况,以项目团队形式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参与项目的学生将获得创新学分并置换成对应的专业课程学分,参与项目的教师将获得项目合同规定的绩效奖励。

3. 融入专业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学科本位”和“岗位本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融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着力点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体系,通过课程模块化、嵌入企业经理专题讲座、作品导向型学习等形式,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

(1) 基于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但需要将这些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美国百森商学院将新生创新创业课程体验、加速创业课程、创建创业、企业融资、创业计划、家庭管理机制、风险资本和增值资本、公司创业、创业实战案例研究、创业者营销、战略与结构等10多门创新创业课程嵌入到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专业教育体系,值得借鉴。服装院校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可将专业方向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融合为课程模块。如建立内衣方向的模块化课程,将内衣品牌、面料运用、效果设计、纸样设计、内衣制作、工艺设计、网络营销等课程内容,按内衣企业的经营流程整合为一个课程模块,由多位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向、分组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教师控制和指导学习过程。考核方法采用最终作品评价,通过答辩或展演,由多位专家综合打分。

(2) 嵌入企业经理专题讲座的创新创业教育。服装院校的专业课程都是面向服装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开设的,但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一些差距。服装专业教师可根据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需要,聘请服装企业相关职位的高层经理,围绕专业课程在服装企业的实际需求与应用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服装企业相关职位对该课程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需求,让学生更加明确课程的学习目的及如何在今后工作中应用该课程知识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嵌入企业经理专题讲座,既可以保持与企业之间长期合作的沟通渠道,创造机会让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开展沟通与交流,发现校企潜在的合作项目,又可以让服装企业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沟通,使学生找到合适的企业,企业招聘到合适的人才。此外,通过专题讲座形式,还可以让校企双方的合作成果得以融合深化,提升双方的竞争力与知名度。

(3) 基于作品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改变传统的知识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操作及工程实践成果,需要建立“做中学、学中做”的创新创业课堂。在作品导向型学习中,专业教师在开始课程教学时就为每名学生下达明确的学习目标:根据课程学习大纲做一件真实的作品,在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品完成后,通过展示平台在校内发布,部分作品通过学生创业平台或企业进入市场。这种形式非常适合服装院校的一些专业技能课程,如服装设计、手工艺制作、服装结构与工艺、服装营销等。为了培养学生在作品导向型学习中的成就感,可定期举办学生课程作品展、服装设计大赛、服装营销大赛,以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作品导向型学习模式的积极性。

四、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重要路径,许多服装院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从组织、师资、课程、资源上提供保障与支持。但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落地,需要服装院校与服装企业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与长效合作机制,从教学计划、“双师”培养、课堂教学、工程实践、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全方位改革,最终形成高校、企业、学生、教师四方面主动参与及受益的协同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

[1] 郭峰,杨恒亮,高冬梅,等.中日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89-93.

[2] 邓淑容,庄良杰.地方高校创新学分实施路径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7,37(4):112-115.

[3] 李亚员.创新创业教育:内涵阐释与研究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6(4):83-87.

[4] 杨晓慧.中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2):39-43.

[5] 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J].教育科学,2014(6):79-84.

[6] 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2-51.

[7] 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育,2013(2):91-94.

[8] 卢淑静.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原则与机制[J].求索,2015(2):184-187.

[9] 肖汉.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研究:以惠州学院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2017,37(1):125-128.

[10]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99-103.

[11]刘鹏,李川,陈建.中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教育评论,2016(1):78-81.

猜你喜欢
服装课程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让人心碎的服装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