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领域同行评议制度的内涵、问题及对策

2018-04-03 00:46魏娜娜张晓迪
纺织服装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高教评议学术

魏娜娜,张晓迪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同行评议制度发端于17世纪,是由英国皇家学会主办的《哲学学报》主编欧顿堡(Henry Oldenburg)设计的、用于审查刊物稿件的一种制度[1]。后来,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政府将同行评议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制度,同行评议制度也逐渐转变为外部力量介入学术界的一条路径。同行评议制度在我国学术界广泛应用,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制度工具。对于这一制度的内涵、存在问题及对策,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考辩和审视。

一、 同行评议制度的内涵与发展

1. 同行评议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成立之前,同行评议最初是学术界进行学术认可和管理的一种制度。1950年,美国国会创办了独立的联邦机构——国家科学基金会[2],其创办的使命就是为了促进美国科学的繁荣与进步,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与教育技术在社会福利和国防方面的作用。从创办伊始,NSF就确立了如何在庞大的申请中筛选出有资助价值项目的评审办法,即利用同行评议进行筛选。一般政府不直接评定,而是通过委托学术权威专家评审所递交的申请表格,并最终确定为之提供基金的项目。

现行NSF的同行评议方式主要有三种:通信评议、小组评议和通信加小组评议[1]。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开放同行评议也应运而生。它是随着“开放获取期刊”(或称为“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3]。无论是知名学者还是草根学术爱好者,都可以将他们的学术成果上传到专门的开放存取期刊网站,供世界各地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评议。作者可以通过网络与这些专业人士或者学术爱好者进行沟通交流,并汲取他们提出的宝贵建议,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完善;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在学术圈的影响力,为“平民科学家”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在评议的过程中,有些专家的评审标准相当严格,有时退稿率高达90%,当然这也极大程度地保证了刊发作品的质量。最终那些通过检验的优秀作品将连同之前修改与讨论的内容一并发表在相应的期刊上与大家共享。这种开放期刊的同行评议有些是收费的,有些是免费的,但总体上为提高学术的交流与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也为高教领域的评估、管理及学术发展提供了便利。

2. 同行评议制度的重要作用

同行评议体现了现代社会分工日益分化的特点,功能分化的社会也更需要专门领域的人才。同时,在高教领域,学科和研究方向的高度分化也要求只能采用由精通相关领域学问的专家学者共同评议的方式,任何非该领域专业人士的评论都可能导致出现“外行指导内行”的尴尬现象。而同行评议制度正是专业领域内进行评估的最有效工具。

3. 同行评议与高教管理

随着现代科技与教育的发展及融合,同行评议逐渐成为高校管理的一种新制度。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越来越频繁和复杂。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良好的方法和制度是其必然的选择。同行评议制度以其高效、便捷、公平等优点,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学术成果的评定发表、专利的申请与审批、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等都离不开同行评议的积极作用。同行评议制度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更加公平有序地发展,推动了学术研究和制度管理的创新,助力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二、 同行评议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同行评议制度在我国高教领域实施以来,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稳定和发展,保证高教管理的质量与效率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它在具体的操作与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偏差,实施的有效性与公正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1. 同行评议制度“窒息科学突破”的生机

在学术活动过程中,源于个体的自主探索权力与来自学术共同体内部的集体权力,以及外部政府、机构的行政权力施压等,往往都会给学者们带来不同程度的矛盾与冲突,从而阻碍了学术与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1) 同行评议的“集体性”是对个体自由探究的一种制约。同行评议制度行使的是集体学术权力(有时甚至是少数科学权威和精英阶层的权力),而它本质上其实是对个体探究自由的一种钳制与束缚。在科研项目与基金申报等方面,机会往往掌握在少数权威专家手里,一些资历尚浅的教师与普通的科研人员很难争取到较好的科研项目与充裕的资金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窒息了科学突破的生机,屏蔽了一些新生力量进入高层科研的机会。

(2) “同行”合作又竞争的特性影响科学的创新与发展。同行之间其实是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许多时候他们必须在相同的资源与利益之间进行博弈与争夺。“强者”得到更多的科研项目与资金支持,“弱者”只能垂首叹息。为了保护自己或者团体的利益,导致在同行评议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的判断与评价,这也会对科学的突破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 同行评议制度的公正性令人心存疑虑

公正性是指在同行评议过程中要保证申请者(被评审人)的申请能得到客观和无偏见的评审[4]。社会人际交往、学术体系内部的权力关系、学缘关系等,都使人们对学术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心存疑虑。它既有理论上的缺陷,也有学术界和普通人固有的人性缺陷。如名师效应、裙带关系、利益关系以及评议专家个人的情感偏好等,都可能导致学术权力和资源分配的倾斜。

3. 学术共同体内部权威公信力不足

同行评议中学术共同体内部权威公信力不足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信任因素和技术因素。信任因素主要表现在学术界对学术权威参与学术资源分配和学术认可所得结果的消极态度;技术因素则体现在成员对资源分配和学术认可的过程没有积极的反应。进一步分析和推断上述因素存在的原因,发现行政权力过度干预是学术权威公信力缺失的深层原因。

4. 同行评议制度实施及运行监督的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

任何机制的运行都需要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监督和激励。目前我国的同行评议制度尚不够健全、完善,在其实施过程中主观性较强,标准制定的随意性大,为一些人提供了寻租的空间和可能性。未来要结合理论与实践,加强同行评议相关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三、 改进和完善同行评议制度的若干思考

1. 在评议过程中敢于突破、鼓励创新

在评议过程中,适度向年轻人与基层科研人员倾斜,多给这些新生力量提供机会。在评议一些较前沿的科研项目时,对于一些新奇特的研究项目不宜直接扼杀。应该在公正、客观评判的基础上,宽容地对待这些“与众不同”的项目,在客观、公平、谨慎的前提下给予这类研究人群和项目以更多的扶持,这样才能鼓励科技的创新突破与人才的快速成长。同时应尽量降低“名人效应”,克服同行评议中的“马太效应”,促进科研项目评审体系的公平与发展,尽量避免学术近亲繁殖与滞后。

2. 坚持客观、中立、公正的评判态度

在评议过程中,评审人员应坚持客观、中立的评判态度,力求坚持同行评议制度的平等公正性。陈进寿从人际关系角度进行的研究认为,虽然完全克服人际关系影响是不可能的,但坚持并不断改善回避、评议人匿名、被评议人匿名、搭配、域界屏障和依法评审六条原则,将可以大大改进和完善我国的同行评议制度[5]。

3. 增强学术共同体内部的权威公信力

要增强学术共同体内部的权威公信力,首先要提升学术共同体整体的学术道德水平,提高成员对学术权威参与学术资源分配和学术认可的信任值,并且提高对资源分配和学术认可过程中的程序与技术的信任度。当然,这些都需要合理公正的评判制度来维护与执行。

4. 构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结合的制度体系

仅仅依靠学术共同体内部的自律与自觉,是无法高度保证学术评议的公平与公信力的。专家学者的学术伦理自觉固然重要,但更可行有效的方法还是要通过制度的制定与完善来实现。同行评议制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利益的争夺与冲突。行政控制是我国政府配置教育资源的重要手段[6],设计一个良性的制度框架是规避高教领域学术同行评议利益冲突的有效策略。在正式制度之外,还应辅以非正式的制度来形成有力的约束力量。

正式制度包括利益冲突的披露与回避相结合、评议专家的遴选与轮换相结合、双盲评审与事后公开评审专家名单相结合、评审意见反馈与评审结果申诉相结合、对同行评议的反评估与奖惩机制相结合五大制度[7]。非正式制度包括培育以“学术为本”的大学文化、建设良好的学术规范、提升学者的学术道德品质三大制度[6]。与此同时,也要对行政权力介入的范围和方式加以界定,形成权力约束机制;并注重学术共同体内部民主制度的建构和完善,尊重同行评议的公平、科学权威性,由学术权威掌控资源分配的权力,实现学术人的自我管理。

5. 重视并合理利用同行评议专家反评估研究

在评议过程中,应该科学、恰当地选择同行评议专家。在基金项目评审过程中,评议该申请项目专家的知识背景、对评议标准的理解及其价值观是决定评议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评议专家的选择至关重要。此外,还应重视合理利用同行评议专家进行反评估研究。对同行评议专家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称为“反评估”)的目的就是为了更科学、更恰当地选择同行评议专家[8]。由于同行评议是一种基于已有的知识进行判断(而且还往往是共识判断)的活动,与科学自主性所要求的自由探索、求新求异的特性存在矛盾[9],因此,在同行评议中应努力克服这种倾向,以切实保护和鼓励科研学者的自由探索兴趣与权力。

四、 结语

同行评议是一种有其特殊伦理、价值取向和工作特征的活动,它的专业性、规范性决定了它在认知和操作层面上的排他性,使非同行不具备参与的能力。其活动价值的潜在性、风险性和普惠性又要求外部力量必须有节制地以适当的方式介入,即在尊重学术相对自由的前提下实现自我利益诉求。因此,同行评议制度既有其存在的极大必要,又存在若干的问题与缺陷。在同行评议实施的过程中,要综合考量各方面的因素,力求做到公正、客观,以最真实地反映学术活动的价值,保证、促进高教管理与学术活动顺利、健康发展。在相应的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应该力求做到更加具体翔实,要贯彻落实实施的细则与评价的标准。在保证公正性、

灵活性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比较客观、不易被钻漏洞的条款,以促进我国学术与高校管理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阎光才.精神的牧放与规训:学术活动的制度化与学术人的生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81.

[2] 许长青.产学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国际考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27-34.

[3] 丁大尉.科学信息开放获取模式的STS考察[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4):20-26.

[4] 吴述尧.同行评议方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31.

[5] 陈进寿.从人际关系谈同行评议制的改进[J].中国科学基金,2002,16(3):182-184.

[6] 史秋衡,冯典.转变政府调控方式 优化高校分层分类[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31-35.

[7] 李泽彧,林培锦.制度建设:大学学术同行评议利益冲突的治理[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57-65.

[8] 胡明铭,黄菊芳.同行评议研究综述[J]. 中国科学基金,2005,19(4):251-253.

[9] 朱作言.同行评议与科学自主性[J].中国科学基金,2004,18(5):257-260.

猜你喜欢
高教评议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高教明星“猎鹰”
欢迎订阅2020年《高教发展与评估》
《高教发展与评估》(双月刊)
难忘的两次评议活动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同行评议过程中专家的回报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