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智平,罗 莹,胡 霞
(1. 成都师范学院 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2. 成都市第七中学,四川 成都 610042)
中小学教师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力量,优先发展教育,必须首先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1]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及其基本素养直接关乎着青少年培养的质量。加强中小学校师德建设是 “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内容。[2]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当前,由于受社会生活多元化的影响,一些中小学教师师德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触犯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底线。因此,透过中小学教师师德失范的现象认真分析其成因,积极探索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要素的构建,探索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个人价值取向被市场经济利益膨胀放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推进,主体意识、利益至上、个人价值等趋利性的观念也开始侵入教育领域。一些中小学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德育工作、学术交流等方面功利化倾向严重,对教师职业尊重不够。学校在价值导向方面不自觉的引导教师“争名逐利”,追逐各种头衔及荣誉,如“XX名师”“ XX骨干教师”“ XX学科带头人”等,并把这些头衔和荣誉作为评聘职称的筹码和学校的办学业绩。一旦教师取得了这些头衔和荣誉,其待遇就会相应地提高,即便以后没有什么新的教育教学成果也不会受到影响。同时,一些中小学校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尚存在着重个人价值,轻集体利益的问题。这一现象在中小学的盛行,久而久之一些中小学教师就会以自己的职称职务、荣誉头衔的得失等个人价值作为判断的尺度和标准,使其过去在职业道德教育下的集体主义、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等精神,逐渐被个人价值至上、利益取向至上的观念意识所取代,其结果必然导致一些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意识下降。
第二,职业精神教育的力度不同程度被削弱了。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利益激励机制为特征的经济体制,其直接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种求利性特征反映为追求利益至上,把物质利益的获得作为个人价值实现的唯一途径,在寻求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极易从过去那种压抑个性与需求的极端,走向极度追求个性的另一个极端,从而步入歧途,把物质至上、金钱至上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对一些教师而言,这一倾向刺激了他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物质财富的欲望,使其对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安贫乐道、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加以抛弃。加之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职业理想、价值追求、职业责任的教育缺乏力度,缺乏有效的举措。这样一来,市场经济所提倡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变成了随意性和破坏性,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教师伦理中的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职业精神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因一些教师不道德行为现象被揭露,且被媒体无限放大到整个教师群体而更加显得道德上的苍白无力。
第三,转型过程中缺少科学的适应新常态的教师职业道德标准。教师的道德规范不但是思想文化体系的基本构成之一,而且还是社会精神文明风尚的窗口,对全社会文明道德水平起着引领和示范的效应。面对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特别是面对教育的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原来的道德范式已经不适应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2008年我国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中小学师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当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如何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道德范式,构建适应新常态下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已成为职业道德建设的新问题。适应新时代职业道德规范的构建既要有坚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的明确要求,又要有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物质利益诉求的满足;既要遵循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兼顾教育时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既要有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底线,又要有教师职业取向的崇高追求;既要有教师职业表现的质量考核标准,又要有教师职业享有的尊重和荣誉;既要有作为公民道德的一般规范,又要有作为教师引领公民道德建设的示范要求。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构建一种具有一定亲和力、人性化、适应新常态,又有明确的规定性、约束力的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制度,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保证广大教师自觉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做一名德才兼修的“四有”好教师。
第一,功利主义思想带来的消极作用。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市场经济中唯一的一片净土,但是,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当下,这片净土也开始受到侵蚀。1795 年德国著名学者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写到:“利益成了时代伟大的偶像,一切力量都要服侍它,一切天才都要拜倒在它的脚下。”[3]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功利主义影响着教育领域和广大中小学教师。生活的压力,与职称评定密切相关的工作压力使一些中小学教师认为谈教育理想和教育责任是一句不切实际的空话。一些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教师的考量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科研、重成果轻创新、重结果轻过程,这些做法实际上就是功利主义思想的重要表现。功利主义思想的盛行容易导致教师忽视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对理想信念的追求,道德的养成和自身的修为容易被一种不受良知、道德和理性制约的意识所取代。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甘于平庸,没有远大的教育理想,丧失了教师的神圣职责,失去了自我。德国哲学家鲁多夫·奥伊肯认为:“无论对个体还是对人类而言, 单单享受或迷恋于感官世界的需要,并不能使生活值得一过。”[4]功利主义思想会导致教师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的转变,从而在教学中片面重视学生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道德的养成,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成人成才,偏离了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向。
第二,享乐主义情绪导致了认知扭曲。享乐主义情绪主要表现有:在思想上,贪图享受,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在精神状态上,意志消沉,萎靡懈怠,不思进取;在价值取向上,把个人的感官快乐和实际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事情多做一点就觉得吃亏,待遇稍差一点就牢骚满腹;在工作态度上,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拈轻怕重,不愿吃苦出力,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丧失积极进取的活力动力,遇到困难和矛盾绕着走,不愿意承担艰苦的工作。具有这种情绪的教师往往把物质追求作为第一目标,把报酬的获得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加之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成为了享乐主义思想滋生的沃土,所以,一些中小学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把怎样取得利益,获取金钱作为工作的直接目标,把物质利益作为最大的追求,为了实现利益目标,导致个别教师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等问题的出现。
第三,个人主义至上造成负能量释放。教师的个人主义一方面表现为独立成功观。一些教师长期以来在完成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过程中,大多都以单打独斗为主,缺乏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要么怕别人看到自己无能而自卑,要么看不起其他人而自傲,习惯于自我封闭的独立王国,不愿意共享知识和相互合作。另一方面,个人主义表现为利己主义。利己主义思想是把自己利益完全凌驾于他人和集体利益之上。受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中小学教师任何时候都把满足自身利益看作人的天性,总以首先满足自身利益作为行事准则,以追求个人目标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和生活态度,致使他们在教学中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一些中小学教师不安心学校份内工作,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承揽和指导校外的各种竞赛活动,担任各种补习班、提高班的教学任务。这种只顾个人利益的获取,而忽视教师基本的教书育人职责的个人主义思想及表现,无疑会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第一,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考核办法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公共伦理的视角看,当前,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一些中小学教师在职业伦理方面表现出来的消极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小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的道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疲软乏力,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缺乏科学的方法,更缺少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开展有亲和力,充满人文关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伦理道德教育。一些中小学校都制定有教师完成工作量、科研量、“末位淘汰”“一票否决”等考核教师的办法,但却缺少科学的包括权利、义务、责任的道德规范考核标准,更没有一个能够区分同一群体,如青年教师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应当达到基本道德要求的目标,一个教师应当怎么样做,怎么样努力,才能够成为一个好的科任教师,好的班主任老师,或一个好的行政管理人员。也就是说,中小学教师工作在教书育人的不同岗位上,有教学人员,有教辅人员,有行政人员,还有后勤员工,各种工作要求千差万别。因此,在学校的各个岗位要求上,应针对其工作特点明确具体的职业岗位规范。不同的岗位都应有一个明确的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更要有一个职业道德向上提升的空间。总之,伴随着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应当把新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考评作为重要的改革任务,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系统、全面地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制定出分层分类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强化其针对性,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约束的实效性。
第二,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品质塑造缺少创新性和操作性。师德是教师人格的核心内容,是教师个体道德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职业因其工作的特殊性而需要有更高的个人品质要求。教师的品质主要包括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方面。广大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责任感而且还要有良好的个人品质。中小学教师理应成为具有较高品德和素质的群体。培养教师的职业品质是提升职业精神、职业责任的基础性、决定性环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价值取向、教学态度、科研精神,还是个人情感的调控、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和对待名利荣誉的得失,都要受到职业品质的影响和制约。况且,教师职业品质的养成,不可能是一朝一夕能够塑造完成的,也不是仅仅依靠外在硬性规定就可以立竿见影的。只有真正深入教师的内心,用正确的伦理精神和道德观念,不断地满足教师的内心愿景,使其能够自觉的认可并赞同其职业价值,才有可能将内化的职业伦理外化成职业品质和职业行为。一个中小学教师,对于其职业的目标、价值、待遇、职责以及社会尊重程度的认可,是影响其安心本职工作,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基础。缺乏良好的职业品质素养,是职业道德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目前,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明显缺少对教师职业品质塑造的基本内容,缺少职业品质的文化渗透和环境建设,缺乏舆论的正面引导和宣传,也缺少高尚品德的典型引领,更缺少深入的职业品质塑造的途径和有针对性的方法。
第三,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情操培育缺少层次性和人文关怀。现代公共管理以及公共伦理,都立足于以人为本,倡导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从教师职业而言,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都是有情感,有喜怒哀乐,有生活圈子,有社会关系的人,有特定的职业情操、职业品德。而过去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多少忽视了人本管理的属性,强调的是一种完美无缺“高大全”的道德形象,并习惯运用行政命令手段来管理教师道德情操,结果使一些教师正当的合理诉求得不到解决。加之没有一个教师情感倾泄的通道,心理的压抑积聚多了,也会引发道德反常行为。根据调查,一些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过大,目标任务过重,这是引发职业责任心不强的重要原因。有的青年教师认为,住房问题,子女教育,职称晋升成为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下降的三大因素。而有的中年教师则认为,教师的大病治疗和医疗保险,应当是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考虑的对教师体现人文关怀所需要办的实事、大事和要事。这就说明,教师的职业认同,职业满足,职业幸福是多样的,变化的,多层次的,多需求的。只有坚持人本取向的职业伦理方向,注重在职业道德情操的不同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找出教师职业道德下滑的缘由,找到解决教师职业精神塑造的关键。
第一,部分教师自律内省的约束自觉意识不强。对于教师职业操守行为来讲,既要有外在的刚性的制度规范的约束,更要注重内在的自省的道德观念的自律性提高。因为外部条件硬性规定要通过个体的认同后才可能进入人的精神世界,外在的监督充其量只能作为道德提升的辅助手段。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有的学者也有同样的看法:“道德自律是与义务相关的。即是一种高度的道德责任感,是将道德责任、义务这种外在的客观要求,内化为主体的主观道德自觉意识。”[5]不难看出, 处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职业精神的淡漠,职业担当的缺失,职业道德的下滑的内在根源,都与这种内在的道德自律、自省、自重的缺位有着密切的关联,与没有建立起职业道德内省的约束和评价相关。
第二,部分学校正风肃纪的监督机制不规范。 在中小学校正风肃纪方面的监督机制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缺失,成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一个软肋。所谓正风,是指要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在中小学校则是指端正教风。因为教风体现着、影响着、制约着一个学校的学风,校风的好坏优劣。所谓肃纪,是指用制度规范来约束和监督教师的言行举止,昭示出教师职业应当具有的形象操守。也就是要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严格教师职业管理,不仅要有完善、可操作的制度设计,更要有监督执行的机制措施。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管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到位、不明确的状况,是触发教师职业操守失范的一个直接原因。当下,在不少学校教师管理工作中,都缺少专门的监督执行部门来担当此项任务。健全和构建起包括德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的监督,包括社会媒体监督、同行评议监督、学生评价监督等综合监管机制,不仅是学校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更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
第三,有关中小学校教师的法规伦理的制度衔接不配套。人的管理既要尊重人的个性需求,也要运用法律、法规、制度的规范,把自律和他律相结合,软约束和硬约束相统一,把职业道德的品质塑造和制度保障相衔接。中小学教师应成为遵守法律的先行者,做到知法、守法,不仅要提高道德水准,同时还要明确教师法定的权利义务。法律法规可以引导,特别是矫正教师对师德的认识,使其坚守教师的道德底线。2013年国家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师德考核办法,学校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师德考核应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符合教师职业性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6]同时,《意见》还提出要“明确教师不可触犯的师德禁行性行为,并提出相应处理办法。对危害严重、影响恶劣者,要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7]著名的伦理学家罗尔斯说过:“离开制度的正义性来谈个人道德的修养和完善,甚至对个人提出严格的道德要求,那么,即使本人真诚相信和努力奉行这些要求,充其量也只是充当一个牧师的角色而已。”[8]由此可见,只有教师职业认同的内心升华,同合理正当的制度规范作用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才能使其正向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才易于使人们从内心予以认可并且外化为行动的自觉遵守。然而,目前中小学有关的教师职业伦理制度设计本身不够精准,机制也不配套,自然效果也不理想。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虽然从法规的要求出台了一些师德规范,却缺乏有机的制度协调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9]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小学师德建设始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中小学教师要从思想意识的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加强师德建设,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贯通起来,渗透到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学行为中。
近年来,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得到有力的推进,广大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潜心治学、教书育人,为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是,一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却严重地影响和损害了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因此,在当前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事业中认真分析中小学教师师德失范的成因,进一步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教师)[2013] 10号》,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认真分析和研究新时期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各种客观因素,探索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律,增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7-10-1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0/c70731-25629093.html.
[2] 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374.
[3] (德)席 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28.
[4] (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万 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169.
[5] 李彩晶.论道德他律与自律[J].学术交流,2011(7):63-6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EB/OL].[2017-10-12].http://www.moe.edu.cn/srcsite/A10/s7002/201309/t20130902_156978.html.
[8]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2.
[9] 习近平.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 国无德不兴[EB/OL].[2017-10-1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505/c1024-24975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