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骁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体育与艺术系,莆田,361021
“精细化”是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粗放”“滞后”型相比较,“精细化”教育要求思政工作者要以精心的态度、精致的过程、精准的把握,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每一个过程、规范到每一个环节、细化到每一个步骤、明确到每一个动作、服务到每一个学生。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具有种类(Variety)多、速度(Velocity)快、容量(Volume)大等基本特征的大数据正在给我们的社会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征程,“数据”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类观察、分析和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浪潮,我国教育部办公厅连续四年在《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指出,要“完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建成“覆盖全国各教育阶段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库并实现数据‘伴随式’收集、分层次开放共享”等。由此可见,大数据正在并将长期影响我国的教育事业。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则在《大数据时代》中认为,大数据是在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之后,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深刻的洞见,或得到产品和服务的巨大价值,这是大数据带来的新型能力,它将成为人们获得新的认知,新的价值的源泉[1]。这种新型能力是建立在大数据给人们带来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之上,认为公开的数据若能够得到恰当的处理就能为千百万人迫不及待解决的问题提供有效地解决方式。作为大数据浪潮的前沿阵地,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技术应用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传统思想政治粗放型、经验型的教育模式长期主导下,高校教育者大多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和个人主观判断对教育对象进行施教,高校信息素养和信息应用相对滞后,运用大数据思维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要培养思政工作者,特别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力量的高校辅导员的大数据思维,以新的教育理念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数据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它是记录和描述事物及其关系的重要载体。可以说,世间万物皆可表述为数据,人们可以从数据中认识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一切事物,在数据化中把握规律、揭示本质、挖掘价值。因此,让“数据说话”就是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精”“做细”“做实”,高校工作者必须要树立大数据意识,提升对数据价值的敏锐性,把“数据”作为重要的科学指标,树立以数据为本的教育理念,即把以往难以数据化、具体化的大学生思想、情感等主观精神世界“像客观物质世界一样用数据来进行客观描述和认识”[2]。把受教育者各个视角的思想行为以数据化方式进行汇集,并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勾勒出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轨迹,特别是预判某一个体或群体的思想倾向,为思政工作者前瞻性介入教育提供实证性支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效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它是通过研究分析大学生过去的思想轨迹并预测其未来思想动态的一门学科[3]。然而,传统粗放型、被动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精准研判受教育者的未来思想动态方面尚有缺乏,从而不能及时纠正受教育者的思想偏差和有效防止潜在不良行为的发生。诚如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所设想的“根据客户个人以前的购物喜好,为其推荐具体的书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要形成“面对未来,预测趋势”的预判为先的教育理念,即要有良好的数据素养或者数据信息素养,提高对数据信息的敏感性,善于主动收集受教育者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的动态数据信息,认真分析信息的关系,见微知著,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心理动态、舆论舆情等做出精准预判,以增强教育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4]。
长久以来,由于信息来源缺乏和信息流通受到客观限制,“不得不承认,对于学生,我们知道的太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来源只能依赖抽样调查,习惯“用尽可能少的数据来证实尽可能重大的发现”,试图通过有限的调查来“代表”全体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以至于将思想丰富且具有鲜明个性的大学生群体简单分解为几块预设好的标准化的认知模式, 采用程序化、刻板化的教育模式来规范丰富多彩的学生思想。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可以更加清楚、明了地让我们看到了样本无法揭示的细节信息”“样本=全体”的全数据技术思维让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随机样本,而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部数据信息,这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利用完整的数据信息来反映每个学生的具体细节,真正全面了解和把握全体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开展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供了可能,即在基于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特定学生的思想需求特点,为其特供个性化教育。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主动更新教育理念,从内心深处充分认识“数据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在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数据思维和技术变革作用的基础下,深入研究和革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模式。
以“数据”为本的教育理念,意味着“数据”是有效挖掘和科学研判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基础性资源。不同于传统政工队伍关起门来搞思想教育的个体单干模式,在大数据时代,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教育数据来源广泛、种类多样、数量庞大,学工系统、教务系统、后勤系统、网络平台等不同数据源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数据信息,它们以语音、文字、视频、图片等不同种类的形式存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挖掘来自各个层面、具有利用价值的数据资源,只有建立开放式教育模式,保证多源化、异构性地收集数据信息,以确保能够更加全面、有效地涵盖所有可信数据,善于整合教育资源,在看似毫不相干甚至是在“垃圾数据”中挖掘有效信息。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建成基于学生成长的数据伴随式收集,并分层次开放共享,从档案中窥视学生的足迹,保证教育的延续性。从横向的角度来看,要学校各个部门联动,打造系统性 “数据库”,在海量数据中挖掘有效信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
传统被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碎片化”的个人主观经验,往往缺乏对学生过去思想轨迹的全面把握和对未来走向的科学预判,在实际工作中,这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往往使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到处充当“消防员”的灭火角色。大数据的思维模式“以一系列新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许多从前不曾关注到的事物联系,还掌握了一些从前难以理解的新技术方法。所谓路径依赖,就是指人们过去的行为难免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其未来的行为”[3]。因此,大数据时代,前瞻性的教育模式就是要存储、分析数据足迹,把握大学生过去的思想行为状态,理性分析数据规律,把控未来思想行为趋势。在实际工作中,要利用大数据发挥“监测、分析、预判、介入”的预警功能,通过对海量信息进行挖掘、分析,精准研判学生的思想倾向、情绪波动等,特别要对消极事件、敏感事件提前作出反应,化被动为主动,弃“亡羊补牢”为“防范未然”的前瞻性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让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的放矢,未雨绸缪地采取针对性、预防性的举措,从而占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5]。例如,通过大数据平台,对特殊学生的“事实数据”和“行为数据”进行收集和跟踪,分析、研判这类学生的心里波动,做到科学预判。某个学生出现情绪异常现象,如情绪低落出现轻生的念头,那么就可以及时请心理医生介入调节,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以此帮助学生及时走出困境,避免悲剧的发生。再如网络标签云(Tag Cloud)和时间流(Time Flow)就可以清晰明了地呈现出教育对象在一段时间内讨论、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敏感事件,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及时关注并将重心放在这些问题和事件之上,在第一时间进行教育引导,将可能产生的矛盾冲突化解在摇篮之中,维护校园安全和稳定。
在小数据时代,限于思想政治教育者重统一评判标准、轻个性差异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及疏于收集个体信息等客观因素,于是只能迫不得已采取根据统一标准制造“平均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效果当然是差强人意。如今,大数据作为观察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显微镜,我们不仅要利用大数据这一平台来捕捉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波动等数据信息,还要根据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将数据勾勒成可视化的图像,达到对每个学生不同阶段关注的社会热点、思想倾向、学业成绩、心里困惑进行精准画像,做到“观察学生不同特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发扬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来构建个性化教育环境,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定制式的差异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时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渐为兴起的网络在线学习模式所产生的即时数据和关联数据,包括视频观看的点击率、话题讨论的参与度、试题测验的准确率等,我们能够分析大学生群体思想状况的差异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关注点,以及调整学习环节的难易程度来适应不同群体的学生,进一步为学生推荐量身定制的学习方式。
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模式是建立在海量的数据挖掘、全面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的精准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是这一新的教育模式力求“做精”“做细”“做实”的基础性资源。面对大数据时代信息来源广、传播快速化、价值密度低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多方联动、善于捕捉、分类挖掘,系统性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6]。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他们既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也有深深的时代烙印。他们既要面对自身的特殊环境,同时也要面对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大气候。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的辅导员,不仅需要通过实战中的经验积累,更需要善于学习、借力各种科研成果,分析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挖掘当代大学生的共性信息,以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工作。例如,通过解读中国互联网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人们可以清晰地掌握当代大学生的网民比重、上网时长、上网环境等,进而及时调整思政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重心,同时更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化通信工具为我们带来的便利条件,采取微信、微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再比如,通过对麦可思研究院发布《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进行数据提取,并汇总统计近几年大学生毕业就业情况,以翔实准确的数据信息为在校生提供就业指导,促使在校生提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正确树立就业、择业观。甚至在学校内部,可以通过汇总整理学生组织近几年的活动开展情况,分析当代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及时调整学生活动主题及组织形式,不断扩大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增强组织活动的影响力。
习近平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以“了解群众所思所愿”。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将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思政工作者要注重培养自身全方位收集,多角度分析的互联网思维,通过多种网络媒介方式随时随地搜集时事热点、校园动态、舆论热词,在瞬息万变的网络足迹中获取反映大学生行为的数据并加以分析其背后的思想动态,从而以更易于融入学生的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网民比重达30%以上,人均每日上网时长达4小时。大学生每日的长时间上网必将产生海量的信息,而这些网络数据信息即最直接且真实地体现出他们当前的思想状况和行为动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对大学生“互联网生存”的关注,就是信息收集和问题处理的过程,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例如,通过对校园论坛、贴吧及学生qq群、朋友圈的实时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学生近期思想动态,掌握学生近期活动情况,针对校园热点问题,及时教育,积极引导,第一时间化解潜在矛盾,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经常性开展网上谈心等互动交流,可以动态把握学生真实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通过关注学生的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个人网络空间,挖掘平时学生不太表露甚至刻意掩藏起来的思想、言行,特别是心里有健康隐患的学生,往往在其朋友圈中留下蛛丝马迹,可以有针对性及时提供帮助,未雨绸缪地采取预防性措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而不仅仅是辅导员个人或这一群体在“战斗”。过去,由于缺乏大数据意识以及大数据技术,面对分布广泛、即时性强、价值密度低等多种特性的信息数据,高校教育者往往疏于存储、管理和挖掘,许多部门产生的大部分信息数据基本上处于待处理的“休眠状态”,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者要培育大数据的全数据模式的整体性思维,教务处、学工部、图书馆、就业办、心理咨询中心、后勤服务处等不同职能部门要善于协同合作,收集、存储各类信息数据,打造校内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善于深入挖掘这些暂时处于“休眠状态”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信息之间的关系展开深入的剖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准开展提供更恰当的切入点。例如,通过研究学生校园卡消费记录和消费额度,了解学生消费动向和经济负担水平,为开展奖、助、勤、贷工作提供令人信服的数据支撑;通过分析学校图书馆书籍借阅情况以及电子目录检索记录,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需求,进而通过短信推送等人性化的方式为不同的学生群体推荐不同类型的书籍;通过跟踪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整理、归类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分析社会各行各业岗位需求情况,帮助学生根据专业特点和个性差异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大数据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即使是面对思想活跃、多元的90后甚至是00后的大学生群体,也能够为每个学生勾勒出一副“数字剪影”,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由粗放走向精细,做到对教育对象的精准把握和服务成效的精确评估,切实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应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中的作用,正视大数据浪潮,培养大数据思维,注入新的教育理念。提升运用大数据的能力,探索大数据时代新的教育模式。系统打造大学生思想教育“数据库”,借助大数据预测大学生思想发展趋势,实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教育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