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北阳
宿州学院招生就业处,宿州,234000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社会层面的体现。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基于当代中国各种思想和理论的集成,是当代中国各类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大学生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青年一代,是思想特别活跃的一个群体。大学生在四年大学生活过程中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领悟以及接受程度,将会影响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如何凝聚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当代大学生不断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是高等教育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入优秀的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元素,能够让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接受当代中国优秀社会思潮教育,并指导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积极地融入社会[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与精髓,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发展过程中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素,并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以及人们的价值取向不断进行演变;可以说,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和发展,是建立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性质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知识、讲究效率的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当代中国进入信息时代,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地域条件、空间条件等影响因素正变得越来越弱。当代社会思潮因为传播媒体、网络等因素的影响,在传播过程中亦呈现出开放和自主的态势。基于以上客观原因,社会阶层对于各自的利益诉求、观点表达以及价值取向,都有了更多的表现途径和表达方式[2]。因此,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传播具有范围广、载体多、影响深远等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中国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也在中国大地上不可避免地发生着积极的碰撞、交流和融合。可以说,中国当代社会思潮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之后的结合体。这种结合体既体现出中国当代社会对西方思潮的理解、接受与反思,也体现了中国社会对西方各种形式的“和平演变”的自觉抵御,真实地反映出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复杂性。
大学生的各种思潮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传播的,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一种社会思潮将被另一种社会思潮所取代,显现出潮来潮退、潮起潮落的现象。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思潮属于延展性和包容性都很强的思想文化范畴。地方高校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社会的看法和认识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他们刚刚进入大学时,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思想意识、人生观及价值观还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具有广泛的识别度和参与度。大学生群体对各类社会现象的敏感度和反应度较高,能够切合民众的社会认知的观点以及某些反映社会群体的集体诉求等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大学生更愿意在各种场合、各种媒体上积极表达自己的各种观念、观点和利益诉求等,会出现感性思维高于理性思维的现象。可以说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是整个当代社会思潮的缩影[3]。但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因为学习和就业的压力,社会接触面不够广泛、社会经验缺乏、思想意识较为单纯,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对一些社会现象缺乏洞察能力、辨识能力及分析处理能力,容易被一些不良思潮诱惑及误导,偏离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发展轨迹。因此,需要帮助大学生对当代社会思潮进行认真整理、准确总结,从而引导地方高校大学生认清当代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地方高校大学生在大学求学阶段能够较为系统地了解和接触部分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带来的新鲜感和冲击力,以及各种不同理论的价值取向,容易导致大学生在思想领域产生迷失,不能较好地把握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判断。当代中国虽然在社会、经济、生活等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也不断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侵蚀,当代大学生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成长,为其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建成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党的基本路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方向和基本途径,是决定和影响党和国家未来命运的重大命题,也是从根本上决定人民群众幸福的重大问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地方高校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只有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马列主义以及马列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就和巨大社会影响,真正坚定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实现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目标。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大学生的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都非常重要。知识教育侧重于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倾向于思想政治教育。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念教育与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方面的知识教育项目结合。通过协同开展大学生的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能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方向上,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4]。
大学生作为青年人的优秀群体,他们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新事物、新现象的认识更积极,接受程度也更快更好。针对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要勇于创新,更要敢于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地选择利用各种新技术、新媒体、新网络等教育手段。通过加强对大学生当代社会思潮的介绍和分析,能够在全面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就是要让大学生从心理层面上认识到当代中国思潮的重大成就,并引导大学生对当代中国的情感认同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心。认知过程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活动过程。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无不先从认知开始,人们对社会思潮的认知过程亦是如此。地方高校大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均是基于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发展程度,对客观社会现实条件下的社会思潮进行思想再加工,把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变成自己的观念和认识。这种思想认识和确定的过程,不仅是大学生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认识和接受过程,也需要地方高校对大学生社会思潮的信息输入和培养过程进行深入的思考。
地方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导过程中,也要注意加强舆论的引导作用。良好的舆论思潮可以为社会提供健康的思想环境,能够促进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学生对于社会思潮的心理层面的需求和渴望,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教育的理论基础[5]。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向导,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如果说社会思潮的认知、态度与情感是人的个体行为,那么舆论则是人们的整个社会行为。舆论不仅有方向性,而且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能够使人们形成相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有一小部分人对一些腐朽思想持肯定和赞许态度,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这些思想正侵蚀着他们的意识形态,必须加以纠正。
高校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思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放在首位。引导地方高校大学生看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正确看待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通过帮助大学生梳理目前国家和社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让大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国家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基本素质的主要内容之一。地方高校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在纷杂的社会思潮中,有一小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信仰迷失、缺失甚至是错失。要针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抓住主要问题,找准存在问题的原因,从更深层次探讨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途径,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积极帮助、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学习,将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当代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使得人们的个体意识和主体性不断增强,个人在选择生活方式上主观因素的作用更加突出。一般而言,地方高校多数坐落在非省会的地级市,所在地区的生活条件相对于大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基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了解国内发达地方和欠发达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充分认识和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国家的基本国情。由于人们的许多基本生活活动都是在个体化的形式下进行的,所以对于过着集体生活的大学生而言,每一个人依照各自生活方式进行学习和生活,势必也会影响到其他同学们[6]。因此,要规范地方高校大学生的社会生活方式,并加强对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引导。地方高校须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营造和谐的大学生活、学习环境,建构符合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生活方式,共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家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大学生的个人生活方式,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各种腐朽思想。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才能够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通过梳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丰富内涵,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分析,探索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正确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路径。提出在呼应大学生社会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期实现当代社会思潮引导大学生良好价值取向和正确思想政治路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