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治理下的高校教师共同体建设研究

2018-04-02 07:49陈黎明
关键词:高校

陈黎明

摘 要:教师共同体是依据教师间的共同目标和兴趣由教师自发组织或在学校推动下形成的,它需要通过教师间的合作和共享性的活动以推动教师不断发展的一种专业性群体。它具備专业性、共享性、合作性的特点。文章在院系治理视域下思考教师共同体建设的途径,即注重教师教学的自我反思、提高学术梯队成员在科研中的地位、均衡院系教师的共同利益、协调院系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推进院系治理下教师共同体的建设。

关键词:院系治理;高校;教师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3-0023-02

院系是培养人才和进行高深知识传承和创新的主要实体组织,在大学治理过程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而院系教师共同体建设对院系现代化治理和教师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对推动院系现代化的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以很好地发挥教师群体凝聚力的作用。因此,在院系治理的视域下来研究高校教师共同体建设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教师共同体的内涵

“共同体”源自于英语中community的翻译,它也常译为社群、群体、社区、团体、群落之意。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在 《共同体与社会》中最早提出了共同体(Community)概念。共同体“鉴于一些积极因素自发形成的群体,通过对内对外发挥影响作用,是一种有机的组合关系[1]。”王天晓指出“教师共同体是依据教师间共同目标和兴趣通过教师间合作和共享性活动自发组织或在学校推动下形成的一种专业性团体组织。[2]”蒋福超等表示“教师共同体是以‘个人、客观知识为认知方式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主要包括‘交流、‘合作‘分享等核心观点[3]。”根据对知网现有文献的统计与整理,目前对教师共同体的认识莫衷一是,但在研究进程中也达成了一些共识。其核心含义包括:教师共同体(Teacher Community)是指那些志趣相近、互相认可的教师通过互助研讨、教学反思来进行交流合作,以促进个体专业成长和共同体的智慧发展,具有群体学习的特点。

二、院系治理下高校教师共同体的特点

院系主要发挥着人才培养、科研和传承与创新文化知识的功能,而其中教师则发挥重要作用。院系治理下的教师共同体除了具有共同体之间的平等性、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性外,还具有一些与其他共同体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专业性

院系内的教师共同体是由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专业人员组成的一种专业性很强的一种共同体,他们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与院系共同体内的活动目的、内容和结果是紧密相关的。教师专业性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在态度、知识、观念和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质。大学里面的教学、科研等重要工作都是由院系教授负责,“学术自由、教授治学”的理念只有在院系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教师共同体与其他共同体的主要区别是具备较强的专业性。教师共同体的发展和构建,必须建立在对教师共同体的专业性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所以说,院系内教师共同体的构建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性发展。

(二)合作性

有关教师合作文化来源已久,其中对教师文化进行了明确划分的是哈格里夫斯,主要划分为个人、派别、人为和自然合作文化四种类型。教师合作文化是指具备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教师共同体内的个体成员间是互相信任、互相依赖、互相协调和互相帮助的工作伙伴关系,在这样的合作文化下能使教师的合作和发展的诉求得到满足。可以看出,教师共同体内部的合作性在教师发展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在合作文化的框架内,教师可以对相同的问题存在不同的观点,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谈论来达成一致,促使问题解决,最终促成共同价值观形成和共同利益实现。只有在这样集体合作的文化氛围下才能促进教师的自我提升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也是我们院系治理下教师共同体建设的根本价值体现。

(三)共享性

高校教师一般是由拥有丰富知识的高级知识分子构成,主要承担着传承和创新知识的重任。虽然同为高校教师,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表现出很高的学术功底并且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然而一部分教师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却差强人意,之所以产生这么大的差异是与他们的年龄、教育背景、个性特征等方面密切相关的[4]。在院系治理下要想使院系内部教师整体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得到提高,教师共同体成员彼此间必须树立知识共享的意识,这就需要教师突破学科界限,敞开学科的大门吸取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精华来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最终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目的,这需要教师之间能够进行密切的合作和交流。

院系内部教师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对话合作可以使教师走出封闭的教学和科研环境与其他成员进行更加深入的知识共享和交流。

院系内教师共同体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性、合作性和共享性是与其他领域共同体的区别所在,也是与教育领域内部其他共同体的主要区别所在。只有很好地把握院系教师所具备的上面三个特点,才能很好地促进共同体成员间的合作交流,进而促进院系治理下教师共同体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院系治理下高校教师共同体的建设途径

构建教师共同体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自我反思、学术梯队成员在科研中的地位、院系内教师间的共同利益、院系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调节都能够在不同层面促进院系治理下教师共同体的建构。

(一)注重教师教学的自我反思

首先,教师要敢于自我剖析。一般来说,教师个人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长期以来,教师养成了独立进行研究的习惯而不愿与他人合作交流,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教师拒绝甚至惧怕把自己的不足展现在同事的面前,而这种心理恰恰是阻碍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自我剖析能够让教师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陷以及努力的方向。其次,对待竞争教师应持有正确的认识。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正确对待竞争关乎教师的发展,同事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非赢即输”。良性的竞争有时反而会促进教师共同体成员间的合作,教师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氛围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有利于教师共同体的构建。在共同体建构中,不提倡教师一味地特立独行,但倘若教师完全随波逐流,迷失自我,则不利于教师共同体的构建。教师共同体应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起来。

(二)提高学术梯队成员在科研中的地位

院系内要通过提高内部学術梯队成员在教学与科研中的地位,对优秀人员实行奖励,引导共同体成员把自我与学院的发展进行有效统一,以促进自我发展实现和推动学院发展。院系首先要树立现代化的人才管理理念,通过开展学术交流论坛、进修培训等方式来为学术梯队成员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满足各类学术领域内成员对资源多元化的需求。其次是院系内要根据每个学术人才的智商和情商来优化学术梯队的资源配置,使具备不同性格、兴趣和能力的学术人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术梯队的建设中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以促进他们的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是院系管理人员也要对学术梯队成员的职业发展意愿和个人需求做到充分了解,并结合学院的长远规划在此基础上,实现两者发展的有机统一。要想实现院系内部达到“1+1>2”的目标,必须促进梯队成员的个人研究特长与整个院系内梯队研究方向的有机统一。

(三)均衡院系内教师共同体成员间的共同利益

要想使院系内部教师共同体成员的利益得到满足,院系内部必须健全利益分配机制。院系内部的管理应朝着人本化、民主化的方向发展,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院系管理当中,以促进院系内形成公平竞争、分工协作的工作氛围,这样才能最大化地满足共同体内成员的根本利益需求。在院系内,要创建一种“尊重”“理解”“协作”“共享”的文化氛围。促使每个教师形成一种理解与尊重每个人的价值的人际交往意识,使共同体内每个成员都能认识到只有“协作”,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彼此间的共同利益;也只有“协作”,才能更好地实现院系内教师共同体的构建。

(四)构建院系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

院系内部教师间人际冲突问题不管是对组织还是个人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对其进行有效的调节与管理。院系应加强对内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帮助教师进行认知调节,使教师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以帮助教师认识到换位思考的重要性所在,使教师在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基础上以宽容的心态理解他人。倡导敬业精神,使教师在处理人际冲突和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能从学校和集体的利益出发。从而使人际沟通网络得到完善,信息交流渠道更加多元化。院系内部要经常性地开展教师间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以促进教师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与理解达到及时化解矛盾,构建院系内部良好人际文化环境的目的。促使单一文化到多元文化的转变,对立文化到协作文化和谐文化的转变,这样有助于创建教师间的和谐稳定的组织文化。只有实现了院系内部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才能有效地实现院系内部教师共同体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德]斐迪南·滕尼斯;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3.

[2]王天晓,李敏.教师共同体的特点及意义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8).

[3]蒋福超,刘正伟.专业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教研组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9,(10).

[4]赵莉.内隐情景下高校教师之间知识共享与形成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

猜你喜欢
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