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旅游地理研究回顾与进展

2018-04-02 09:44曾斌丹何银春
世界地理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旅游地理回顾进展

曾斌丹 何银春

摘要:日本旅游地理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其发展历程总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之前作为旅游地理研究的萌芽期,以滑雪、温泉旅游聚落的零星研究为主。60年代至80年代进入新的时期,内容涉及了大都市旅游圈、旅游地、旅游资源等相关研究。80年代后注重对大众旅游的反思,柔性旅游与新旅游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日本旅游地理研究内容以温泉、滑雪等各类型旅游地为主,对旅游流、旅游空间、新旅游与着地型旅游的研究目前相对较少。总体上看,日本旅游地理研究主题具有延续性,内容与实践结合紧密,但理论基础上具有依附性。未来的研究将呈现内容多元化,视角多样化特点,并立足于更多新的旅游实践而发展。

关键词:日本;旅游地理;回顾;进展;温泉旅游;滑雪旅游;着地型旅游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A

日本旅游地理学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在战后尤其是60年代随着高度经济成长期旅游的大众化,旅游地理学研究也逐渐专业化。旅游地理学被视为主要对旅游地的自然、历史、社会、文化诸多要素进行综合动态研究以更有助于旅游发展的学科。已有一些学者在不同阶段对日本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历史和动态进行了总结,本文在此基础上,梳理日本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动态及趋势,以期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提供借鉴。

1研究历程

1.1 20世纪60年代之前

日本以现代意义上的旅游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文章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大正末期(20世纪20年代中期)。这些文章主要是对温泉地或滑雪地的描述。当时《地理教育》杂志上开始刊登一些地方学者对旅游现象的客观记述分析。如三浞胜卫研究了日本滑雪场的分布,并从日本人口分布、气候条件等方面分析其成因,是从地理学角度分析旅游现象最早的研究。1931年日本颁布了国立公园法,并在1934年指定了第一批国立公园。根据该法对具体区域的旅游开发与景观保护,引起了地理学者的注意。当时地理学界的指标性人物辻村太郎、田中兽尔也发表了与之相关的地理学论文,是日本旅游地理学研究史上的重要事件。但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临近,以及旅游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限,对该主题的研究没有进行下去。

二战前作为日本人文地理学界最重要分支的聚落地理学,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了传统的温泉聚落、门前町等地,从30年代开始也涉及了宗教旅游聚落、登山旅游聚落等现代意义上的旅游聚落。对旅游聚落的研究与一般的聚落地理视角不同,不可避免地涉及了旅游设施、旅游流动等独特现象。30到40年代出现了一批以山形县、岩手县各地温泉聚落、宗教聚落、登山聚落為研究对象的论文,但是这些研究并不是基于“旅游地理”的意识,而是从聚落地理或乡村地理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1950年,政治地理学者岩田孝三发表了《关东地方的旅游地理》一文,该文不仅开始使用“旅游地理”一词,而且主张“旅游地理学”作为新的分支的存在,可以说是战后日本旅游地理研究上的重要一步。

1.2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1955年前后,日本开始进入快速经济增长期,也随即进入大众旅游发展时代。到了60年代,旅游现象的重要性受到各方关注,地理学界也有一些以旅游为研究对象的论文。虽然数量不多,方法论也尚未确立,但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学问体系的指向越来越明确。可以说,从60年代开始,日本的旅游地理研究真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从60年代到80年代的旅游地理学研究,除了延续了在战前就有的一些关于旅游设施及旅游流动的专题分析外,一些新的主题逐渐出现,主要包括大都市旅游圈的研究、旅游地开发与发展过程的研究、作为区域变化原因之一的旅游分析、旅游资源相关研究等。这些研究大致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随着旅游需求的增加,聚焦于温泉旅游地、滑雪旅游地、民宿型旅游地等日本主要的旅游地形态,对其发展过程等进行系统分析。二是关注旅游化的农村、山村或渔村,从农业地理学或乡村地理学角度对其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经济效果、土地利用变化、聚落变迁等进行的研究。

1987年6月,日本为实现地域振兴、满足国民休闲度假需求开始实施“综合保养地域整备法”(也称“度假地法”),对各都道府县制定、国家承认的度假地的规划与开发给予税收和融资上的优惠政策,由此而形成了所谓“度假地热潮”(リゾ一トプ一ム)。在此背景下,80年代末90年代初旅游度假地的形成、发展及对地区的影响成为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些课题大部分遵循了之前的旅游地理研究模式,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点,即在“度假地法”实施背景下更倾向于把研究重点置于所谓的度假地开发主体上面。

在学科认识方面,被认为是旅游地理学先驱的小池洋一主张旅游地理学应该以旅游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并认为为了弄清楚旅游休闲活动的结构与类型,有必要对旅游地域进行详细分析。1974年,浅香幸雄、山村顺次出版了日本最早的旅游地理学著作《旅游地理学》,对此前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总结,认为旅游地理学研究核心应当是通过对旅游产业、旅游聚落的形成、功能与结构的研究,充分掌握旅游地发展的实际状况。这种论述体现了三个特征:一是强调了当时地理学的“产业”与“聚落”,二是体现了受当时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三是突出了旅游产业或旅游聚落形成中的社会、历史意义。同时,山村顺次立足于聚落地理学和区位论,通过分析旅游地形成过程、产业功能构造、旅游地实况而反映出的旅游地理学研究方法,对之后日本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1.3 20世纪80年代之后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旅游研究大的经济社会背景已经由60年代开始的大众观光旅行热潮(旅行、観光プ一ム)转向了度假地热潮(リソ一トプ一ム)。然而,以外来民间资本进行大规模旅游设施建设的度假地开发模式大多以失败告终。之后度假地的泡沫式发展所带来的市场需求导向不足、经营不善、自然环境污染、地方财政破产等问题受到了诸多批判,大众旅游热潮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反思。

90年代开始,所谓替代性旅游(alternative tourism)受到了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新的旅游类型,例如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等。1992年开始日本政府提出了促进乡村地区绿色旅游发展的政策。1995年,为推动都市与农山渔村(对农村、山村和渔村的统称)的交流,农林水产省开始实施《农山渔村滞在型余暇活动促进法》,吸引了地理学者对乡村及绿色旅游的更多关注。90年代开始对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的研究主要从几个角度展開分析。一是基础理论视角的分析,如日本绿色旅游的推进方向及与欧洲的比较。二是地区发展中绿色旅游条件、过程、对策等分析,如条件不利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及方法。三是乡村地域旅游产业发展主体、影响等分析,如绿色旅游对地域振兴的影响。

进入21世纪,日本地理学者开始关注更加广泛的地域和更加多元化的主题。国际入境旅游及国外旅游地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研究内容。针对国际入境旅游,尤其2003年开始日本政府制定和实施“观光立国”战略后,有关入境旅游的游客行为、旅游空间相关的研究显著增多;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的国外旅游地研究为日本旅游发展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范例。此外,旅游地理研究还涉及了景观、环境与旅游开发,城市旅游的现状、功能及相关课题,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地质公园建设与发展等。2007年日本发布了“观光立国推进基本计划”后,提出的六种主要的新型旅游受到了地理学者的关注。

在学科研究方面,鹤田英一总结了90年代以前日本的旅游地理研究,认为其与欧美旅游地理研究类似,缺乏数据、经验和研究人员,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尚无一席之地,也缺少坚实的认识论和理论基础。1995年,山村顺次出版了《新旅游地理学》,对上一版旅游地理学之后二十余年的发展进行了新的总结。从其内容体系与方法结构来看,基于发生论、功能论、结构论的视角对旅游资源、旅游地特征、旅游开发、旅游环境保护、旅游规划的论述,反映出山村一以贯之的重在对区域背景下旅游地发展研究的特色,这一点在其后续著作《观光地域社会的构筑——日本与世界》(2006)、《旅游地理学》(2012)仍然得以延续。总体上,尽管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活动,仍只有很少一部分地理研究关注这个主题。日本旅游地理研究除了大部分早期研究旨在厘清旅游现象与区域特征的关系外,更多元的旅游研究,如旅游者行为,可替代性旅游和国际旅游已经出现,而且从多样化的研究主题开始向观光学的方法论转变。

2重点研究内容

2.1区域背景下的旅游地研究

旅游地研究历来是日本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中之重。从其历史来看,旅游地理研究就发轫于对旅游地的分析,自20世纪60年代日本旅游大众化开始,学者就从几个方面着手研究旅游地。一是对旅游地的类型及分布的研究,如山村顺次从客流数量角度将日本旅游地分为大都市型、中间型和地方型,并分析了东京都市圈内温泉旅游地的类型、差异及原因。二是对旅游地开发的分析。尤其是80年代后期开始的度假地开发也让旅游地开发形成了综合理论与系统总结。三是对旅游地形成发展的研究。明治时代就开始发展的箱根、日光、轻井泽等旅游度假地使得地理学者有众多的研究素材。多数研究从地形、气候适宜性、旅游资源、旅游休闲需求、距离都市的距离、旅游资本的投资等角度进行分析。总体来看旅游地研究的特点是抓住聚落层面或县、市、村层面的一个旅游地,对其特征、结构、历程等从区域论的视角进行分析。就类型而言,目前的旅游地研究仍然集中在温泉旅游地、滑雪旅游地等日本典型旅游地域。

2.1.1温泉旅游地

温泉地是日本最古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江户时代末期以前大部分的温泉地都是疗养的场所,也就是温泉疗养浴场。19世纪70年代后,一些临近大城市的温泉度假地发展成了集餐饮、娱乐、住宿过夜于一体的娱乐场所。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温泉旅游地真正成了日本旅游地理学主要的研究对象。其主要内容为温泉旅游地的开发与发展历程、温泉旅游地的空间结构与特征。下村彰男以热海、伊香保、草津、城崎等温泉地为对象,总结认为日本温泉旅游地功能经历了一般浴场、保养温泉地到综合性温泉旅游地的发展,其空间结构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场所性空间到均质空间的变化。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的旅游形态发生了大的变化,即团体旅行减少,家庭旅游增多,且随着泡沫经济崩溃以及通货紧缩,温泉地的经营环境持续严峻,90年代中期以后温泉旅游人数持续减少,温泉地的复兴与可持续化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2.1.2滑雪旅游地

滑雪旅游作为日本大众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受到地理学者的关注。最初的研究来自对新潟县高田市、长野县菅平高原等各地滑雪场的分析,战后研究注重滑雪场与周边地域及产业关联性的研究。如滑雪场与住宿设施发展,滑雪地观光产业形成与交通资本的作用等。6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学者开始关注到滑雪场及周边伴随民宿发展的“旅游地化”的问题。滑雪旅游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日本度假地热潮期间获得快速发展,形成了“滑雪旅游地”。但是90年代中后期以后,随着泡沫经济崩溃和度假地热潮的褪去,滑雪旅游停滞,滑雪场关闭、停业或废弃等情况频发,滑雪旅游地的衰退与可持续发展受到关注。总体上滑雪旅游研究经历了对“滑雪场”—“滑雪聚落”—“滑雪旅游地”的认识,与温泉旅游地一起形成了日本旅游地理研究中两大主要的旅游地研究主题。

2.1.3海外旅游地

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地理学者开始调查国外的旅游地发展,尤其是欧洲阿尔卑斯区域。吴羽正昭最早就滑雪场发展、住宿、游客活动的发展及对日本与阿尔卑斯山脉的滑雪地进行过比较分析。当20世纪90年代日本乡村旅游开始流行的时候,许多地理学者对阿尔卑斯旅游与农业共存的各种形态开始感兴趣。例如有学者研究了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脉的一个社区的乡村旅游,他们分别讨论了共存的重要性,乡村重建与乡村补偿管理。最近对一些亚洲国家地区的旅游地理研究显著增多,其中涉及了诸如尼泊尔博卡拉和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的国际旅游发展。泰国与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的旅游开发等问题。

2.2旅游空间与旅游流研究

关于旅游空间的研究,始于1960年左右开始的对大都市旅游圈及以都市客源为中心的休闲空间的分析。小池洋一最早通过对大阪市居民旅游行为以及大阪市周围旅游地的分析,提出了四个旅游同心圆地带的构想。之后,高桥伸夫和高林清和对滨松市的研究证明周日、周末和隔夜旅游地带并不必须是简单的同心圆形式分布,因为社会活动、经济状况、交通线以及旅游资源的分布都是非均质的。

早在1959年,西山卯三、三村浩史就分析了日本國内旅游流的结构,但由于数据统计不足与调查难度很高,国内旅游流研究一直很少。最近对日本国内旅游流的研究以小松原尚为代表。小松原尚研究认为日本圈域之间的旅游流动以关东为中心的太平洋地带为主,而北海道等国土边缘地区与其他圈域间流动较少,圈内流动占主流。在地方层面的国内旅游流研究方面很少。小岛大辅运用旅行指数分析了熊本市外和熊本市内两个层面的旅游流空间流动模式,认为随着游客旅游次数和停留时间的增加,旅游范围扩大,涓滴效应明显。

对于旅游流的近期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日本的入境旅游流。对入境旅游流的研究呈现三个特征:一是由于日本长期以来的出入境旅游的不平衡,以前对入境旅游流关注较少,研究也很少。二是现有研究主要以亚洲国家(地区)尤其是来自中国的入境旅游流为研究对象。主要因为近年来东亚国家赴日旅游人数急剧增长,而且团体旅行比率较高,相对容易获得数据。对中国游客流的地理分布、空间行为特性已有较多的研究。三是研究结果认为入境旅游流主要集中在大都市,东京—富士山—关西是日本旅游的黄金线路。

2.3新旅游的地理研究

日本的“新旅游”(ニュ一ツ一リズム)主要指的是与游山玩水的传统旅行相比,主题性更强的融入了更多体验交流型元素的新形态旅游。其主题主要包括产业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保健旅游、长期滞在型旅游等,旨在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开发旅游商品,实现地域振兴。由于随着高度经济成长期而发展起来的大众旅游,在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度假地热潮的褪去受到了批判,白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旅游逐渐兴起。从2005年左右起日本各地自治体、观光协会在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中普遍开始注重新旅游的发展。2007年“观光立国推进基本计划”正式提出了新旅游发展,同年日本发布了《生态旅游推进法》(ニュ一ツ一リ戈厶推造法)。日本观光厅2010年开始发布报告对日本新旅游发展中的旅游资源挖掘、商品化组织体制、市场营销等成果进行总结。

与新旅游发展相对应的是被称之为“着地型旅游”的产业形态发展。“着地型旅游”是与以都市大型旅游企业进行招徕、组织团队旅游的“发地型旅游”相对的另外一种产业形态,主要指以当地居民为主体,挖掘当地资源,进行项目开发,由当地进行市场营销与游客招徕的一种旅游产业形态。2005年开始基于着地型旅游的市场迅速增长,其形态主要可分为三类:体验交流教育型、新旅游型、旅游地再生型。地理学者对于新旅游与着地型旅游的关注,大多集中于新旅游发展对地域振兴(尤其是受灾地)的作用,对新旅游发展与地域振兴的关系、新旅游发展的条件、组织等进行总结。

由于着地型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各种基本问题有待厘清。小林淳一等人系统研究了着地型旅游的组织机构类型、着地型旅游商品的类别与特点、着地型旅游发展对地区文化及产业、市民活动、地域关联、地区资源挖掘利用、意识改革5个方面的影响。在地区产业衰退、旅游消费需求成熟多样化、外国游客快速增加的背景下,着地型旅游是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区域振兴、挖掘保护利用地方特色资源、满足新旅游需求的重要手段,加强着地型旅游发展成为日本政府长期的旅游政策。

3结语与展望

日本旅游地理研究虽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但相对地理学其他领域而言研究者数量少,方法引入晚,研究成果也相对偏少。总体上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之前作为旅游地理研究的萌芽期,以滑雪、温泉旅游聚落的零星研究为主。60年代至80年代随着大众旅游的展开,旅游地理研究进入新的时期,内容涉及了大都市旅游圈、旅游地、旅游资源相关研究。90年代及之后的研究注重对大众旅游的反思,柔性旅游与新旅游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日本旅游地理研究以旅游地为主,植根于聚落地理学及区域地理学研究传统,主要通过历时性的分析把握旅游地的发展条件、开发历程及相关影响等。对温泉、滑雪、海滨、山地等各类型的旅游地都有详尽的案例研究和深入分析。随着日本旅游业的发展研究领域涉及国外旅游地,并通过对国外旅游地的实地调查与对比分析为本国旅游地发展提供借鉴。对旅游流、旅游空间、新旅游与着地型旅游的研究目前相对较少,但在未来研究将更加重视。

从其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历程来看,日本旅游地理研究具有其独有的一些特点:一是研究主题的延续性。温泉旅游地、滑雪旅游地等许多研究主题自60年代开始,至今仍是研究的热点。二是研究内容的实践性。从20世纪60年代大众旅游的兴起,80年代度假地热潮的爆发、90年代后新旅游的发展,到21世纪观光立国战略下入境旅游的关注,体现出其研究内容紧跟旅游发展实践的特点。三是研究理论的依附性。至今很难说形成了具有日本特点的旅游地理相关理论,也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旅游地理学”分支,除了“着地型旅游”等少数具有日本特色的概念之外,其理论基础主要来自西方旅游研究中区位理论、生态旅游理论、新旅游理论等相关理论。

总体而言,今后的旅游地理研究将呈现内容的多元化,视角的多样化特点,其发展也将立足于更多新的日本旅游实践而产生:随着2012年新的观光立国推进计划的展开,对体育旅游、影视旅游、节庆旅游、时尚旅游、赏花旅游、美食旅游等更多形态的新旅游研究将进一步展开;基于团块世代大量退休时代的到来,发展长期停留型旅游对于促进东日本大地震和日本经济社会的再复兴成为重要课题;随着东京2020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加大对国际旅游的拉动,研究将更加关注入境旅游空间动态与消费特征;基于《观光圈整备法》进行的区域旅游圈的规划建设与实施(2015年已达13个),对于旅游区域振兴与区域一体化也将有更多关注。此外,随着年轻阶层旅游需求的兴起及旅游形态越来越多样化时代的到来,把握新的旅游动向,以及利用旅游地理与社会学、人类学更多紧密的联系,基于旅游行为的非可视化空间成为研究对象的情况也有望增多。

猜你喜欢
旅游地理回顾进展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旅游地理》课程改革与实践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1990年以来我国八段锦研究的进展、热点与前沿
2020
探究新时代有效开展旅游地理教学的途径
城市可持续交通行为研究述评
贴近实践贴近学生创新方法
巧用诗词,增添旅游地理教学的魅力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谈如何优化旅游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