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演变研究

2018-04-02 09:44刘大庆白玲郗笃刚等
世界地理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两极格局力量

刘大庆 白玲 郗笃刚等

摘要: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事关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发展,力量结构是其重要组成要素。对此开展研究可以深入挖掘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潜在特征与演变规律,准确把握古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逻辑关系,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地缘政治实践。本文通过梳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历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構建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网络模型,并对其中心性、影响力指数、关联度指数和凝聚度指数等网络参数指标进行了分析。通过横向对比得到同类型格局中各节点网络参数特征的差异性,通过纵向对比分析得到不同类型格局力量结构转换过程中网络参数特征变化情况,并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演变过程进行聚类分析,并得出力量结构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转变的阶段的结论。

关键词: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演变;社会网络分析法;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K901.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是全球主要战略力量中心以地理空间为基础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力量结构和战略态势,其核心是力量结构。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的多次转换是充满动荡的残酷争霸过程,地缘政治格局的交替伴随着力量结构转换,力量结构的转换决定着地缘政治格局的走向。

目前,国内外对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学和地缘政治学两大领域。在国际关系学领域,国外现实主义学派的研究主要包括霸权稳定论、均势稳定论和两极稳定论。加拿大学者卡莱维·霍尔斯提出了等级统治、分散型、分散集团和两极四种力量结构体系。国内学者侧重于国际格局力量结构的内涵、特征和功能分析。在地缘政治学领域,主要从战略力量的实力演变和互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学者主要采用历史分析法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战略力量的演变对格局的影响。陆俊元从力量结构内部考察了单极、两极、三极和多极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的行为体互动过程与模式。目前来看,主要是采用历史分析法等定性分析方法分析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的特征。地缘政治格局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缺乏对不同形态地缘政治格局的力量结构转换规律和内在逻辑关系的解析,因此需要探索力量结构的定量分析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是一种注重关系与结构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经济学领域,相关学者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贸易网络、航空货运网络和交通网络等网络的中心性、影响力指数、关联度指数和凝聚度指数等参数指标进行了研究。在地理学中应用于社会性网络服务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分析Ⅱ和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等方面。在国际关系学领域应用有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网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国际组织网络中国家联系平衡性问题,国际关系网络中国家性质问题以及区域子群形成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开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地缘政治问题,一是对格局的研究,包括贸易格局和能源格局等;二是对地缘环境的研究;三是对其他地缘政治热点问题的研究,如北极航线问题等。从目前社会网络分析法应用现状来看,该方法注重网络结构特征的研究,通过网络参数特征的分析能够深入挖掘网络结构的潜在特征,对地缘政治问题的研究是一种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本文采用该方法尝试对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进行动态研究。

1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研究方法

1.1网络模型的构建原理

社会网络分析法是综合运用图论和数学模型来研究行为体与行为体、行为体与其所处社会网络以及一个社会网络与另一社会网络之间关系的一种结构分析方法。其中,“行为体”可以是一个个体、群体、组织或者国家,行为体及其间的关系构成一个社会网络。

将地缘政治格局的力量结构抽象为网络系统,建立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与社会网络结构及图论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中每个力量中心视为社会网络中的行为体,在图论中抽象为网络模型中的顶点;力量中心间的战略关系,可以视为社会网络中的人际社会关系,用图论抽象为网络模型中的边,这样就将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的构成要素与社会网络构成要素建立起了对应关系,从而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来研究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网络的结构特征。

1.2网络测度指标

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研究网络的主要参数对一个网络结构进行测度。本文主要选取中心性、影响力指数、关联度指数和凝聚度指数结合聚类分析来研究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网络特征。

1.2.1中心性

地缘政治格局是地缘政治行为体的权利空间分配情况的客观反映,社会网络分析可以从“关系”的角度定量地界定权力,中心性是对个体行为体权力的量化分析,中心势指数是对群体权力的量化分析指标,可以用中心性指标衡量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网络中单个地缘政治行为体的权利结构和网络整体权利分配特征。中心性指标分为三种形式:程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

程度中心性用来衡量一个节点在整个网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其值越大,影响力越大,在网络中拥有的权利也就越大。当比较网络间节点中心性时,需剔除节点总数的影响可将其转换为标准化数值。另外,采用群体程度中心势描述整个网络的集权程度。群体程度中心势越高,网络权利越集中,少数节点的权利就越大。中介中心性是衡量网络节点作为媒介的能力,也就是占据在其他两人联系快捷方式上重要位置的节点。媒介的缺失将导致连接节点无法沟通。占据这样的位置愈高,那么它的中介性越高。在比较不同网络节点的中介中心性时,需将中介中心性转换为标准化格式。群体中介性的值越高表示网络有节点对整个网络信息和利益的掌控程度越高,可以用该参数研究不同形态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网络之间差异性。接近中心性是以距离为概念来计算一个节点的中心程度,与别人愈近者则中心性愈高,与别人相距远者中心性低,在地缘政治格局网络中可以用来衡量地缘政治行为体之间的关系亲疏情况。

1.2.2影响力指数

影响力与中心度都是刻画描述节点在网络中的中心性和权力大小的指标,影响力指数是衡量节点对结构贡献度的参数;但是一个节点的输入多,不一定代表在结构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还要有较多的输出。地缘政治格局网络中影响力指数可以研究地缘政治行为体之间互相影响的程度。复杂网络分析常用的影响力指数有卡兹影响力指数和胡贝尔影响力指数。卡兹影响力指数没有考虑“被选择者”,而胡贝尔影响力指数将矩阵看作一个开放的系统,考虑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胡贝尔影响力指数比卡兹影响力指数更为准确,因此本文将采用胡贝尔影响力指数进行实验。

1.2.3关联度指数

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关联度指的是一个群体成员相互联络的程度,这种相互联络不仅包括关系的紧密程度,还包括各个成员之间关系的等级和整个网络的效率。关联度指数所探讨的是某个网络整体的关联性,衡量行为体基于结构的独立性或脆弱性,一般通過“可达性,来测量关联程度,测量公式为:

其中,V是该网络中不可达的点对数目,N是网络规模。

1.2.4凝聚度指数

凝聚度指数是衡量网络权力集中与分散的参数。对于地缘政治格局网络而言,凝聚度指数可以衡量格局中行为体的权利集中或分散情况。对一个群体而言,其中的每一对行为体之间都存在独立途径数,这些独立途径数中的最小者就是该群体的结构凝聚度。凝聚度越高,权利越分散,结构越均匀;凝聚度越低,权利越集中,结构越分离。在一个联通群体中,为使其变得不连通需要去掉一些节点,所去掉的最小点数为该群体的凝聚度。

1.2.5聚类分析

本方法可以划分地缘政治行为体的不同类别,用来研究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随着战略关系变化的情况。聚类分析的思想是通过距离的比较逐步把参与聚类的个体合并成事先规定的类别(点集),常用的距离测量方法为欧氏距离法。

1.3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研究思路

首先,通过研究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历史过程,梳理力量结构的转换过程。然后,根据网络模型构建方法构建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单极、两极和多极的力量结构进行中心性、影响力指数、关联度指数和凝聚度指数等参数指标测度分析。再对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网络的参数指标特征进行横纵向对比分析。最后,对力量结构演变的过程进行聚类分析。通过力量结构的参数特征分析和聚类分析可以动态地考察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网络拓扑结构特点,进而研究格局演变的特征和规律。

2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网络模型的构建

2.1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历史沿革

以15世纪地理大发现为界,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历程分为古代国际秩序下的地缘政治格局和现代国际秩序下的地缘政治格局两个阶段,对格局的力量结构特征及转换过程进行研究。

2.1.1古代国际秩序下的地缘政治格局

古代国际秩序下的地缘政治格局,是在单一的区域性力量中心支配下,在各自的控制范围内形成自己的控制体系,如:东亚的封贡体系,是以中国封建王朝为中心牢牢控制周边的藩属国。西亚的伊斯兰世界是靠伊斯兰宗教信仰维持,由帝国中央政权控制被征服的地区或民族。从力量结构来看,古代的国际秩序下的地缘政治格局是一种区域性单极结构,由唯一力量中心依靠强大实力控制和影响周边附属力量。无论是东亚的王朝更替,还是伊斯兰世界帝国的兴衰,区域性单极力量结构不变,格局的力量结构演变遵循从单极到单极的单向演变规律。

2.1.2现代国际秩序下的地缘政治格局

现代国际秩序下的地缘政治格局始于威斯特伐利亚格局,历经七次重大更替,最终演变至当今的“一超多强”地缘政治格局,通过对国际格局、国际关系史和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系统研究,梳理了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情况,如表1所示。

研究发现,现代国际秩序下的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的类型只存在两极和多极两种类型。在雅尔塔地缘政治格局形成以前,格局的力量结构转换遵循多极向两极正向转换规律,而从雅尔塔格局开始逆向转换,即:从两极转换为多极。

2.2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网络模型

根据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历史,采用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网络模型构建方法,构建了单极、两极、五极、七极和八极五种力量结构网络模型。在构建单极和两极地缘政治格局模型时,为了避免行为体的数量影响研究结果,保持网络模型地缘政治行为体的数量相同,即都为八个行为体。另外,附属国或者盟国默认实力相当,因此,两极格局两个力量中心的盟国数量相同时,两极实力达到平衡,格局处于稳定状态。在多极格局网络模型中,默认力量中心实力对比处于平衡状态,即地缘政治格局处于演变的初始状态,当出现大国结盟时,格局结构实际上已经被打破。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网络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Cn是力量中心,Nn是附属国或者盟国。

3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网络拓扑参数对比分析

3.1数据与实验环境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形成时,力量的实力对比和战略关系达到均衡和稳定,因此本文构建的网络模型行为体之间的战略关系默认取值为1。采用综合性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0对中心度、凝聚度和影响力指数等网络参数指标进行实验。

3.2力量结构网络参数横向对比分析

单极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网络参数指标如表2所示。从中心性来看,单极结构中力量中心值最大,说明在单极结构中,力量中心的权利、声望和影响力最大,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对附属国具有绝对控制力。

两极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网络参数如表3所示。从程度中心性来看,两极结构中力量核心和值相同且最大,说明在两极结构中,两个力量中心拥有相同的支配结构的权力,在各自的同盟体系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中介中心性两个力量核心值也相同且最大,说明在两极结构中,力量中心依靠自己的权威,对同盟国具有绝对控制力和影响力。接近中心度同样和值最大,进一步说明在格局力量结构中力量中心权利、声望和影响力最大。

多极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网络参数如表4所示。从程度中心性来看,剔除网络行为体数量不同的影响,五极、七极和八极地缘政治格局的标准化程度中心性值相同,这意味着多极地缘政治格局结构的权利分配比较均衡,各力量中心互相制衡,使结构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三种结构的接近中心性也相同,说明了在格局力量结构中各力量中心权利、声望和影响力相同,共同支配着格局结构。三种结构行为体的中介中心性不同,五极结构最大,而八极结构最小,这说明在多极格局中,五极结构更利于行为体对整个系统资源的控制,资源分布更均匀,结构更稳定,是一种最理想的地缘政治格局。三种结构的关联度指数值相同,各个结构的行为体关联性都很强,从结构单个行为体来看,三种结构的行为体之间的影响力相同,说明结构权利分配均衡,但是从结构的整体来看,凝聚度指标值五极结构最小,即五极结构的权利分配相对集中。

3.3力量结构网络参数纵向对比分析

对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网络参数指标进行纵向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的结构特征(表4)。从程度中心势来看,单极格局最大,两极次之,多极格局最小,意味着单极格局的权利最为集中,多极格局的权利较为分散。从中介中心势来看,单极格局仍然最大,两极次之,多极格局最小,这说明单极格局中存在着绝对中介点,是其他点的桥接点,是很强的控制核心,两极格局存在两个控制节点,而多极格局则不存在。从接近中心势来看,单极格局的行为体与力量中心距离均为最小,结构集中趋势最强为1,而对于多极格局网络,任何一个行为体具有同等权利,共同支配整个网络,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也相同,因此其集中趋势为0。两极格局的值介于两者之间,其结构有一定的集中性,反映在两大联盟的战略行为一致性。

三种结构的力量中心影响力指数均最大,体现了力量中心对结构的绝对支撑作用。关联度指数多极格局最大,意味着在多极格局中力量中心之间的互动更为频繁,而在单极结构中,力量中心不允许任何其他附属行为体的战略关系过于亲密,防止其结盟挑战核心的权威性。两极格局中,仅两个力量中心的互动较为频繁,其他同盟国家的战略利益和行为模式与联盟的力量中心保持一致。

从凝聚度指数来看,单极格局最小,两极格局次之,多极格局最大,这说明单极格局网络的权利最为集中,单个节点便能控制所有节点,而网络的凝聚力较弱,结构解体的可能性较大。从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历程来看,古代国际秩序下的单极地缘政治格局,往往都是首先从力量中心自身出现衰落,进而导致单极格局解体。多极格局凝聚力最强,意味着网络权利最为分散,网络的稳定性较强。两极格局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介于两者之间。

4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演变分析

力量结构的特征研究是对地缘政治格局的静态分析,对格局演变的动态过程解析也至关重要,在对比不同形态的力量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地缘政治格局的力量结构转变的过程。

由于古代国际秩序下单极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的过程中力量结构的类型不变,结构的参数特征也不变,演变过程简单,本文不做研究。现代国际秩序下的多极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比较复杂,但遵循一定的转换规律。维也纳格局是典型的五极地缘政治格局,本文以维也纳格局向协约国与同盟国对抗的两极格局转变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格局的力量结构转变的过程。

根据维也纳格局力量中心的战略关系发生的几次重要转变,将格局演变的过程划分为四个时间段,如图3所示。维也纳格局的形成阶段,力量结构是由英、法、俄、奥、德(普鲁士)组成的均势结构。随着德意志的统一与强大,英法联盟背离均衡政策,后来伙伴关系扩展至俄国,德国不得不加强与奥匈帝国的战略关系,在格局的发展阶段1,德国鉴于俄国的影响,并未与法英直接对抗,但这一阶段的格局结构已经开始出现僵化。普法战争、俄奥战争和德俄关系危机直接导致格局进入发展阶段2,这一时期英国作为欧洲离岸制衡的角色。维也纳格局结束阶段,意大利的统一和三国同盟的形成标志着两大完全对立的军事集团形成。

在格局形成阶段,力量结构趋于稳定,即力量对比平衡且行为体之间无结盟或对抗。默认战略关系值取1,结盟战略关系值取4,敌对战略关系值为0。采用UCNET6.0对维也纳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演变的不同阶段的参数指标进行分析,如表5所示。从程度中心势的变化情况看,数值逐渐增大,说明格局表5维也纳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演变不同阶段参数指标开始由权利均衡结构转变为不均衡结Tab.5 Parameter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force structure构。从中介中心势的变化看,发展阶段2的值最大,说明随着力量中心战略关系调整,在未完全形成敌对集团时,部分中间协调国具有很大的支配结构的战略空间和灵活性。从接近中心势来看,发展阶段2已具备两极结构的参数特征。结束阶段形成两大敌对集团,是不完备网络,无接近中心势。从关联度指数来看,结束阶段的力量结构关联性最弱,这是敌对集团的全面对抗所致。从凝聚度指数来看,指标的值随着格局的演变越来越少,恰恰说明在多极结构向两极结构的转换过程中,权力越来越集中,最终形成两大权力中心。

为了把握格局力量战略关系转变与结构转换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准确定位格局演變时间,对维也纳格局演变的四个阶段进行聚类分析,以最小派系包含2个行为体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

从聚类分析结果来看,维也纳格局的力量中心不存在敌对战略关系时,即:形成阶段和发展阶段1,力量结构未发生变化。当格局进入发展阶段2,力量中心出现大量敌对关系时,两极结构已基本形成,力量中心分成两大派系:法英俄和德奥。这也表明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是由力量中心的战略关系发展决定,格局真正的演变时间开始于力量中心形成部分联盟与对抗战略关系时,当形成全面对抗的两极集团时,格局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5结论与展望

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网络模型,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力量结构特征,解析了力量结构演变的过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单极、两极和多极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具有完全不同的参数特征;②在多极格局中,五极地缘政治格局在资源控制和权利分配方面更为理想;⑧力量结构关联度和凝聚度指数共同决定格局的稳定性,其中多极格局更为稳定,单极格局更容易解体;④古代国际秩序下的地缘政治格局演变是单向单形态之间的演变模式,即由单极到单极,现代国际秩序下的地缘政治格局演变是双向双形态的演变模式,即多极与两极之间的互相转换;⑤地缘政治格局的力量结构参数特征随着力量中心战略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准确定位力量结构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将社会网络分析法应用于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的研究是对社会网络分析法应用于地缘政治领域的又一次新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地缘政治定量研究的方法。但是,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灵活性和丰富性远不止于此,采用该方法研究地缘政治格局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可以拓展研究的地理尺度,如亚太、印亚太等洲际尺度或者以国家为中心的小区域尺度等,或者以政治、经济和军事数据为基础研究不同领域格局网络的结构差异及行为体互动问题。

猜你喜欢
两极格局力量
动物“萌主”在两极
格局与结局
以天地为格局
关于电容器中U不变还是Q不变的判断
关于电容器中U不变还是Q不变的判断
国产剧两极:青春励志剧口碑最好,老戏骨更受欢迎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怀疑一切的力量
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