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教育传播模式研究述评

2018-04-02 10:00马启龙
西部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展望

摘要:综观国内外教育传播模式的研究,可发现存在宏观与微观、创新与借鉴之差异。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教育传播模式研究文献的梳理比较,提出未来教育传播模式研究应加强在教育传播模式分类研究、教育传播模式方法论、教育传播模式应用研究等方面下功夫,用以建立和阐述教育传播理论,指导教育传播实践。

关键词:教育传播模式;比较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2-0068-02

笔者曾撰文探讨了国外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教育传播模式,从提出背景、示意图、简解等方面对埃博克模式、坂元昂模式、宣伟伯—余也鲁模式等教育传播模式进行了述评[1]5。教育传播模式研究是将教育活动看作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传播现象,利用模式研究的方法,首先把这种复杂事物现象分解为若干个组成要素,然后分别研究出这些要素的性质、功能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后用简化的形式表示出来,用以建立和阐述教育传播理论、指导教育传播实践,它是沟通教育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本文主要探讨国内教育传播模式研究的现状,对国内外教育传播模式作比较研究,以期对推进我国的教育传播实践研究有所裨益。

一、国内教育传播模式研究

传播学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陆自国外引进了教育传播的概念和理论。特别是在1982年,华南师范大学在广州举办教育传播论讲习班,邀请美国宣伟伯博士和我国香港中文大学余也鲁教授担任主讲,讲习班共七讲,较系统地阐述了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2]17。我国的教育传播研究自此开始,一步一步走向繁荣,笔者从CNKI以“教育传播”为关键词检索相关学术文章,发现我国的关于“教育传播”的论文出现在1980年,最近10年的学术趋势如图1所示,而我国的第一本关于“教育传播”的专著——《教育传播学》于1992年9月出版,由高蕴琦、鑫振坤等编著。

在我国教育传播研究中,利用模式研究方法探讨教育活动的专家学者却相对较少。笔者从CNKI检索教育传播模式的相关学术文章,年限起止是1979-2008年,检索词(主题)是教育传播模式,匹配:模糊,共查到相关论文23篇;笔者查到的关于“教育传播”的专著也只有3部,其中都有论及教育传播模式的篇章。

二、国内提出的教育传播模式

在利用笔者从CNKI检索到的23篇关于“教育传播模式”的文章中,有14篇至少提出了一种教育传播模式,利用模式研究法探讨教育传播一般模式、远程教育传播模式、网络教育/学传播模式、多媒体CAI传播模式、数字化学习的教育传播模式、健康教育传播模式等,详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上述模式主要集中在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传播模式上,其中远程教育传播模式又可分为远程教育传播基本模式(4篇)、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育传播模式(1篇)、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模式(2篇)。

另外,个别论文是分两到三篇讨论外,其余文章具体探讨了我国藏族聚居地区电视教育的现状与传播模式、教育信息传播过程及其模式的演变和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与分类等问题。

三、教育传播模式分类

教育传播是一个多要素组成的系统,要素间的关系不同就形成不同的教育传播模式。教育传播模式分类研究是国内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如表2):

按照分类依据统一所分的子类必须“互斥”与“穷尽”等原则审视上述分类,则它们有不妥之处:“面对面”和“远程”之间的分类依据是师生之间的距离,“课堂”“自主”(或“自学”)和“协作”之间的分类依据则是师生之间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

四、教育传播模式研究的国内外比较

综观国内外教育传播模式的研究,可发现存在宏观与微观、创新与借鉴差异。

一是宏观与微观之别。国外所提出的教育传播模式大都从教育的一般原理出发,从宏观着手,在分析教育传播过程各要素的基础上提出教育传播的一般模式,即未指明适于哪种类型的教育或哪种情形下的教育。如埃博克模式,此模式虽然是埃博克在研究视听与教育传播过程的关系时提出来的,但它仍适用于课堂传播(印刷教材为媒介)和远程教育传播。

从上述国内教育传播模式研究来看,国内学者更为注重特殊情境下的教育传播模式研究。除有一篇文章提出一个一般教育传播模式外,其他大都集中在远程教育传播模式和网络教育传播模式上,而健康教育传播模式、藏族地区电视教育传播模式等文章更是从更微观的角度,以模式研究的思想深入探讨教育传播的规律。

二是创新与借鉴之别。国外学者提出的教育传播模式在国际上具有很大影响,在各自领域备受推崇。如埃博克模式得到以伊利为首的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的采用,作为视听传播理论的正式构架提出,发表于1963年的专著《视听过程在教育中的作用的改变:定义和有关术语汇编》[3]86。

综观国内学者提出的教育传播模式,大多数模式是在借鉴传播学领域传播模式的基础上构建的。如金振坤、钟志贤、和亮等学者提出的远程教育传播模式均以德国传播学家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为参照[4][5][6]。

借用经济学的术语,国外教育传播模式是“生产者”,国内教育传播模式是“消费者”;进而傳播学是“生产者”,教育传播学(或教育技术学)是“消费者”。

五、教育传播模式研究的未来展望

一是教育传播模式分类研究。目前教育传播模式研究已经得出了一些基本模式,如埃博克模式、坂元昂模式、宣伟伯—余也鲁模式等,许多学者也对某一类教育传播模式进行了探索。如钟志贤提出的自学传播模式[7][8],金振坤提出的“远程开放教育传播模式”[9]等。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已有模式比较零散,不成体系,对教育传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学者指出:“教育模式的研究要认识特征,合理分类” [10]78。因此,教育传播模式研究的下一步应该是遵从分类学的原则进行教育传播模式分类研究,以期将教育传播模式系统化、组织化、理论化,并对教育传播的研究和教育传播学发展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二是教育传播模式方法论。模式研究法在教育传播学研究中具有稳定性,对认识教育传播现象具有一定的作用且被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10]78。查有梁曾对教育建模做过较为系统的论述,包括教育建模的原理、程序等[9],本文作者也曾初步探索了教育传播学模式研究的一些方法特性,包括教育传播学模式研究的稳定性、程序及作用等[11]2。但模式研究作为一种方法论,许多基础性、理论性的问题尚待深入探索,如模式研究的哲学基础、科学基础、技术基础、具体方法和步骤、实施条件和原则、适用性等等。

三是教育传播模式应用研究。“模式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研究原型,而不是研究模式”,“模式研究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10]78,因此,在构建了一定的教育传播模式之后,重要的不是发展理论,而是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模式具有组合、启发、推断和测量等功能,以一定的模式作指导,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是教育传播模式研究的根本所在。如本文作者曾构建了一个“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问题探究—小组协作教学模式”[11]2,其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习者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能对校园网环境下专题学习网站进行的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马启龙.国外教育传播模式述評[J].国际教育周刊,2007(4).

[2]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祖忻.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金振坤.从传播学视角看远程教学过程——简析远程开放教育传播模式[J].远程教育杂志,2003(1).

[5]钟志贤.论远距离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一)[J].中国电大教育,1994(4).

[6]和亮.借鉴马莱茨克传播模式创建现代远程教学模式[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3).

[7]钟志贤.自学传播模式论(上)[J].中国电大教育,1993(8).

[8]钟志贤.自学传播模式论(下)[J].中国电大教育,1993(8).

[9]查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10]马启龙.论教育传播学模式研究的方法特性[J].华章,2007(7).

[11]马启龙.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问题探究—小组协作”教学模式[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7(5).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展望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园林绿化植物应用现状与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