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爱中 王阳
摘要:“南亚大通道”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文化之路、和平之路,亦是一条名副其实的信仰之路,宗教文化传播在该通道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南亚大通道”宗教文化传播要立足“实现将国内宗教发展、跨国宗教交流与国家总体外宣三者相协调”的目标。为此,需要建构和谐、和平、合作的宗教传播理念和话语体系,以平等、尊重的视角客观报道和传播宗教文化,提高宗教媒体和宗教报道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南亚大通道”搭建跨文化对话交流的渠道,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建构。
关键词:“南亚大通道”;宗教文化传播;传播理念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2-0072-04
一、“南亚大通道”建设中宗教传播的重要作用
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中央首次将西藏定位为“两屏四地”——“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西藏着力打造“面向南亚开放的国际大通道”,该通道连接“一带一路”并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对接,这为西藏的开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在西藏构建国家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过程中,建议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做好宗教文化传播工作,发挥在“南亚大通道”建设的积极作用,提升在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南亚大通道”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文化之路、和平之路,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信仰之路。在其中,宗教文化传播扮演着开拓者、中介者和交流者的角色,这也为西藏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跨文化传播奠定了重要基础,也显示了西藏宗教文化传播的价值与意义。
每当中国试图在东西、海陆两个方向的对外关系中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时,宗教亦常常扮演着开拓者与中介者的角色。其中,南亚大通道的祖国内陆部分唐蕃古道的开通也为宗教文化的交流开辟了通道。唐蕃古道的开通与宗教文化传播息息相关,也为宗教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唐蕃古道蕴含有丰富的宗教资源,文成公主入藏佳话至今传诵。在唐蕃古道上有大量的宗教文化遗存和宗教文化符号,这些信仰的符号化、媒介化遗存是我们认知、感受信仰文化的依据。现以唐蕃古道文成公主进藏迎佛路为例,文成公主依次途经唐朝的皇家寺院法门寺,东方雕塑馆麦积山石窟,炳灵寺、塔尔寺,并在各地寺院焚香、礼佛、建佛。小昭寺是松赞干布特地为文成公主修建的寝宫,寺院里供奉的释迦摩尼13岁等身像成为藏族人民信仰的一个重要符号。文成公主到了拉萨后,认为西藏地形是仰卧大地的罗刹女,布达拉山和药王山是罗刹女的乳房,必须镇压,以灭妖气。于是她向松赞干布建议,在布达拉山扩建宫室,在药王山上筑城堡,形成了传承至今的格局。
“南亚大通道”沿线重要国家尼泊尔、印度,历史上就与西藏有着紧密的文化、宗教联系。松赞干布派吐弥.桑布扎赴印度学习创制藏文,引入佛教;松赞干布迎娶了尼泊尔赤尊公主,大批尼泊尔、印度僧人入藏翻译佛经。那烂陀寺是藏传佛教的创始人莲花生大师生活学习的地方,莲花生大师入藏降魔伏妖的故事在西藏可以说是耳熟能详。玄奘法师也在那烂陀寺学习,玄奘法师所著《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历史、文化、地理、宗教不可或缺的典籍,那烂陀寺遗址的确立和发掘都是依据《大唐西域记》描述确立的。
2006年青藏铁路修通,2014年8月拉萨至日喀则的铁路通车。目前,中国正在筹划中印铁路从拉萨—日喀则—亚东—印度大吉岭—西里古里—加尔各答(印度经济重镇)的建设。铁路建成后,中国—南亚大动脉随即打通,中印铁路就是合作的重要通道,这将为沿途国家经济、文化传播带来重要的机遇。
综上所述,挖掘“南亚大通道”沿途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和和谐文化理念,运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宗教文化的符号化和媒介化传承和创新,实现“南亚大通道”的愿景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二、“南亚大通道”宗教文化传播的意义及其目標
(一)意义
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有机组成部分,“南亚大通道”宗教文化传播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宗教文化传播起着联系不同文化圈的重要作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友好交往,海内外宗教界的交流联谊紧密,使得宗教成为国家软实力的名片和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资源。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首开宗教论坛,宗教走上前台,社会各界对宗教重要性认知日益深化。“但现实看,宗教却依然是中国与外部世界相互认知薄弱、信任程度低、分歧严重的领域。”[1]如何发挥宗教文化传播的作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维护国家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这是新闻传播学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
发挥“南亚大通道”宗教文化传播的作用,实现沿线区域、国家的互联互通,构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国家新的战略决策。将为我国和平发展开辟新的通道和环境,也有助于搭建不同宗教跨文化对话的平台,维护全球治理有序化和世界的和平,对形成开放、自由、平衡、多元的国际传播新秩序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南亚大通道”宗教文化传播的立足点。
(二)目标
“南亚大通道”沿线是一个富集宗教文化资源的区域,宗教文化在沿线区域和国家中占据重要地位,宗教文化在历史上的跨文化传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沿线区域和国家的互联互通包括政策通、设施通、贸易通、资金通、人心通的系统工程。“五通”意味着共商、共建、共享,宗教文化的传播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在唐蕃印通道宗教文化传播“引进来”“走出去”的进程中,要实现互联互通,就要凝聚共识、增强信任、提振信心、建立互信互惠机制,化解风险和危机。因此,发挥“一带一路”宗教文化传播的渠道、载体与精神纽带作用,建构民众之间认知平台、沟通平台、交流平台、对话平台,“实现将国内宗教发展、跨国宗教交流与国家总体外宣三者相协调”[1],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南亚大通道”宗教文化传播的战略构想
一是建构和谐、和平、合作的宗教传播理念和话语体系。“没有宗教和平就没有世界和平。没有宗教对话就没有宗教和平。”天主教学者孔汉思发出的这一警示之言,昭示了从宗教对话到宗教和平,再到世界和平之路。“通过宗教对话而不是宗教独白,构筑全球伦理;通过宗教对话而不是宗教对抗,推进世界和平。宗教和谐是世界和谐的重要方面,推动宗教和谐,进而促进世界和平是大众媒体的历史使命。”[2]
在“南亚大通道”宗教文化传播中,我们要通过继承传统、包容现代、创新未来,建构和谐、和平、合作的宗教传播理念和话语体系,弘扬“文化包容互鉴论”理念。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要平等相待而不是居高临下,相互欣赏而不是相互贬损,彼此包容而不是相互排斥,在理性交流增进了解、化解纠纷,建构和谐、和平、合作的舆论环境。
建构和谐、和平、合作的宗教传播理念和话语体系应发挥宗教积极因素,努力将宗教优秀传统文化与民主、法制、竞争、公平等现代理念相融合。发挥宗教同文化的亲缘作用,使宗教文化成为国家“政治上更有影响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的重要力量。发掘儒家文化与道教、佛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等不同文化和宗教间和谐发展的优秀遗产和资源,弘扬中华文化精神,讲好中国宗教故事,用视听语言真实记载、主动呈现我国宗教和谐状况,宣传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营造建设“南亚大通道”的良好国际环境。
二是实现宗教信息脱敏,以平等、尊重的视角客观报道和传播宗教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媒体无法正确认知宗教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主动回避宗教话题,视宗教为不可触碰的带电高压线。对宗教报道缺乏新闻敏感,缺乏对宗教的理解和尊重,许多人遇到宗教问题绕道走,不愿报道、不敢报道、不会报道,造成政府、媒体与宗教人员感情疏远;更严重的后果是影响着宗教界的积极性,加剧了宗教界与社会的紧张,不利于民族团结与宗教和睦。
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特别是推进“南亚大通道”建设过程中,要以平等、尊重的视角报道和传播宗教文化,对宗教文化传播进行脱敏化处理,规避宗教文化传播“建构敌人”“动乱根源”“难解困境”的宗教安全问题,发挥宗教文化传播“建构朋友”“和平使者”“有效途径”的作用。[3]
魏德东博士的宗教评论是宗教脱敏的典型案例,值得”南亚大通道”宗教文化传播研究者借鉴。魏德东博士三卷本宗教评论:《世界宗教万里行——魏德东的宗教评论I》《为宗教脱敏——魏德东的宗教评论II》和《宗教的文化自觉——魏德东的宗教评论III》,敢于涉及敏感问题,文章立足于中国文化本位,解析当代宗教的新发展,展现全球宗教视野,得到了学界、教界、政界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4]
三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宗教报道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行远者储粮,谋大者育才”。做好“南亚大通道”宗教文化传播工作,必须培养一大批深谙宗教特别是熟悉沿线民众社会生活文化状况,为当地社会所接受的人类学、宗教学、民族学人才,为宗教文化传播开道。解决之道在于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中国学生到国外有关大学学习,从国际上引进学界公认的区域问题专家充实高校师资,培养既熟悉“南亚大通道”沿途国家宗教社会文化、又掌握新闻传播规律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加强相关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宗教文化专题培训,提高传媒从业人员宗教政策水平、宗教文化素养、业务能力,为做好“南亚大通道”宗教文化传播工作奠定基础。
媒体从业者要加强对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学习,熟悉沿途国家与宗教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掌握宗教知识、宗教习俗、宗教禁忌,遵循涉及宗教内容报道的基本原则。如宗教报道不能违反法律政策,符合各宗教的教规和教义,不能冒犯宗教禁忌和礼仪,避免出现宗教常识性错误,不能出现攻击其他宗教的内容,不能伤害少数民族公民的感情,避免在传媒中出现伤害信教公民宗教感情的内容,同时坚决防止宗教极端主义思想利用传媒传播。
四是搭建宗教文化跨文化对话的平台。促进沟通、控制冲突、达至和平是“南亚大通道”宗教文化跨文化傳播的历史使命。宗教对话是为了促成宗教的自我更新以及与其他社会力量的沟通与协调的关系。“对话决不只是大家聚在一起友好地表达一下观点、看法,也决不只是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是真理,并试图让人皈依,而是彼此照亮,通过对话,使彼此的心更加开放,真正摆脱依附性的、二元对峙的心态。”[5]
宗教对话在全球宗教复兴的语境下面临诸多问题。就我国而言,藏独势力试图借用宗教的力量分裂国家,干扰藏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门槛较低的互联网很容易被某些分裂势力和敌对势力利用,宗教的对话与信徒的交流也因网络而变得艰难。加强“南亚大通道”宗教文化传播要加强不同宗教文化间的对话,以对话解决分歧,实现共荣共生、互联互通至关重要。
在“南亚大通道”宗教文化传播的推进进程中,宗教文化传播要在协商、沟通、理解的基础上,寻找宗教的跨文化公共空间和对话平台。文化间的差异越大,就越需要多样化的传播空间,越是需要准确、完整、理智的报道,越是需要使新闻传播成为文化交流的论坛,越是需要呈现文化的多元化价值体系,并理清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互联网为我们的对话提供了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应该坚持“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当“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
“南亚大通道”宗教文化传播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加强双向互动、双向沟通,不仅要“把中国宗教的真实情况告诉世界人民”,而且也需要“把中国宗教的真实情况展现给世界人民”。与此同时也要不遗余力地打击网络恐怖主义,在此基础上加强“南亚大通道”宗教文化传播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工作,运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方法,致力于消除疑虑、误解、偏见,力求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6]为加强合作、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五是提升宗教话语权和影响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随着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宗教越发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地区稳定、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国际上,我国宗教话语权比较微弱,美国每年发表《国际宗教自由报告》,其中不乏对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进行歪曲和否定的内容。在西方主流媒体和自媒体领域涉华宗教、民族问题依然是负面焦点,宗教问题中西藏问题一直是负面报道比较集中的领域。[7]
宗教信仰与话语权密不可分。要加强宗教文化传播,就必须对宗教信仰与话语权关系进行研究,进而发现增强宗教话语权的途径。[8]宗教传播和宗教话语权的提升有助于化解国际社会对我国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误解和偏见,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有助于保持中国文化的自主性,有助于提升中国传媒的国际影响力,有助于维护自身的文化安全。
加强宗教文化传播要坚持国家主体和国家安全、国家利益至上原则,重视和发挥好原有的媒体传播职能,对媒体继续加大投入,在扩大传播覆盖面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新的传播渠道;要健全对外传播的工作机制特别是政府信息发布机制。同时,要在传播内容、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反应速度,受关注程度以及真实度上下工夫,提升我们宗教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面对国际传播受众的多元化宗教信仰现实和傳播区域多层次性、多向性的特点,宗教文化传播应该不仅做到内外有别,更要关注外外有别,采取文化差异化策略。要坚持对外传播的三贴近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同时,尽可能充分了解不同国家受众群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宗教和政治信仰。同时,要大力改进文风,善于通过具体生动的典型事例来说明问题,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来说服人。习近平提出,要用海外媒体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语言,努力做增信释疑、凝心聚力、桥梁纽带的作用。[9]在传播形式上,要学会“国际表达”,遵循国际传播语法规则,设计符合国外受众思维方式、认知模式和国外受众接受的传播形式,表现有中国元素的传播内容;要尝试运用外籍人士视角而非本国公民甚至政府的视角来讲中国故事;要善于运用国际惯例和规则解释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国内外事务的立场、观点和态度。[10]以宗教文化传播的国际化视角进行报道,对外传播的政治色彩需要淡化、隐化,避免报道的一边倒倾向,避免一面展示为主的传播技巧降低对外传播的可信度,营造良好、透明、开放的国际舆论环境。[11]
参考文献:
[1]徐以骅,邹磊.信仰中国[J].国际问题研究,2012(01).
[2]方立天.宗教和谐与大众传媒[EB/OL].
http://www.china2551.org/Article/lzjh/g/200909/10147.html.
[3]徐以骅.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魏德东的宗教评论出版发行被誉为“刀尖上的独舞”[N].中国民族报,2015-4-2.
[5]王志成,思竹.宗教多元论与宗教[J].浙江学刊,2002(04).
[6]蔡武.努力创造更加有利我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答本报记者问[J].学习时报,2006(3).
[7]相德宝.国际自媒体涉华舆情现状、传播特征及引导策略[J].北京: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2).
[8]莫幸福.努力建立中国宗教的国际话语权[J].中国宗教杂志,2014(11).
[9]习近平.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用海外乐于接受方式易于理解语言努力做增信释疑凝心聚力桥梁纽带[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5/21/c_1115367376.htm,2015,05,21.
[10]吴雷.我国媒体对外传播的问题与对策[J].青年记者,2014(12中).
[11]蔡武.努力创造更加有利我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答本报记者问[J].北京:学习时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