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通识教育实践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实践探索

2018-04-02 16:22张晓林张中世郭雄伟晁团光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杨凌励志通识

张晓林,张中世,郭雄伟,晁团光,张 伟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通识教育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破解高职教育成人与成才关系问题,从2015年起,将教育教学工作重点、教学改革重心和发展突破点,聚焦在通识教育的创新和落实上,坚持和贯彻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发展具有高职特色的通识教育为引擎,以全面育人为目标,着力加大和推进通识教育实践育人环节[1]39-43。几年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通识教育实践育人方面实施和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为新时代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育人新路径探索,以期为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实施和开展“学生社团百千万建设”工程

学院团委和学生工作部将一、二年级学生按兴趣、爱好、特长进行分类,全部纳入学生社团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014年下半年,学院提出要建好100个以上学生社团,每个社团每月举办1次活动,全年举办不少于1 000次社团活动,每年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人数不少于10万人(次)的思路,确保10 000名以上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这样做一方面,是要促使学生走出宿舍、走出网吧、走进社团活动场所,活跃校园文化。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兴趣得到提升,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2]6-11,35。目前,学院建成了体育竞技类、文娱兴趣类、书画艺术类、文学艺术类、理论学习类、创新创业类等学生社团144个,参与学生社团的人数达到了12 423人。2016年,学院举办了116个主题1 176场(次)学生社团活动,参与人数达到了16.93万人(次)。形成了具有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1412121”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模式。学院申报的《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百千万建设工程为例》课题,被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评定为“2016年全国学校共青团重点研究课题”立项研究。《学生社团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研究——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百千万建设工程为例》,荣获“2016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党委书记论坛一等奖”。

二、开展和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教育活动

2016年学院结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精神,推进和完善通识教育体制机制,促进教风、学风、校风发展,制定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组织编写了《大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指导教程》,及时有效地在新时代条件下,回答了团学工作者在人才质量提高中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以及“该学什么”和“怎么学”等问题。为了增强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院为该课程设置了10个学分(占学生综合素质测总分的1/10),主要体现在“三好表彰”、团员评议、团内表彰、推优入党等环节。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实施不仅增强学生的规矩和规范意识,而且形成了向上向善的良好风气。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实施后,受到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好评,团中央傅振邦书记专程来信给予肯定。

三、实施和开展“十大节庆”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育人工作是一项十分艰辛、细致,且需要不断创新的工作,学院在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工作过程中,坚持针对性和有效性,始终使教育活动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227-229。学院实施和开展了“新年之约”“清明之思”“劳动之荣”“五四之魂”“端午之忆”“爱党之情”“中秋之韵”“师恩之念”“爱国之怀”“重阳之孝”即“十大节庆”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活动开展不仅有效地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文化的认同感与感恩情怀。“十大节庆”主题教育活动被团中央评为“全国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创新试点项目”,先后荣获“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党委书记论坛一等奖”“第三届全国水利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2015年陕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等荣誉称号。该工程作为十大典型案例收录于陕西高教工委主编的《陕西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指引》丛书,广泛推广。

四、实施和开展“二十四节气暨农耕文化传承”教育活动

为扎实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突出涉农院校育人特色,学院以“二十四节气暨农耕文化传承”为抓手。在学生中开展知节气、晓气候,学节气、懂农事,读节气、晓地理,研节气、通天文的“二十四节气暨农耕文化传承”教育活动。编制读本指导青年学生学习、了解农时及农耕文化,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涵养,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2017年12月22日学院开展了“品赵瑜面粉饺子,汇学农爱农真情”万名学生冬至免费吃饺子活动。通过活动使青年学生感受学校如家的温暖,增强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献身的“三农”的意识,为树立在校大学生学知识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开展和实施“中华经典晨读”活动

用中华优秀经典文化教育、感染熏陶学生,厚植学生传统文化底蕴,坚定师生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方向[4]43-46。学院于2017年10月在一、二年级学生中开展和实施了“中华经典晨读”活动,印发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开展“经典晨读”活动的通知》,从制度予以支持和保障,并编辑出版了《中华经典晨读百篇》一书,师生人手一本。要求大一、大二学生每天早晨第一节课前10分钟,由上课的教师和学生干部带领全班同学进行中华经典晨读,每周1篇,每篇晨读1周。中华经典晨读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浑厚与凝重,而且也能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思想精华[5]62-66。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生活情趣,同时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

六、实施和开展“大学生公共文化艺术教育”活动

作为涉农院校,针对学生人文、社科、艺术等方面知识的欠缺和修养不足,学院成立了由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院领导担任主任,学院党政综合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及各院系党总支书记为成员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委员会,统一规划和统筹协调全院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公共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下设秘书处和8个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秘书处和各中心都配备了专门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和师资安排、活动组织、场馆设施管理等工作。学院把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纳入学院选修课统一管理,科学安排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毕业条件中对公共艺术教育选修课提出了5个学分的要求,在原来文化素质选修课基础上专门增加开设了 《音乐鉴赏》《美术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文学鉴赏》等公共艺术选修课程,为学生通识教育选课提供广阔空间,发挥了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的育人功能。公共文化艺术教育工程既丰富了学院课外艺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增强了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提高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理解和把握[6]556-558。

七、实施和开展“十大励志人物”教育活动

近3年来,学院实施和开展了“十大励志人物”教育活动。励志人物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人民公仆雷锋、孔繁森、焦裕禄,科学家钱学森,身残志坚的模范人物张海迪等,旨在用他们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高尚的品德、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优秀事迹来感召、感染、教育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励志成才、安家报国,从而达到榜样育人之目的[7]104-108。

八、实施和开展“双百励志教育”活动

学院实施和开展“双百励志”品牌教育活动,即学院组织展播百部爱国主义影视片,教唱百首青春励志歌曲,着力讴歌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伟大的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过程中表现出的热爱祖国、朝气蓬勃、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用正能量团结学生、凝聚学生、激励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目前,各分院均形成了“每周一歌”“周末影院”等励志教育活动品牌。

此外,学院还聚焦学生日常行为教育与管理,连续开展了3届“农神后稷祭拜典礼”活动;连续5年开展汉字书写大赛活动;连续举行了17届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连续举办了8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连续8年开展毛泽东诗词朗诵大型会演;连续3年开展了“4·23世界读书日”系列主题活动;连续3年举办互联网+双创教育技能大赛;连续2年实施全院师生星期5日下午劳动课教育活动。学院通过这些系列文化专题、主题教育活动和技能大赛,将通识教育完全融入学院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培养和树立了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新时代的诸多理念,增强了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应专业行业发展要求,与时俱进、迁移拓展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寓教于乐育人效果。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加强通识教育实践育人是高职教育过程中的一种自我革命、自我改进、自我完善,也是高职院校育人使命的必然回归和必然选择。通识教育重在“心育”,以德立人;重在“智启”,以文化人。以哲理启发智性、以素养启发教养、以个性兴趣特长浸润一技之长,多方位、多途径帮助学生成就出彩人生。

猜你喜欢
杨凌励志通识
杨凌推出稳农助农“定心丸”
解码杨凌:不老的农业
杨凌深耕服务“田园”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陕西杨凌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生活励志
牛人的退稿信,我们的励志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