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雨雪霏霏”中“雨”字的读音和用法

2018-09-11 12:34朱晓倩汪红艳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雨雪读音形容词

朱晓倩,汪红艳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1]304一句出自《诗经·小雅·采薇》,被称为《诗经》中最佳诗句之一,但句中“雨”字的读音和用法却备受争议。

对“雨雪霏霏”中的“雨”字,多数译本、教材都注为“yù,动词,降、落、下”,如:

1.雨(yù)雪:下雪[1]306。(程俊英《诗经译注》)

2.雨(旧读yù)雪:下雪,雨:动词[2]930。(郭锡良《古代汉语》)

3.雨(yù,育):落,下[3]33。(袁世硕《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但也有些注家将其视作名词,认为“雨雪”是名词性并列结构。如:

4.雨雪:雨夹雪[4]230。(公木、赵雨《名家讲解诗经》)

5.雨雪霏霏:阴雨霏霏,雪花飘飘[5]190。(钱发平《诗经的历史》)

还有一些注书采用了两可的态度,如:

6.雨:此处用于动词,落,降。雨雪:落雪。(或为名词)[6]433。(袁梅《诗经译注》)

目前学界对“雨雪霏霏”中“雨”的读音和用法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读yù,看作动词,意为“降、落、下”,另一种认为读yǔ,看作名词。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雨雪霏霏”中的“雨”最为认可的读音和用法的来源——《十三经注疏》之训,以及语法语义、修辞立意三个角度,对“雨”的读音和用法进行解读。

一、从《十三经注疏》之训考察

(一)从陆德明音释角度考察

认为“雨雪霏霏”中的“雨”读yù,是受陆德明音释影响。陆德明在《经典音释》中将“雨”注为“于付反”,也即用作动词。作为训诂大家,陆德明的音释历来让人深信不疑。

考察《诗经》,发现全书共有8处“雨”和“雪”作为组合出现,具体情况可见表1:

表1 陆德明“雨雪”音释情况表

对这8处,陆德明将其中3处注为“于付反”,即视为动词,4处注为“于付反,又如字”,“如字”即按本音来读,即yǔ,也就是说这里的“雨”两种读音和词性皆可,他没有给“如彼雨雪,先集维霰”中的“雨”注音,说明这里的“雨”应读本音yǔ,否则应加注。

第一,从表1可知,《诗经》中的“雨雪”一词中的“雨”确有两种读音和用法,即“读为yǔ,用作名词”,和“读为yù,用作动词”。另外,陆德明将《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雰雰”中的“雨”注为“雨,于付反,崔如字”,“崔”即“崔灵恩”,说明陆德明认为此处的“雨”读yù,而崔灵恩则认为读yǔ。陆德明是隋唐时人,而崔灵恩是南北朝人,从生活年代来说,崔灵恩比陆德明更接近《诗经》产生的时代,更接近《诗经》原貌,从这个角度来说,崔灵恩的观点更具可信度,更证实了“雨”存在读yǔ的可能性。

第二,从句意的角度来看被陆德明注为“于付反”的3处“雨”。《小雅·角弓》中“雨雪漉漉,见晛曰消”“雨雪浮浮,见晛曰流”两句,《说文解字》云:晛,日见也,诗曰见晛曰消[8]138。漉漉、浮浮,流流而去也。此诗之意,言雪见日而消、而流。只有雪才能在出太阳后“消”与“流”,所以此处“雨”注为“于付反”是符合逻辑的。但“雨雪霏霏”中的“雨”仅从句意来看,两种说法似乎都说得通,一时难以判断,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将“雨”理解为名词似乎更为合理,这些都说明我们不能随意否定“雨”读yǔ,用作名词的可能性。

(二)从孔颖达正义角度考察

从孔颖达的正义出发,对《诗经》中“雨雪”一词进行考察,可得表2:

表2 孔颖达“雨雪”正义情况表

对比孔颖达正义和陆德明音释,第一,差异最大的应表现在对“如彼雨雪,先集维霰”的注释上,陆德明未给这里的“雨”进行音释,说明他认为这里的“雨”读本音yǔ,看作名词,而孔颖达则将“如彼雨雪”解释为“如彼天之雨下大雪”,将“雨”作为动词看待,这样就与陆德明的音释矛盾。且从后句来看,“霰”意为“暴雪”,“先集维霰”指的是由小雪聚集到暴雪的过程,由此推测前句的“雨雪”应是“下雪”之意,“雨”应作动词,当“下”讲。由此看来,陆德明的音释并非绝对准确。

第二,从以上正义看,“上天同云,雨雪雰雰”“如彼雨雪,先集维霰”“雨雪漉漉,见晛曰消”“雨雪浮浮,见晛曰流”4处中的“雨”很明显被看作动词,当“下”讲。孔颖达在对“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正义时使用了“凉风盛雪”一词,将“风”和“雪”并列,不见“雨”,应该是将“雨”视作动词。但“今我来思,雨雪载涂”中的“雨”却和“雨雪霏霏”中的“雨”一样,很难直接看出词性。孔颖达作为一个对中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学家,这种情况的出现不能仅用偶然来解释,说明这里的“雨”的词性还有待讨论。这些都说明对于“雨雪霏霏”中的“雨”,我们不能简单待之,更不能武断排除“雨”作名词的可能性。

以上说明陆德明虽在《诗经》的注释上具有极强的权威性,但并不代表它的注释绝对正确,很多地方还有待探讨,这为本文研究“雨雪霏霏”中的“雨”奠定了基础。

二、从语法语义角度考察

(一)从语义搭配角度考察

若“雨”为动词,则“雨雪霏霏”中的“霏霏”作为补语修饰动宾结构“雨雪”。反之“霏霏”则作为谓语修饰名词性并列结构“雨雪”。

从修饰成分“霏霏”看,《十三经注疏》中对“霏霏”的解释是“甚也”[7]595。“甚”在古代既可做副词,也可做形容词,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9]143,“甚”就是程度副词,做“不惠”的状语,但《楚辞·九歌》“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10]42中,“甚”可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是形容词。所以单从“霏霏,甚也”这个解释来看,无法判断“霏霏”到底是修饰动宾结构“雨雪”还是并列结构“雨雪”。

再看其他古代典籍对“霏霏”的释义。《说文解字》:“霏,雨云貌”[8]242,《故训汇纂》“霏,云飞貌”[11]2453。由此可见,“霏霏”多修饰名词,可形容雪、雨、云等物。当然,“霏霏”也可修饰动作,如《文选·张衡〈西京赋〉》“初若飘飘,后遂霏霏”[11]1129中的“霏霏”解释为“雪下貌”。但是,从所见语料及训诂文献来看,先秦时这类用法较少。《诗经》中共有两处出现“霏”,即“雨雪霏霏”和“北风其喈,雨雪其霏”,对于“北风其喈,雨雪其霏”中的“霏”,毛传注:“霏,盛貌”[7]172,高亨注:“形容雨雪之密”[12]230。因此这里的“霏”有修饰名词“雨雪”的可能,由此推测“雨雪霏霏”中的“霏霏”也可修饰名词,那么“雨”也就不能理解为动词了。

另外,杨建国《先秦汉语的状态形容词》(1979)认为先秦AA式状态形容词作谓语,通常不作补语[13]426-436。“雨雪霏霏”中“霏霏”就是AA式状态形容词,若“雨”是动词,则“霏霏”在这里应是补语,显然不符合先秦语法,因此将“雨”看作名词,“霏霏”在这里做谓语修饰名词性并列结构“雨雪”更加合适。

(二)从语义指向角度考察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霏霏”确实修饰名词,但并非修饰“雨雪”,而是只修饰“雪”,所以这里的“雨”仍做动词,“雨雪霏霏”应为“雨霏霏雪”,“雨雪霏霏”构成“动+名+形(叠音形容词)”的结构,且在语意上可变形为“动+形(叠音形容词)+名”结构[14]25-31。考察《诗经》中较典型的这类结构,得到表3:

表3 《诗经》中“动+名+形(叠音形容词)”结构

“视天梦梦”“视尔梦梦”中的“梦梦”虽在语义上指向名词“天”“尔”,但不可变形为“视梦梦天”“视梦梦尔”,即不能表现为“动+形(叠音形容词)+名”形式。余下4例中的“仇仇”“谆谆”“藐藐”“嚣嚣”则并非修饰句中名词,并不具备“形修饰名”的特征。由此可见,当“霏霏”在语义上指向“雪”时,《诗经》中难以找出类似结构,因此这种说法欠缺合理性。当然,并不能因此判断先秦时期就不存在这类结构,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诗经》中存在这类结构,也非常少,所以“雨雪霏霏”中“雨”作动词,“霏霏”只修饰“雪”的可能性很小,而“雨”作名词,“霏霏”修饰“雨雪”则相对合理一些。

三、从修辞立意角度考察

(一)从对仗角度考察

《诗经》虽不像律诗那样讲究对仗,但语言前后对称的规则十分明显,尤其是当上下句均为叠音形容词句时。雅、颂多为西周时期作品,出自贵族之手,多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以体现“雅乐”的威仪典重,因此这种规则在雅、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按照这种规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杨柳依依”应和“雨雪霏霏”对仗,若将“雨雪霏霏”中的“雨”理解为动词,句意上虽可说通,但不能和前句对仗。若将“雨”看作名词,“雨雪霏霏”则正好与“杨柳依依”相对称,符合对仗原则。

同为小雅这一部分,《采薇》的下一篇——《出车》中有“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涂”一句,根据陆德明“雨,于付反,又如字”,即这里的“雨”即可做动词也可做名词,当把“雨”看作名词时,上下句对仗十分工整。这句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措辞和结构上也非常相像,既然这里的“雨”可以“又如字”,那“雨雪霏霏”中的“雨”应当也可以“又如字”。

(二)从音韵角度考察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最初用于吟诵和传唱,非常讲究节奏感和韵律感。《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整体音调偏于和顺深沉,但读到“雨雪霏霏”一句时,若“雨”读作yù,则显得突兀,有很强的违和感。若这里的“雨”读yǔ,则整句显得舒缓有致,更符合《诗经》韵律规则。

四、结语

关于“雨雪霏霏”中的“雨”字的读音和用法千百年来看法不尽相同,其中《十三经注疏》中陆德明的“雨,于付反”的观点最为大家认可。但本文在对《十三经注疏》之训、语义搭配、《诗经》的修辞立意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后,发现这里的“雨”读作yǔ、看作名词,比读作yù、看作动词更为合适。

但《诗经》毕竟距今久远,很多问题难以考证,所以本文提出的“雨雪霏霏”中的“雨”可读作yǔ、看作名词的观点并不绝对,只是表示这里的“雨”存在这种读音和用法的可能性。本文在验证这种观点时并非认为“雨,于付反”这种观点错误,只是认为“雨”读yǔ、作名词更加合适一些,从句意角度来说,“雨”的这两种读音和用法都是可以的,所以本文最终认为《十三经注疏》中对“雨雪霏霏”中的“雨”的注音应与《出车》等篇中的“雨”一致,注为“雨,于付反,又如字”。

猜你喜欢
雨雪读音形容词
悲伤的事就不说了
“那”与“哪”的读音
认识形容词
字词篇
道岔外锁闭装置防雨雪冰冻技术研究
新闺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al fabrics and fashion trends
我是小字典
形容词
“箪食”之“食”读音考辨